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彪
國家標準化法修訂擬擴圍至農業等領域
馮彪
實施28年的《標準化法》(以下簡稱現行法)將面臨修訂。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修訂草案)》(以下簡稱修訂草案)。修訂草案將制定標準由現行法規定的工業產品、工程建設和環保領域擴大到農業、工業、服務以及社會事業領域。
現行法自1989年實施以來,對提升產品質量、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對標準化建設要求的不斷提高,標準化法所確立的標準體系和有的管理措施已不能完全適應實際需要。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田世宏在對修訂草案的說明中表示,現行標準化法范圍過窄,強制性標準制定主體分散,標準體系不夠合理,標準化工作機制不完善。
標準缺失、老化甚至“打架”等問題此前就引起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的關注。去年,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舉行的專題詢問上,就有委員就安全生產領域的標準問題發問。
當時,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回應說,標準制修訂進展緩慢,甚至缺失、老化、“打架”的問題確實是客觀存在,標準也有個“年齡問題”,現在有的安全生產“標齡”甚至超過10年,國際上是5年左右。
對于標準修訂緩慢,支樹平還介紹,標準的制修訂也是協調的過程,安全生產標準往往涉及政府相關部門,涉及行業和有關企業,甚至涉及消費者,需要兼顧各方面的需求,這個協調起來有時候是很費時間的。比如大家對電動自行車高度關注,電動自行車標準2002年就提出修訂,中間的協調難度是非常大的。
不僅在安全生產領域,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在關于修訂草案的審議意見中也提到,大量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標準制定未及時跟進,影響產品質量評價和監管,如空氣凈化器、防霧霾口罩等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梳理發現,此次修訂草案對現行法的修改較大,條文擬從原來共26條修訂后達到41條。
據田世宏介紹,修訂草案的主要內容主要涉及五個方面,分別是擴大標準制定范圍;整合強制性標準,防止強制性標準過多過濫;增加標準有效供給,滿足市場需求;構建協調統一的標準體系;完善標準化工作機制,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等。
在整合強制性標準方面,修訂草案將現行強制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整合為強制性國家標準,并將強制性國家標準范圍嚴格限定為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及滿足社會經濟管理基本需要的技術要求,取消強制性行業標準、地方標準。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也需要加快標準制定速度。此外,為增加標準有效供給,此次修訂草案提出,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標準項目,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優先立項,確定完成期限。
在增加標準供給的同時,修訂草案也注意強化事中事后監管。修訂草案在法律責任中增加信用懲戒措施,規定企業未通過企業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公開其執行的產品標準或者公開標準弄虛作假的,由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并在企業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向社會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