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緒奎
摘要:財務風險是企業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是各種風險在財務上的集中體現,貫穿于企業財務活動的各個環節。市場竟爭的激烈與深化使得企業若想獲得快速的成長與發展,必然通過各種融資方式來加大財務杠桿,在這個過程中財務風險就有可能增大。表現形式也很多樣,主要有流動資金不足、債務結構不合理、獲利能力低、資產質量惡化、缺乏成長能力等。衡量企業財務風險,也有多種不同的形式,一般用一些財務指標來衡量,比如用資產負債率來直觀衡量,但用資產負債簡單衡量企業財務風險往往看不到真實的財務風險情況。計算企業貸款率往往能夠更直觀得看到企業的真實財務風險。
關鍵詞:財務風險;貸款率
財務風險是指企業財務結構不合理、融資不當使,企業可能喪失償債能力而導致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財務風險是企業在財務管理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企業管理者對財務風險只有采取有效措施來降低風險,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風險。市場竟爭的日趨激烈使得企業若想獲得快速的成長與發展,必然通過各種融資方式來加大財務杠桿,財務風險隨之不斷加劇。正確理解財務風險的含義,探討財務風險的表現形式,分析財務風險形成的深層次原因,進而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衡量財務風險成為企業發展的迫切要求。
一、企業財務風險范疇分類
財務風險實際上是與企業貸款的借入與償還的不確定性有關的因素。
財務風險按其形成原因和范疇不同可以分為由于流動資金缺乏引起的和因企業經營不善引起的,即資金缺乏型和經營不善型。
(一)資金缺乏型是由于流動性資金缺乏引起的財務風險
僅僅從資金層面來看待。企業經營過程中需要一定的資金用于支付,尤其是用于償還債務和利息的資金具有剛性,當流動資金不足,又無法及時籌集到資金時,企業財務風險會增大。如果企業債務水平較低,則發生財務風險的可能性就較低。這種財務風險只與流動性資金是否缺乏為準來看待。
(二)經營不善型財務風險
財務活動貫穿于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企業最終經營的成果也以財務成果的方式予以反映。這種分類方式不僅從資金層面而且包括企業經營層面來綜合看待。在企業經營活動、籌資活動、投資活動和利潤分配過程中,任何意外因素或經營不善的行為都有可能導致企業財務風險的發生。這種分類方式將企業所有的經濟活動都看作財務風險的考量因素。
二、企業財務風險表現形式分析
財務風險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我國企業中較典型的表現主要有:
(一)流動資金不足,缺失償債能力
企業適當負債,可以獲取財務杠桿收益,一旦過度會造成企業流動資金鏈斷裂、信用等級降低等風險。過度負債導致籌資成本高,影響支付能力。如果在運營上出現意外,導致現金凈流量不正常減少,如果恰逢支付需要,會導致財務危機的發生。企業預留的貨幣資金過少,也會導致財務風險升高。
(二)債務結構不合理
主要是指債務期限或結構錯配導致的基于資金流動性的財務風險。短期債務資金應當用于流動資產,一般應當小于速動資產。當債務到期,需要償還債務時,一般優先使用流動資金進行償還,當流動資金不足時,企業需要將變現能力強的資產變現后償還債務。如果企業短期借款籌集到的資金應用到了變現能力差或短期不能產生凈現金流量的項目,利息或債務到期,流動資金又不足時,資產又無法變現,就會造成流動性資產與流動性負債結構性錯配,導致產生財務風險。
(三)獲利能力低,效益差
獲利能力其實是企業產生凈現金流量的能力,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狀況最重要且核心的一個指標。償債能力所需的資金來源于企業經營活動現金產生的凈流量和投資活動產生的凈流量。經營活動和投資活動所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如果小于償債所需要支出的現金流量,企業就會產生償債危機,出現較高的財務風險。如果籌資能力也不行,就會導致資金鏈斷裂,嚴重的化甚至導致破產倒閉。所以如果企業產品或服務的毛利率低、再加上期間費用高,會導致效益差,投資回報率低,會直接影響企業的償債能力,誘發高財務風險。利息保障倍數和核心利潤率等財務指標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企業的獲利能力。
(四)資產質量惡化
資產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能夠預期產生經濟利益的資源,其需要周轉起來才能產生經濟利益。如果企業擁有的資產質量惡化,不再能夠產生經濟利益,會造成企業資產運營能力下降,無法取得好的經濟效益,也預示著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
(五)缺乏成長能力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無論對于個人還是企業,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成長性的企業早晚是要面臨危機的。成長能力的下降往往意味著企業進入了衰退期,銷售收入增長率下降,業務萎縮。持續時間較長的成長性下降,意味著企業未來發生財務風險的可能性增大。
三、衡量財務風險需要考慮的因素及選用的財務指標
財務風險的形成是企業運營效率與經營成果的最終體現,考察一家企業的財務風險,一般會關注企業債務融資(尤其是貸款融資)能力以及償還本金、利息能力方面的不確定性問題。
