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作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北島的詩歌風格以深沉、冷峻、凝重著稱,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代表作《回答》以其貫穿始終的理性批判精神、深沉的歷史哲學意識和強大的語言藝術張力,引發了新一代青年對使命、對抱負的追問與思考。
關鍵詞:北島 《回答》 朦朧詩 迷惘 理性 批判精神
北島的名作《回答》一詩,寫于1976年的天安門事件中,政治色彩濃厚,表達了作者對“文革”時期黑暗、荒謬的現實社會的痛恨和挑戰,表明了自己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堅定決心。鏗鏘有力的四個字“我不相信”,不僅奏響了那一時代的“最強音”,也成為從迷惘走向覺醒的一代青年對現實最嚴肅的“回答”。作者通過詩歌的“起承轉合”,巧妙憑借“冷抒情”的筆法,構建了一個“悖論式”的邏輯空間和一個獨立、卻又完整的“自我”形象,宣告了自己將同已逝的歷史時代徹底訣別,并在摧毀現存世界的基礎上,迎接更多不可知的挑戰,從“未來意識”之中捕捉希望與轉機。
誠然,對于今天的青年讀者而言,《回答》一詩仍舊具有超越時代的穿透力和感召力。作品以其貫穿始終的理性批判精神、深沉的歷史哲學意識和強大的語言藝術張力,深深震撼著、感染著千千萬萬讀者,引發他們對新一代青年使命和抱負的理性思考。
初讀此詩,詩人的英雄氣概、悲壯精神如積蓄已久、噴薄而出的血淚,一字一句打在讀者心頭,意欲鳴響時代的最強音。詩中自然流露的激越憤慨卻又不失莊嚴凝重的詩意氛圍更是令讀者心潮澎湃,極具振聾發聵的力量。
結合時代背景細細品味,十年動亂中一代人曾經備嘗的迷惘和痛苦,“文革”后一代青年覺醒的心聲和聲嘶力竭的吶喊,都像過電影般歷歷在目地展現在讀者眼前。正如北島自己所說,他自青少年時代起,便生活在“迷失”之中,而通過寫作尋找“方向”則是自己生活的唯一動力。很明顯,這種方向不是明確不變的,它是一種信念,對“不信”的信念。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窗桑阱兘鸬奶炜罩?,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奔幢阍诮^望的迷惘之后,北島仍能寫出這樣發人深省的字句。“通行證”控訴卑鄙者的暢通無阻,“墓志銘”則表明高尚者被摧殘的命運?!板兘稹卑凳痉埏椀奶摷?,“彎曲的倒影”則喻指死者的冤屈。這一反一正的意象組合,這截然相反的命運歸宿,在“公正”的天平之上,作者似已道出了玄機?!氨o已過去了,為什么到處都是冰凌?好望角發現了,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競?”連續的反問再次道出了作者心中的質疑:黑白混淆、是非顛倒的“文革”時期已經過去,為何社會依然險惡叢生、矛盾重重?為何人們的內心依舊充滿陰影?新時代的曙光已開始召喚年輕的心靈,然而個體終究渺小,民族再生之路究竟何時才能沖破消極變通的束縛,撥開往日傷痛的陰霾?于是,一個“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的堅定的聲音來了:我——不——相——信!一字一頓,似是不屈的吶喊,又像無畏的挑戰,儼然一部誓與荒謬時代徹底決裂的“宣言書”!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作者甘愿成為“第一千零一名”挑戰者,更是將自己不屈的決心和同舊時代勢不兩立的勇氣抒寫得淋漓盡致。
詩人又是叛逆的。他質疑暴力世界,懷疑一切形式的虛妄和浮夸。具體而言,他不相信“天是藍的”;不相信“雷的回聲”;不相信“夢是假的”;不相信“死無報應”。一連串氣勢非凡的排比不僅彰顯了他清醒的思辨和否定懷疑精神,同時也以小見大,由淺入深,將具體的自然萬物和模糊的理性情感完美結合,運用意象化、象征化手法,模糊勾勒,大膽想象,在政治抒情的同時,開啟了朦朧詩的興象之美,標志著朦朧詩時代的到來。
然而,詩人并未將個體情感局限于批判和懷疑之上,在直面苦難的同時,他也愿意主動承擔未來的重托,承擔自身肩負的責任:“如果海洋注定要決堤,就讓所有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陸地注定要上升,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边@是怎樣一種英勇的情懷和毫不猶豫的擔當!前兩句虛懷若谷,書寫個人理想;后兩句居高臨下,觀照生命意識。這樣濃郁的人文關懷和醇厚的藝術容量,誰還能說婉轉低回的朦朧詩只書寫小我悲辛,不顧及家國理想!北島,正是他,“前無古人”地開創了朦朧詩的先河,又“后無來者”地將朦朧的藝術手法與政治抒情的理想主題完美融合,這樣的精神素質和藝術詩情怎能不讓每個讀者為之震撼,為之動容!
理性姿態的思考,不僅包括批判、質疑和責任的擔當,還要傳達對未來的企望。詩的最后一節,“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從歷史與未來中捕捉到希望和轉機,顯示了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強大的再生力,也體現了詩人的英雄主義救贖意識以及對美好未來、光明前程的無限向往。
至此,詩歌結束,留給我們的思考卻遠沒有結束。北島詩作深沉、冷峻、凝重的藝術風格和強烈的現代主義特征,極具震撼力與感染力,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悲壯宏闊、史詩一般的畫面,令讀者的心緒久久難以平復。那熾熱的時代精神和對廣義人生、大我追求的詩性思考,不僅迸發著“迷惘一代人”沸騰燃燒的青春熱血,也終將歷久彌新,“守得云開見月明”,召喚當代青年以一種更精微、更理性的方式把握時代脈搏,關懷現世人生。
縱觀全詩,詩人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對民族生存、國運興衰的憂患意識,充分顯示出以詩人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群體已逐漸從“頂禮膜拜、盲從茍合、隨波逐流”的朦朧狀態中掙脫出來,在激蕩人心的懷疑、否定與批判中回歸清醒的現實,以深沉冷靜的頭腦、智慧與心態,去迎接不可預知的未來與更加多樣的挑戰。難怪著名文化學者楊景龍會評價《回答》一詩“成為現今流行的幾個朦朧詩本壓卷第一篇,是當之無愧非其莫屬的”。
參考文獻
[1]朱棟霖.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
2010(精編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2]張桃洲.重讀北島的《回答》[J]. 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13-16.
[3]全秀.穿越歷史的回答——解讀北島詩歌《回答》[J].青年作家,2014,16:80.
(作者介紹:葉舒陽,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2016級對外漢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與漢語教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在《語言文字周報》《安徽農業科學》《語文學刊》《大眾文藝》《海外華文教育動態》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