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1972年夏至1976年初,與鐵柱在濟南軍區籃球隊共同生活訓練比賽三年多,彼此熟悉,也親眼目睹了他的不少軼聞趣事。現在我把這些記述下
來,與大家分享,也算是對一代球星穆鐵柱的紀念。
1973年5月的濟南軍區男籃。前排左1姜志明,左2葉鵬,左4主教練王煥新,前排右3盛偉光,右1馬連民,后排左3邢偉寧,左4穆鐵柱。
穆鐵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著名籃球運動員,當時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為我國我軍體育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現在他已離世,但人們仍時常回憶起他。
1972年,濟南軍區在防化團組建體育集訓隊,穆鐵柱參軍來到防化團,并在團里訓練生活了半年時間,那個時期的防化團戰友很多都跟鐵柱有過近距離接觸。特別是北京戰友們,與鐵柱的友誼一直延續下來,多年來經常相聚。穆鐵柱是濟南軍區防化團的驕傲,大家都以有鐵柱這個戰友為榮。
我從1972年夏至1976年初,與鐵柱在濟南軍區籃球隊共同生活訓練比賽三年多,彼此熟悉,也親眼目睹了他的不少軼聞趣事。現在我把這些記述下來,與大家分享,也算是對一代球星穆鐵柱的紀念。
一、鐵柱支邊
穆鐵柱,山東東明人,1949年生,身高2米28。
鐵柱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解放前家境殷實,日子過得還不錯。解放后土改劃成份定為地主,地分了,家里還成了四類份子,受到一定程度的管制。生產隊分配糧食叫做人七勞三,兒童吃得再少,也能分70%的糧食,成年人干得再多,也只能比兒童多得30%的糧食。那糧食基本上是些地瓜、高梁、玉米之類的粗糧,一個人一年也就是300多斤原糧。鐵柱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到文革時期已經有2米多高,全家人省吃儉用也填不飽鐵柱的肚子,何況還有穿呢?每人每年配給16尺布票,做一件上衣、一條褲衩,全年的布就沒了,褲子、襯衣、棉衣、被褥怎么辦?
萬般無奈之際,鐵柱的姐姐向他伸出援手。鐵柱姐姐在1964年響應國家支邊號召,到新疆參加了生產建設兵團,在連隊中從事農業生產。那時內地雖然物質匱乏,但人們一般還是不愿意去條件艱苦的邊疆工作,需要國家大力提倡才行。兵團自己生產糧棉油菜,吃飽穿暖是沒問題的,每月還能發個零花錢。鐵柱雖有思鄉之苦,卻也顧不得了,先活下來要緊。這邊兵團正愁招不到人,來人就歡迎,雙方一拍即合。就這樣,鐵柱隨著姐姐支邊,也來到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從事農業生產。
鐵柱在連隊干活,很費連長一番心思。他那巨大笨重的身軀鋤草刨地都不適宜,農業機械又操作不了,干什么呢?有了!連隊運輸班有10頭毛驢,專門負責往地里拉糞,往團部送糧,運送貨物和農副產品,一年到頭倒也閑不住。就這樣,連長把鐵柱分配到運輸班,趕毛驢車去了。
趕毛驢車技術合量不高。每天上班把毛驢套上車,裝上貨,前面班長率領頭驢前行,后面亦步亦趨,跟著走就行了。去時步行,遇到上坡搭把手推推車,到地方卸了貨就沒事了。這時,各位馭手就躺在車廂里抽袋旱煙,路遠還能睡上一覺,老驢識途,自己就回去了。一天下來,干活不累,吃飽穿暖,倒也悠哉悠哉。
