創新觀點




當今情況下,強調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政府逐步退出具體的經濟運行領域,進而成為社會公共服務的供給者。但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非指政府完全放手不管,而全部推向市場。以產權市場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專業交易平臺正在形成市場化的主要承接方式,以市場機制承接政府行政職能的下放,代替政府“有形之手”運用,在市場發展中以效率優先的原則實現資源配置,發揮政府在市場中的管理、分配、引導職能。產權市場形成了以資本要素市場為導向,產權交易產品多樣化的新局面。產權市場不僅要發揮自身優勢,促進資本要素有序流轉,更要在資本要素市場發展的過程中做好服務,實現向資本要素市場轉變的重要職能。

產權市場應該是一個以公開、公平、公正為基礎的,兼顧效率和公平的市場。我們追求效率這個目標,積極尋求創新并努力加強服務,盡力延伸產品鏈。但這一切市場行為的基礎必須是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準則。脫離了市場原則,單純對效率的追求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適得其反。失去了公平和信用,整個市場環境一旦被破壞,其中的單個企業即使有較高的道德追求,也很難獨善其身,而是隨著整個市場的敗落而衰亡。
創造和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不僅要靠企業的自覺,更要通過不斷完善監管體系,健全相關政策法規來達到均衡和凈化市場的目的。政策法規和監管是對企業市場行為的約束和控制,但它又是市場有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市場建設上,政策法規是先行的,但它又永遠是片面的,不能涵蓋所有的市場行為。隨著市場創新的發展,政策也有一個不斷追趕的過程。因此,政策先行與市場創新永遠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共同締造一個健康發達的市場。

隨著產權交易機構特有的政策紅利逐步走向規范化和市場化,產權交易機構必然也走上市場化。
一是組織結構扁平化。面臨市場化的業務,需要我們有靈敏的市場嗅覺和快速的反應能力。而大多數產權交易機構,機構層級較多,決策鏈條較長,這有它合理的因素,但面對市場化業務時,往往缺乏效率。因此,我們要嘗試組織結構扁平化,特別是讓一線業務部門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二是人才專業化、市場化。產權交易機構長期從事政策化業務,相應人員多是從事程序化的工作,也缺少市場理念的塑造,這與市場化業務的要求是脫節的。因此,產權交易機構未來要在選人、育人和用人方面樹立專業化、市場化的理念,努力培育研發能力強、市場敏感度高、執行能力強、營銷水平高的人才隊伍。
產權機構需要創新商業模式,打造具有產權特色的非標資本市場體系,在做好國有資產規范、有序流轉的同時,充分發揮基礎資本市場的作用,不斷強化資本聚集、配置、運營的能力,一方面打破區域分割,搭建跨區域統一市場平臺,實現體系性資源共享,通過平臺整合金融機構、股權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和律師事務所、審計評估機構、投行等中介服務機構,不斷完善平臺功能;另一方面,探索以投行業務為核心的商業模式再造,重構產權交易市場運作模式,提高市場積聚資源、整合資源的能力,打造“平臺+投行”的投融資服務體系,打通資本與產業的連接,助力解決企業融資難題。通過“平臺”與“投行”的有機結合,使平臺成為投行的源泉與載體,投行實現對平臺的服務與引領,共同構建產權市場一體化生態圈。


(一)業務邊界持續拓展。產權交易市場,一方面在夯實傳統產權轉轉讓國資業務基礎上,延伸增資擴股、國有資產租賃、大宗采購等業務。另一方面各交易機構持續拓寬產權交易市場業務邊界,使產權市場成為匯聚農村產權,排污權、碳排放、以及其他地區特色資源等要素市場綜合性平臺。
(三)向資本市場定位轉型。以增資擴股為代表的新型業務,預示著產權交易市場投行化發展方向,交易機構能否與時俱進提供投資、融資、咨詢市場化服務跟隨行業業務模式市場化轉型的發展是關鍵。
(四)業務平臺互聯化。產權交易業務正在步入全流程互聯網化時代。產權交易機構業務線上和線下結合,不僅僅是互聯網工具應用方面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交易所商業模式正在深刻變化中。各交易機構一道共享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豐富運作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行業服務水平,合力建設綜合化發展的平臺,共同做大產權市場“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