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亮
學霸變學渣,清華才女用寫作“療傷”
長發飄逸,身材嬌小,聲音清脆,今年30出頭的郝景芳,笑起來有種小家碧玉的氣質。直到聊起了科幻,“量子”“黑洞”“四維空間”等一個個專業術語從她的櫻唇中熟稔地蹦出來,才讓人恍然想起她的“清華學霸”身份。
1984出生的郝景芳是位天津姑娘,讀高中時因父母工作調動而移居北京。那時的她癡迷物理,也喜歡科幻,不僅廢寢忘食地啃過薩根的《暗淡藍點》、愛因斯坦關于科學哲學的文論,還翻爛了物理學家們的隨筆集,對劉慈欣、阿瑟克、阿西莫夫等中外科幻作家,郝景芳也是了然于胸。
從高中時被選入“理科實驗班”,到考進清華物理系,郝景芳的求學履歷可謂“學霸到底”。對此她卻坦陳,自己是因為在2002年參加新概念作文比賽時獲得一等獎,而得到了加分政策才得以上清華大學的!得益于大量的閱讀,這名理科生小小年紀就寫得一手好文章。
也正因為郝景芳兼備理科生的思維嚴密、邏輯清晰,以及女生特有的細膩情感,讓她在日后的科幻小說界大放異彩!
但進入清華后,這個從小學到高中一路“榮譽加身”的尖子生,曾一度感到自卑和消沉,因為她發現自己突然從學霸變成了“學渣”。盡管成績在班上不算最差,卻已經讓郝景芳感到無地自容。大一時,有次考完數學物理方法,她感覺很不好,就找老師求教試卷上的難題。老師給了郝景芳一張同班同學的滿分卷子,整張卷子是那么干凈整潔,寫滿了云淡風輕的瀟灑,令她十分震撼。一瞬間,她開始覺得自己很“渣”。
大學里,郝景芳經歷這種“碾壓”的次數太多了。因為自己的成績太不爭氣,她連補習的機會都不好找,偶爾鼓起勇氣找班里的“大牛”問一道怎么都做不出來的題,人家實事求是地說:“這道題我覺得比較簡單,就沒做,你看看講義吧。”那一刻,郝景芳又冒冷汗了。于是她開始奮起直追,努力自學,但收效甚微。“不得不承認,清華強手如林啊,好多同學都是各地市的高考冠軍。”郝景芳至今感嘆,一入清華深似海,從此學霸成路人。
極度自卑和崩潰時,郝景芳又想到了寫作,這樣既可以排解內心的苦悶,或許也能證明她“總有一樣是拿得出手的!”
雖然有著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專業背景,郝景芳的科幻作品卻很少賣弄技術細節,而是更多地將創作放在對個體的關懷之上。而且她的寫作風格屬于清雅型,不像很多科幻作品中充滿打打殺殺的情節,反而充滿溫暖和小清新的味道。雖然最初的投稿,有時候也會被退,但她并不氣餒,因為沒有學業上那種快節奏,就沒有那么無望,總是可以等一等,慢慢調整。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礪和沉淀,郝景芳憑借《谷神的飛翔》榮獲2007年首屆九州獎征文大賽一等獎,又以科幻小說《祖母家的夏天》榮獲2007年科幻小說銀河獎讀者提名獎!科幻小說界,一顆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自稱“清華學渣”的她,事實上是個多才多藝的人。后來出版的小說、散文集中的唯美插畫,大多出自她自己的纖手。就連那些透著淡雅和幽遠的圖書封面,也都是郝景芳自己做的。
而在寫作、繪畫之外,這位理科女還玩過民謠樂隊!在郝景芳的心目中,寫作和其他藝術門類不同,必須要有足夠的生活,坐在家里閉門造車,難以寫出真正豐富的作品,甚至不知道要寫什么。“所以即便寫作是我的一個很大的理想,每天也還是要做不少別的事情,接觸形形色色的人。”
發現“不平等”,
兩極生活催生《北京折疊》