一天,鐵柱趕著驢車往團部運糧,返程和大伙一起回連隊,鐵柱也上車睡覺。睡了一陣子,感覺車好像不動了。抬頭一看,前面幾輛車走遠了,他的車停在那里。鐵柱揮起巨掌就拍到驢屁股上,驢走了幾百米又停住了。鐵柱納悶,下車看看怎么回事。剛下車,驢自動走了起來,鐵柱上車,驢又不走了。這下鐵柱明白了,原來是這驢不想拉我啊!說句公道話,毛驢去程滿載300多斤,就比較累了,返程拉一個人,100多斤,挺輕松的,勞逸結合,回家吃飽喝足休息好,明天再干活精力充沛。可跟著鐵柱干活,返程還是300多斤,上坡也不幫著推,只管在車上睡覺。憑什么別的驢就能輕松,還讓不讓活了?不干了,罷工!這就是鐵柱的毛驢車不走了的原因。
可鐵柱也有鐵柱的道理,憑什么別人躺在驢車上睡回去,就我自己得走回去?毛驢鬧事,我就給你點顏色看看。于是,趕著毛驢向前面村子走去,那毛驢拉著空車走得格外輕松有勁,還以為罷工勝利了呢。
維吾爾族人家的院子一般都是土打的矮墻,也就1米5高,40公分厚。鐵柱牽驢來到墻邊,將驢解套,雙手抱起毛驢,一下子將驢放在土墻上面,前腿后腿騎跨在墻頭上。可憐的毛驢硌得肚子疼痛難忍,懸掛在墻頭動也動不了,下也下不來,叫也不敢叫,無計可施,嚇得渾身哆嗦。這時鐵柱在向陽處倚墻坐下,掏出旱煙點上火,笑瞇瞇地抽起煙來。過了半個小時,鐵柱站起身來,把那毛驢抱下套車,上車躺下,那毛驢一聲不吭,一溜煙地拉著鐵柱回去了。
穆鐵柱和夫人王專紅
第二天鐵柱去驢圈套車,那驢見了鐵柱,一個勁往后退,渾身哆嗦。班長看著納悶,就向鐵柱問個究竟。鐵柱只得坦白。班長聽了又氣又笑,也同情鐵柱那么大個子的確不容易,就想了個輪換制的措施。挑選班里5頭健驢由鐵柱輪流駕馭,一驢一天,由別人先把驢套好,再交給鐵柱,免得那驢不配合上套,這樣公平合理。這5頭毛驢都曾堅決抵制鐵柱,也都被鐵柱抱上墻頭施以教訓,鐵柱在毛驢心中建立了絕對權威。從此以后,鐵柱趕毛驢車的故事在新疆建設兵團某師某團廣為流傳。
二、鐵柱出山
穆鐵柱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連隊趕毛驢車勞動,吃飽穿暖,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到了1968年夏天,轉眼已是兩年多了。光陰似箭,思鄉之情油然而生,遂向連隊請假回鄉探親。
那時交通不便,條件很差。鐵柱巨大的身軀蜷縮在火車硬座和長途汽車里,顛簸幾天幾夜,好不容易抵達東明縣城,其艱難困苦可想而知。鐵柱在縣城還要再轉公共汽車去他家鄉。候車間隙,他走出車站閑逛,立即引起轟動。一大幫人跟在鐵柱身后,指指點點,驚異地看著這位巨人。鐵柱習以為常,旁若無人地信步走去。
事有湊巧,縣體委的張主任走在街上,看到一大幫人跟著一個巨人迎面走來,不禁一怔。職業的敏感使他走上前去,與鐵柱攀談,又邀請鐵柱到附近體委他的辦公室喝茶休息。張主任了解到鐵柱的情況,就告訴鐵柱,這么高的個子,適合干體育,在新疆趕毛驢車就荒廢了。他想把鐵柱推薦到山東省體工大隊去打籃球,那是正式職業,吃穿全管,有工資,比在新疆趕毛驢車強多了,到濟南去的交通食宿費都由縣體委出。鐵柱動心就同意了,回家住了幾天,跟著張主任來到濟南。
張主任帶著鐵柱來到山東省體工大隊,那里和全國各地一樣,正值文革混亂時期,造反派保守派斗得天昏地暗,大字報貼得到處都是,根本就沒人理茬。張主任不死心,索性帶著鐵柱直奔北京找國家籃球隊。
