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璨
摘要:企業的清產核資具體應當包含資產清查、企業賬務清理、認定損益、核實資金與重估價值等很多環節。對于各個環節,企業都應當遵照現行規定予以全面處理。通常情況下,企業在清產核資時都會給出相應的資金掛賬以及資產損失認定,對此要依照資產評估的流程來進行。上世紀末以來,關于清產核資已經出臺了明確的評估流程和財政處理對策,近些年來有關清產核資與資產評估的具體辦法還會逐步完善。對于清產核資而言,有必要明確資產評估的具體措施與方法;結合企業清產核資的現狀,探究完善的財政對策。
關鍵詞:清產核資;資產評估方法;財政對策
早在上世紀末,稅務總局與財政部陸續出臺了清產核資的有關規定,在此基礎上明確了清產核資過程中的評估資產環節與流程。然而從現狀來看,新會計準則已經具有了普遍效力,這種情況下不再適用清產核資的傳統處理方法。在出臺替代性文件之前,國企具體的清產核資工作就很容易引發財稅風險,進而導致較強的盲目性[1]。如果不加約束,那么清產核資環節就可能背離最基本的財政目標,導致某些損失出現。由此可見,對于清產核資有必要加以全面約束,通過完善財稅對策的方式來督促企業增強風險意識,切實做好清產核資的各個環節。
一、資產評估的具體方法
清產核資過程不能缺乏資產評估,具體在評估時,評估人員有必要在根本上確保評估質量,依照簡便和統一的原則來實現評估。具體而言,統一評估指的是按照一致的流程來評估同種資產,確保依照相同流程評估得到同樣結論。在資產評估中,評估人員不必過分重視評估的精確性,只要符合最基本的評估原則就可以了,這樣做有利于確保評估過程的簡便性。在現行條件下,資產評估結論應當大體符合資產重置成本。進行資產評估時,先要明確資產價值的計量起點,以此來確保結論的統一[2]。
對于重置價格而言,執行通用標準的基本目標在于確保資產實現足額補償。在條件允許時,應當計算得到建造廠房、購置原材料以及購買各類設備消耗的總成本。一旦給出了明確的價格標準,那么就意味著確定了大致的評估方法。具體在運用重置成本法進行評估時,通常會涉及到因素分析法、點面推算法、功能系數法和物價指數法等不同類型的方法。此外,資產評估人員還可以密切結合點面推算法與物價指數法,確保評估得到典型的企業資產價值,在最大限度內杜絕評估資產的誤差。
二、探求財政對策
在頒行系列政策的前提下,國有企業具體在清產核資時需要杜絕盲目性,避免較高的財稅風險。從現狀來看,上世紀末頒行的規定已不再適用,然而截至目前并沒有出臺與之相關的新規定。受到這種影響,國有企業有必要探求清產核資面臨的各種財政風險,在此基礎上才能給出適當的解決對策。具體而言,清產核資涉及到的財政對策應當包含如下:
(一)清產核資的會計處理
從現行規定來看,新會計準則并沒有給出清產核資對應的規定。因此,企業在評估增減值和帳外資產時,通常就會面臨不同的計算結果。從會計政策角度來看,企業待處理的各種庫存商品、企業的生物資產、其他各類生產材料都應當歸入待處理財產的范圍內[3]。經過報批之后,才能轉入營業外的收入中。此外,清產核資不可避免會引發產品損失,對此也應當遵照現行準則予以處理。
(二)關于所得稅處理
清產核資涉及到盤盈資產,如果沒有其他規定,那么國企先要明確各階段的應稅所得,在此基礎上算出這個階段需要繳納的所得稅。在盤虧資產這方面,國企構成的資產損失不可以自行扣除,只有申報并且稅務機關予以批準之后,才能予以扣除。對于沒有申報的國企損失,不能作為稅前扣除的對象。企業如果發生了實際性的資產損失,那么通常要限制于5年期限內予以確認和追補。遇到特殊情況時,稅務總局可視情況延長確認追補資產損失的期限。
(三)關于折舊提高的處理
在提高折舊額的前提下,清產核資也會面對更多財政困難。對于此類困難,在具體解決時應當做好足額補償的事項,同時取消企業部分的稅前還貸。在財政領域內,可以削減用于基本建設的部分資金支出,確保足額補償能達到良好的標準。企業只有確保了足額補償,才能維持后期的再生產。
三、結論
國有企業運用清產核資的方式,可以達到增值與保值的基本目標。然而相比于日常經營,清產核資的內容和特征都有所不同。進入新時期后,國企在配置資源過程中需要接受市場約束,這種現狀也在客觀上改變了清產核資的具體措施。因此在新形勢下,有關部門有必要對于清產核資予以全面的引導,確保依照正確的資產評估流程來進行。從財政對策的角度來講,相關部門及其人員也應當致力于完善政策,通過財稅監督的方式來確保清產核資符合新的市場形勢。
參考文獻:
[1]王開國.清產核資中的資產評估方法與財政對策[J].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學報,2012(02):54-58.
[2]王開國.有關清產核資中資產評估的若干問題[J].經濟研究參考,2012(Z3):877-886.
[3]朱長勝.國有企業清產核資,財稅政策亟待明確[J].企業導報,2016(18):7-8.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