本科畢業后,郝景芳又在清華天體物理中心讀了兩年研究生。這期間發生的一件小事改寫了她的人生軌跡。有一天,郝景芳去校外蹭一個環保主題論壇,一位教授剛講完,她就追著人家問:為什么中國不能像外國那樣做好垃圾分類?我們明明可以如何如何……喋喋不休地講了一大堆。“我當時剛剛看了幾本環保方面的書,其實是有點小顯擺的意思,特著急。”郝景芳說。
教授明顯沒有和她探討的興趣,扔下一句:小姑娘,你知道中國有多少人在做垃圾處理嗎?“河北有個地方,60萬人靠垃圾處理活著,你去查查。”她去查了,才發現垃圾圍城是個普遍問題。莫說河北,就連她家所在的北京清河附近,也有巨大的垃圾回收處理中心。作為一個環保主義者,郝景芳特意去了一趟那個垃圾場,看見佝僂著背的男人痛苦地拉著平板三輪車,而車上的垃圾,竟然能以一種特殊的技藝,堆得像小山一樣高。
她還讀到紐約的糞便排放:由于某些法律規定,紐約的垃圾不得入海,它們每天會被火車運送到幾千公里之外的科羅拉多,那里有專人負責糞便填埋——埋在這些填埋者家鄉的土地下。看到這里,郝景芳只覺得一個巨大的“憑什么”跳到眼前。隨著她開始思考這個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不平等問題,世界的復雜性才徐徐展開。“比如你想解決環保問題,就要考慮到原來的垃圾工人的失業問題。如果你想解決失業問題,那就要考慮好他們接下來的流動性問題,而流動性問題又關聯著戶籍問題……總之就是最初你只解決一個問題,最后它永遠都會變成一個非常龐大的事情。”女孩皺著眉說。
2008年取得天體物理學碩士學位后,24歲的郝景芳又轉系到經管學院讀博士。這源于她的興趣已經朝社會科學方向轉變,她想從經濟學中研究不平等的根源。
2011年夏天,郝景芳給自己找了份高大上的實習工作: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北京辦公室工作。每天,她從五道口出發,倒兩次地鐵坐到國貿,電梯飛向30幾層,室內恒溫,窗明幾凈——從這樣的窗戶里打量北京,北京看著也會發光。
而每天從國貿下班后,郝景芳又迅速“跌回人間”。那時她居住在北京的城鄉接合部,小區樓下就是嘈雜的小巷子、小蒼蠅館子和大市場。有時她在樓下吃東西會和店主聊天,聽他們說著遠方其他省份的家人和孩子。而她自己,由于讀書時間很長,身邊一直圍繞著各種喜歡談論整個世界、感覺自己即將接管全球的躍躍欲試的學生,他們對未來充滿奇異的期望……所有的這些碎片,在郝景芳心中碰撞起來,就形成了后來的《北京折疊》。
入圍雨果獎,“科幻超女”心存大愛
2012年,她將寫完的《北京折疊》發表在了清華BBS上,引起廣泛關注,并吸引了一批國內科幻作家的目光。《北京折疊》故事并不復雜,其背景是若干年后的北京城。那時,城市被分為3個空間——第一空間是權貴統治者,第二空間是中產白領,第三空間是底層勞動者。這3個空間的人雖然都生活在一個城市中,卻在空間和時間上相互隔離。每到清晨,大地翻轉,城市折疊,不同階層的人在完全隔絕的時空里過著各自的生活。跨越階層的通道極其狹窄,并且需要鋌而走險。小說講述了垃圾工老刀,為了讓自己撿來的孩子糖糖上一所好學校,而去冒險幫助第二空間的研究生,給第一空間的上層姑娘送情書的故事。全文以老刀的視角進行觀察,講述了不同空間之內人的生存狀態的巨大差異。
可以看出,《北京折疊》情節簡單,并不追求瑰麗前衛的科幻設定。雖是科幻小說,卻更像是一個社會寓言。相比于讀者更為熟悉的縱橫飛躍、想象宇宙式的科幻,《北京折疊》拋棄了建構一個宏大體系的做法,而采用非常細膩克制的筆觸,反映普通人的生活與困境。閱讀這篇作品,并不會給人以仰望星空的熱望,而會讓人想起更為現實的東西——北漂、蝸居、在一線城市的繁華中辛苦求生的人們。