到了國家籃球隊,張主任到處找人,打聽著找到一個管事的。那人告訴他倆,國家體委及所屬單位現在都在搞斗批改,運動隊的訓練比賽都停止了,不能招收運動員,要他倆回去。那人看到張主任一臉失望的樣子,動了惻隱之心,就想了個辦法,說“你們到湖北黃石市體委找余邦基去吧,他在那里搞起了業余籃球隊,還不錯”。這張主任一不作二不休,帶著鐵柱掉頭南下,來到黃石。
中國男籃1983年在香港亞洲錦標賽獲得冠軍,并取得1984年奧運會參賽資格。中排,右2教練錢澄
海,右3教練簡青盛,右7張斌,右9穆鐵柱。前排左1匡魯彬,左2稽照光。
余邦基何許人也?他身高不到1米7,曾擔任國家隊和八一隊的主力組織后衛,頭腦機敏,身手矯健,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男子籃球的風云人物。退役后擔任八一隊教練。文革期間八一隊解散,余邦基轉業到了黃石體委。他精明過人,能力超群,從小喜歡籃球,就是因為球打得好,參加了解放軍,發揮籃球特長,很快被提拔為軍官。解放后,賀龍擔任國家體委主任,軍隊也成立專業體育運動隊,余邦基球技出眾,被調到八一隊,從此為國家和軍隊的體育事業奮斗了幾十年。
余邦基接待了他們兩人,并對鐵柱進行了體能和技術測試。鐵柱從未摸過籃球,技術上是個白丁。體能尚可以,跑跳滑步跨步都能做到,反應也不算遲鈍。余邦基經驗豐富,他感到鐵柱比文革前四川男籃身高2米16的超級中鋒石挪威開始打球時的體能狀況要好。鐵柱個子比石挪威還要高,身體條件超過石挪威,經過系統訓練,有可能成材。
余邦基決定接收鐵柱加入黃石市業余籃球隊。黃石體委給鐵柱每兩年1套棉衣,每年1套單衣襯衣,運動服裝按規定發給,免費吃運動員標準伙食,住運動員宿舍,每月15元零花錢,兩條低檔香煙。這在當時是比其他隊員都要優厚的待遇,張主任和鐵柱都比較滿意。
就這樣,鐵柱加入了黃石市籃球隊,這是他走向體育事業的起點,引領鐵柱從事籃球運動的是他在東明街頭偶遇,素不相識的縣體委張主任。苦命而又幸運的鐵柱從此一步步成長為中國家喻戶曉的籃球明星。
鐵柱苦命,他出生在貧瘠落后的魯西南農村,地主成份,受到歧視。在長身體的時候遇到大饑荒,文革動亂,缺衣少食,歲月艱難,幾乎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他像一株亂石壓頂的樹苗,頑強掙扎著向上鉆去,求得一條生路。坎坷的少年時光錘煉了鐵柱的意志,成就了鐵柱奮發向上的無窮動力。
鐵柱幸運,一是他在探親途中,東明街頭偶遇縣體委張主任。具備職業素養和責任心的體委主任帶領鐵柱,去找尋適合自己發展的事業。二是國家男籃那位不知姓名的好心人,他為失望的鐵柱指點迷津,要他去黃石投奔余邦基。三是鐵柱一投身籃球事業,就得到當時全國一流教練余邦基的指導,高起點進入,不走彎路,這對年齡偏大的鐵柱尤為重要。感謝三位有心人、好心人,在那動亂的年代,幫助一位籃球明星冉冉升起。湖北工業城市黃石成了中國第一中鋒穆鐵柱起步的地方。
一次探親途中,一個偶然相遇,徹底改變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毛驢馭手穆鐵柱的命運。如果相差3分鐘,鐵柱與體委主任擦身而過,那探親以后,還將回到新疆去趕著他的毛驢車送貨,一天天的辛勤勞作。
鐵柱走出天山,向著東方,向著陽光,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條金光大道。此時,他完全沒有想到命運就要得到轉機,昔日亂石壓頂的樹苗即將成長為撐天的大樹,他將有機會為全國全軍的體育事業貢獻青春。
三、鐵柱參軍
穆鐵柱與前國家體委主任袁偉民