(一)資產負債率
資產負債率是期末負債總額除以資產總額的百分比,也就是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例關系。資產負債率反映在總資產中有多大比例是通過借債來籌資的,也可以衡量企業在清算時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程度。資產負債率這個指標反映債權人所提供的資本占全部資本的比例,也被稱為舉債經營比率。資產負債率=總負債/總資產。資產負債率是衡量企業財務風險最常用的指標。但往往具有片面性,同樣資產負債率的企業,深入分析后,財務風險狀況卻有天壤之別。
(二)貸款率
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負債一般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商業性負債,主要體現在應付票據、應付賬款和預收賬款這幾個項目里。第二類是貸款性負債,主要體現在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長期借款和應付債券這幾個項目里。有時企業發行不超過一年的債券到資本市場上融資,此類負債一般被歸入“其他流動負債”里。第三類是其他負債,如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其他應付款,等等。
在上述三類中,第三類的規模在負債規模中的占比一般不會很大,因此不是分析的重點。債務結構中的貸款與商業負債的結構必須予以關注。
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高其實并不可怕。因為企業的負債中,如果商業性負債尤其是預收款項規模較大,由于此款項里包含了毛利,因此企業的實際負債被夸大了。預收款項越多、毛利率越高的企業,由此引起的高負債率越不可怕。可怕的是貸款率。貸款不僅要還本金,還要還利息。貸款率越高,企業的財務風險就越大。
貸款率的計算公式為:貸款率=(短期借款+一年以內到期非流動負債中的貸款部分+長期借款+應付債券+其他流動負債中的貸款部分)/資產總額
(三)利息保障倍數
利息保障倍數是衡量企業貸款融資效用的一個比率,這個比率越高,表明企業債務融資的效用越好,也即留給股東的利潤就越多。實際上,它與償債能力無關,因為償債能力與現金流量或者企業的現金能力有關,與利息保障倍數比率無關。利息保證倍數可以很好得反映企業經營效益狀況。
利息保障倍數=EBIT/利息費用
公式中:分子:息稅前利潤(EBIT)=凈銷售額-營業費用
息稅前利潤(EBIT)=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經營成本
(四)核心利潤率
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密切相關的。經營風險低的企業,財務風險不可能很高。如果企業沒有產品經營的能力,其融資風險絕對很高。所以,需要把企業的利潤情況與貸款能力聯系在一起考察。
核心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各項營業稅金及附加,核心利潤率的計算公式是:核心利潤率=核心利潤/營業收入*100%。
四、實證研究
以2016年中報為數據來源,我們選取了A股市場上不同行業的四家資產負債率較高的企業,計算了相關財務指標,列表如下:
萬科A 格力電器鵬博士歐菲光
資產負債率 80.60% 73.27% 68.85% 68.13%
貸款率 12.84% 4.21% 7.09% 26.95%
利息保障倍數 38.13 133.58 9.22 9.56
核心利潤率 11.69% 15.99% 10.72% 3.62%
這四家企業都是各自領域非常優秀的企業,但如果僅僅從資產負債率情況看,給人的感覺就是債務纏身,不是什么好企業。但深入計算貸款率、利息保障倍數、核心利潤率指標后會發現,問題并不嚴重,甚至有的還是非常優秀的企業。這四家企業都有效利用了自身在行業中的相對強勢地位,在業務活動中利用貸款以外的途徑增加資金來源為自己企業的發展助力。
資產負債率的高低并不能直觀反映真實的財務風險狀況,資產負債率高而貸款率低,反而說明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具有較強的市場地位,可以利用往來賬款等多種渠道占用成本較低沒有固定利息的資金來為自身企業的發展服務。利息保障倍數和核心利潤率從側面佐證了貸款率所反映的企業財務風險情況。
通過上述計算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貸款率指標較資產負債率指標能更有效得反映企業財務風險狀況。
參考文獻:
[1]張新民.從報表看企業——數字背后的秘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0(第2版).
[2]劉紅霞.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方法及系統的構建研究[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6(第1版).
[3]張鳴,張艷,程濤.企業財務預警研究前沿[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4(第1版).
[4]彭韶兵,刑精平.公司財務危機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9(第1版).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 山東省青島療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