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雅麗
中國網絡穿越小說熱引發的大學生失范行為研究
姚雅麗
中國網絡穿越小說熱潮不斷,本文在調研的基礎上,探究大學生在閱讀、追捧網絡穿越小說時的心理動因,從兩方面——目的取向與價值取向型失范行為,情感型與傳統型失范行為——分析網絡穿越小說對大學生文化心理和人格養成方面的影響。
網絡穿越小說 調查研究 失范行為
行為失范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曾經認為此分析不能夠概括所有的社會行為,試圖構建“理想類型”來進行概括,按照其理論可以把行為失范取向分為:目的取向型失范行為、價值取向型失范行為、情感型失范行為、傳統型失范行為等四種理想類型,并對每種取向進行詳細注釋。
通過調查研究及與具有典型表現的大學生進行座談,借鑒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的分類,可以發現,網絡穿越小說熱現象下的大學生失范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1.目的取向與價值取向型失范行為
這種失范行為的主要特征是:目的是理性的,但手段是違規甚至違法的,同時價值觀與主導觀念相背離,甚至出現詆毀或改變道德、教育主導觀念的失范意識或行為。
在調研中,很多大學生不僅認可而且欣賞網絡穿越小說里主人公獲得的成功,認為在具體的境遇中,如果目的從理性判斷上是正確的,手段可以違規甚至是違法。
因為網絡穿越小說無論是以武俠還是言情為寫作主線,讓人們穿越到歷史里,看到了什么?大多數穿越小說宣揚的都是人心叵測,沒有任何人值得信任,無論穿越到什么年代,大多數人都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
例如描寫后宮秘史的《步步驚心》,描寫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的《宮鎖心玉》。穿越小說的賣點,就是用曲折唯美的愛情加陰謀詭計的劇情,“植入”現代人所謂的成功之道、官場之術、厚黑之學。
網絡穿越小說的文本建構并不注重也不關心“穿越”的技術和手段,這也造成了極壞的心理暗示與社會影響。
2012年3 月1日,兩個12歲的小女孩相約自殺,留下遺書說要穿越到清朝拍電視劇。3月5日,海峽導報記者做了隨機調查,16名小學生中竟然有14人相信穿越劇里所虛擬的故事,認為自己可以穿越回古代,占到了總數的87.5%。更有甚者,網上的穿越迷們還詳細介紹了各種穿越途徑:往自己心坎上捅一刀、故意撞車、被雷劈、吞金、割腕、跳崖、吞安眠藥等,最后還不忘加上一句:“大家一定要努力地穿!總有一天你咻地一下就穿過去了!加油!”死亡這么嚴肅的事情就換成了“穿越”,變得輕松和神秘起來。
2.情感型與傳統型失范行為
這種失范行為的主要特征是:行為目的即不帶有功利性也沒有價值取向,是為滿足心理或情感上的需要,不遵循或漠視傳統習俗而造成的失范意識或行為。
網絡穿越小說為什么會這么盛行?為什么在受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群體中如此有市場?為什么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名著經典不去看,卻要去追相比之下毫無技術含量的網絡穿越小說呢?甚至在93%的大學生都清楚知道網絡穿越小說里所描繪的與現實差距大的基礎上,仍然有67%的大學生選擇閱讀?
這其實不僅僅是文學問題,更是社會問題。現在的社會思潮與社會文化正處于轉型期,亟待解決整個社會價值體系重建的問題。
大學生正處在一個生理、心理發展的特殊階段,心理敏感而脆弱,承受能力和抗壓能力還比較差。在如今這樣一個各種價值觀相互交織的特殊發展階段,大學生容易出現認同缺失、抉擇失據、方向難定等問題,造成他們心理上的失衡,認知上失衡與道德情感滑坡。
信息傳播的快捷帶來了大學生溝通的高效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情感交流機會,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時間大大減少。他們寧愿把大部分時間花在電視、手機、電影、互聯網上,也不愿意在現實世界中認真與朋友、親友交流,久而久之,必然引發情感匱乏,造成心理上的偏執、狹隘,從而誘發焦慮、苦悶、壓抑、神經過敏等種種心理問題,嚴重的還會發展成自閉癥和抑郁癥等,并且這種心理障礙更加劇了部分大學生的自我封閉,造成大學生的社交障礙。
現在各種傳媒都在談論婚戀問題,大學生正處于情感體驗的高峰時期,但是大學生的戀愛往往缺乏現實感情基礎和走入婚姻殿堂的謹慎,結果可能對雙方或一方造成情感傷害,進而導致大學生戀愛心理的扭曲,不利于大學生正確的戀愛觀和婚姻觀的形成。
這一切都表明了大學生雖然從生理年齡上已經成熟了,但是在心理建構和社會關系中還是嬰兒,他們對未來熱情而又迷茫,充滿希望也備感壓力,幻想成為焦點又充滿焦慮。所以網絡穿越小說如同一個私密的空間,可以在里面自由幻想、標新立異、可以減輕壓力、排解焦慮。
由調研數據可知,大學生在網絡穿越小說的世界里可以少有拘束地放縱自己的情感,轉移了他們對現實的不滿情緒,或彌補了他們在現實中的缺憾心態。逐漸形成對網絡穿越小說的依賴,使大學生與現實社會相隔離,造成人際信任危機,以致情緒低落,嚴重阻礙了大學生對社會適應力的形成和培養。
(作者介紹:姚雅麗,沈陽工程學院基礎教學部文學藝術教研室教師,副教授)
2013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中國網絡文學研究》(編號:L13DZW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