文化大革命時期,體育界是重災區,各級體委領導被打倒在地,一些著名運動員甚至被迫害致死。可在基層,群眾性體育活動依然如火如荼,深受人民喜愛。部隊也是如此,濟南軍區防化團籃球隊就是其中的亮點。
1972年6月10日,為紀念毛澤東“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題詞20周年,國家體委在北京舉行全國五項球類運動會,周恩來總理出席閉幕式,體育運動逐漸回歸常態,全國各省區市、解放軍各大單位陸續恢復或籌建體育運動隊。這一年,濟南軍區在防化團成立了體育集訓隊,由防化團老團長、軍區軍訓部沈樸副部長主持籌備濟南軍區體工隊。
籌建軍區體工隊,男子籃球是重中之重。首先就是招兵買馬,吸收優秀教練員、運動員加盟。不長時間,召來北京軍區男籃教練王煥新擔任即將組建的軍區男籃主教練。從石家莊來的原八一隊員郭瑞坤、王富剛,北海艦隊高炮團來的邢偉寧,軍區通信團的李撅金,臨沂運輸公司的姜志明,濟南市的中學生姜悅光,還有防化團的馬連民、葉鵬等人,后來都成了全國全軍籃球界的知名人物。一時間熱鬧非凡,一大幫身材高大的男男女女在營房里進行籃球訓練,很是引人注目。
這年7月的一天,防化團來了一個巨人,他就是軍區集訓隊召來的籃球隊員穆鐵柱。他一進營房,立即引起轟動,大家從來沒有見過這么高的人,真有頂天立地的感覺,站在鐵柱身邊,感到自己是那么矮小。鐵柱在防化團成了人們熱烈議論的話題,大家紛紛去球場看鐵柱訓練,鐵柱走到哪里,前后左右都是一片驚異的目光。時過44年,防化團戰友徐海軍至今還清楚記得鐵柱來到團里的情景。他寫道:“那天大穆到團里來,黑褲子白襯衣,低著頭進了教導隊的平房。”這是實情,鐵柱不低頭根本進不了屋,人們看他進門就像是鉆進去一樣。從那天起,我們防化團人就有了一位著名的戰友,任何一個當年在防化團見過接觸過鐵柱的防化團戰友,此后多少年都有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說不完道不盡。
鐵柱參軍來到防化團,這對于濟南軍區,無異于天上掉下來一個大金娃娃。這個時候的鐵柱已經具備相當的籃球實力,他投身去哪個專業籃球隊伍,只是時間早晚和他自己的選擇問題。
話又得從黃石體委和余邦基說起。鐵柱投奔黃石體委于邦基,從事籃球訓練,吃苦耐勞,頭腦聰明,在余邦基的悉心調教下,經過三年多系統訓練,技術水平、身體素質穩步提高。鐵柱又有絕對的身高優勢,這時已經成為黃石市籃球隊的中流砥柱,籃下攻擊能力無人可比,誰也防不住他。黃石籃球隊打遍周邊無敵手,只不過其他隊員水平一般,拖了球隊的后腿,那時候又沒有籃球聯賽,鐵柱的名氣還不夠大。
這時,武漢軍區籌建專業體工隊,找到余邦基,要他重新入伍,到體工隊擔任副大隊長,負責籌建籃球隊。余邦基首先想到了鐵柱,有了鐵柱,再選配幾名好手,這支球隊大有希望。余邦基聽說湖北體委也在醞釀招收運動員,恢復各項運動隊,籃球還是主要項目。那幾年,鐵柱一直在黃石體委的球隊里訓練生活,余邦基
去武漢軍區,想帶走鐵柱,黃石體委萬萬不可能放人的。余邦基心里明白,鐵柱如果去了湖北隊,他將來率領的武漢軍區隊與湖北隊比賽將處于劣勢,難有勝算。軍地兩支專業隊都在武漢,一山不容二虎,到時候如果軍區隊總是輸給湖北隊,他這個體工隊長日子能好過嗎?
既然武漢軍區得不到鐵柱,也不能讓湖北省得到。余邦基想到老八一隊隊友、現在濟南軍區體育集訓隊的籃球主教練王煥新,決定把鐵柱悄悄地介紹給濟南軍區。鐵柱是山東人,到濟南軍區就相當于回到了家鄉。那時,軍隊的吸引力比地方高得多。鐵柱對恩師言聽計從,聽說要介紹自己回山東參加濟南軍區籃球隊,能不高興嗎?