近兩年大熱的《三體》作者劉慈欣,曾給予郝景芳高度評價:“一個完整繁榮的文學門類,本就應該有足夠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中國科幻展現給世界和讀者的,在星辰大海的邃遠深沉之外,也應該有針砭現實的勇氣與溫情。”
寫作之外,郝景芳也在工作中釋放著她的大愛。2014年博士畢業后,她沒有去那些坐落在國貿上空的洋氣機構,而是供職于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這是一個半官方的基金會,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起成立,但獨立運作。
加入基金會后,郝景芳做的第一個項目是,貧困地區兒童每日營養加餐的社會實驗。“比如有50所學校作為觀察組,完全沒有加餐,另外50所學校我們發放營養餐。經過一段時期后,測試學生們的生長發育情況、學習情況等等,總結成報告。”她說,基金會有通暢的建言渠道,報告直接遞交給國務院,這項社會實驗的最終成果是:國務院啟動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的改善計劃,每年撥款160億,每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可以獲得每天3元的補助。
項目主任郝景芳很忙,除了組織會議,她手上還有很多課題,包括城鎮化戰略研究、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還有受全國人大預算工委委托的財政稅收預測。而不平等的問題幾乎貫穿在所有研究中——“我想這個基金會是一個既能觸摸第一空間,卻在為第三空間搖旗吶喊的小小團體。”郝景芳說,她非常喜歡這份工作!在同事們看來,郝景芳在基金會里工作出色,“她很拼命,之前做財稅項目時幾夜幾夜地加班,沒有多少人能做到。”他們認為郝景芳的動力來自她對所做的事的價值堅信不疑,有超過一般人的篤定。
2015年,《北京折疊》由《三體》譯者劉宇昆翻譯成英文,并收錄在英文版《看不見的星球:中國當代科幻小說選集》中。
2016年4月27日,美國第74屆“雨果獎”公布了初賽結果,《北京折疊》入圍最佳“短中篇小說”提名,而劉慈欣的《三體》第二部則落選。去年,“大劉”曾憑借《三體》摘得了亞洲第一個雨果獎。雖然這次自己未能蟬聯雨果獎,但他還是為相識10年的郝景芳能入圍而感到高興,并希望她能最終斬獲這項大獎!
2016年5月,郝景芳已推出了科幻小說《流浪蒼穹》,其他兩部作品《孤獨深處》《去遠方》于6月下旬出版。
郝景芳現在的家坐落于北京五環外,正在施工的高樓攪亂了周圍的生活空間,嘈雜且塵土飛揚。但在她一室一廳的小居中,卻能感受到盎然春意:墻上掛著一大張淺綠色的畫,家具都是歐式風格,讓人想起她的散文集《時光里的歐洲》,那是她和丈夫的行跡,按照歐洲歷史游歷十國,一人寫、一人拍。床頭是一張郝景芳手繪的薰衣草花海中的結婚照。書房在寬敞的陽臺上,雖然是理科出身,她的書架上卻多是歷史人文類的書籍。
生活中,郝景芳還是一個兩歲女孩的媽媽,她開設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晴媽說”,寫了一系列關于兒童心理學、嬰幼兒腦科學的文章,被不少媽媽評價內容很“燒腦”。
作品入圍雨果獎后,已經有影視公司找她談《北京折疊》的劇本改編權,出版合同也紛紛送上門來。加上頻繁的采訪請求,搞得這位科幻超女有些小郁悶:“真不喜歡這種紛擾的生活,還是讓我安心在工作和寫作中發光發熱吧!下一部書,我將帶讀者去開拓火星!”說到科幻小說,她又變得神采飛揚起來。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