余邦基安排黃石籃球隊去青島訓練比賽,球隊返程路過兗州,鐵柱提出回家看看,這在情理之中,球隊回黃石,鐵柱去東明。鐵柱在家住了幾天,就在縣體委張主任的陪同下,來到了防化團。
鐵柱到來,自然要測試一下。那天,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叢芝發、軍訓部副部長沈樸、教練王煥新和張連旭等人來到軍區的八一體育館,觀看訓練比賽。由馬連民、郭瑞坤、邢偉寧、李撅金、葉鵬等主力陣容為一方,替補隊員加鐵柱為另一方。兩節比賽,主力陣容都輸了,邢偉寧、李撅金兩個兩米高的中鋒防不住鐵柱。王煥新對首長說,鐵柱目前水平超過石挪威,加以訓練還能提高。首長看得明白,當場表態同意招收鐵柱入伍。
湖北黃石在鐵柱問題處理上有一個重大失著。在文革混亂年代,很多方面不規范,鐵柱無論在新疆建設兵團還是到了黃石體委籃球隊,都沒有遷移戶口,他一個農民也不懂這些。在建設兵團,只要來干活,就管吃管穿。在黃石,只要在這里打球訓練,體委也保障生活,誰也沒想到鐵柱的戶口問題。后來,鐵柱球技大長,黃石體委如果給鐵柱搞一個招工名額,到東明縣把鐵柱戶口遷移到黃石,應當不是難事,那樣湖北就有利多了。如今,鐵柱以東明農民身份到防化團參軍,法律上道義上都沒有問題。鐵柱本來就不是黃石人,再說也給黃石打球出了幾年力了。鐵柱戶口在老家東明,濟南軍區想征的兵,誰能不讓?黃石體委眼睜睜地看著鐵柱參軍,腸子都悔青了。
湖北體委咽不下這口氣,告到了總政治部。黃石體委把鐵柱訓練了幾年,該有大用了,卻被濟南軍區挖走,氣急敗壞。那個年代,湖北男籃是一支勁旅,曾獲得全國亞軍,隊中有王宗興、袁戰洪兩名國家隊員,教練劉貴乙還成為國家男籃主教練,如果鐵柱加盟,拿全國冠軍沒問題。鐵柱一參軍就是全軍的籃球主力,總政治部管著八一隊,湖北體委告狀也沒用,誰讓你們給鐵柱臨時工待遇的?從此,鐵柱成為濟南軍區和八一籃球隊的運動員。
那邊黃石體委還等著鐵柱回去呢,可是一等二等總不見人,就派人到東明去找。聽說鐵柱到濟南當兵去了,又追到濟南。他們到處打聽,還真找到了。有一天,籃球隊在八一體育館訓練結束乘車返回,那人在路邊看到,立即狂奔追趕,在路口紅綠燈前,一下子躺在汽車輪前攔阻,把司機嚇了一大跳。后來,他們又到防化團找鐵柱,其中有個人和鐵柱私交很好,說得鐵柱動搖非要回黃石。當時的集訓隊長閻秀亭好說歹說,才穩住鐵柱。第二天軍訓部副部長沈樸親自與鐵柱談話,給鐵柱以職工待遇,供應與戰士一樣,吃穿都管,工資每月26元。鐵柱提要求讓他弟弟也當兵,沈樸一口答應。鐵柱比較滿意,安心了。
防化團派政治處費干事帶著軍區司令部的介紹信,到菏澤軍分區和東明縣武裝部說明來意,自然得到全力支持。縣武裝部派員陪同去鐵柱家鄉公社武裝部,見到了鐵柱的弟弟穆鐵鎖。費干事一看,這穆鐵鎖還真是個鐵鎖,身高只有1米6。孩子生下來都差不多,爹媽怎么就能把個名字起得這么準,鐵柱就長得像柱子那么高,鐵鎖就長得像把鎖那么矮。
體壇風云人物緬懷穆鐵柱
鐵鎖當兵,村里貧下中農不干了。他們說:“鐵柱當兵,說是解放軍要搞體育。按政治標準,他家地主成份,不合格。我們雖然心里不情愿,顧全大局也就算了。鐵鎖算是個什么?堅決不行!非要鐵鎖當兵,我們就去北京告狀。”公社武裝部也在后面給村里撐腰。費干事見此情況,也未再堅持,回到團里匯報。教導員閻秀亭把情況對鐵柱說清楚,鐵柱也就算了。
就這樣,鐵柱在防化團辦理了入伍手續。后勤助理員帶他去白馬山789被服倉庫定做軍裝。有個漂亮姑娘站在凳子上給鐵柱量尺寸,笑得差點摔下來。鐵柱穿上新軍裝,威風凜凜,防化團營房里多了一道風景線。
責編陶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