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燕
淺談小學音樂教育的創新與實踐
龍燕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以音樂為主的藝體教育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重視,在小學教育中,小學音樂作為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創新與實踐至關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小學音樂教育的創新與實踐進行探究。
小學音樂 音樂教學 創新與實踐
1.1 促進“學以致用”的實現。小學音樂教育是藝術形式的教育萌芽,音樂作為視聽藝術對學齡兒童具有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培養興趣愛好等作用。音樂教育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協調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實踐與創新是時代進步的產物,同時也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將其融入小學音樂教育中,可以有效實現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統一,進而幫助學生充分理解音樂的精髓。音樂是應用型學科,只有在實際應用中才能發揮藝術價值,所以純粹的傳統教學模式儼然違背了音樂教育的初衷。
1.2 推動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實現。小學是學生思維和理解能力最活躍的階段,小學音樂教學中如若單一的采取傳統教學模式,則會禁錮學生的思維模式,不利于學生智力開發。實際上,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逐漸完善,鼓勵教學模式多樣化、教學方法多元化,有利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其次,音樂教育屬于興趣培養形式的藝術教育,教學科結合課堂和家庭等多空間模式,例如:組織排練文藝晚會、家庭KTV、聲樂模仿等形式,都是音樂的教學場所。因此,音樂教學的形式非常廣泛,且音樂教學受很多潛移默化的因素影響。同時,教師通過教學互動,并布置相關實踐性作業,幫助學生提高音樂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初步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與協調。
2.1 引進新的教育觀念。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在教育初級階段,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培養小學生在音樂課程上的創新能力,要先從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入手,提高音樂教師的素質。就我國現在的小學教育方式而言,與傳統的教育方式相比,其已經發生非常大的變化。單一地按照傳統的音樂教育方式傳授知識的行為不再適應當今學生的基本需求,因為這種行為會限制學生的藝術思維,使得學生缺乏想象與創新的意識。在新的教育體系要求下,小學音樂教育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中心模式,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上,讓學生成為小學音樂課堂的主體者,同時在教學中應讓學生重新感受到學習音樂的美好。
2.2 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應該以學生為主導,教師根據學生的特性進行有針對性的小學音樂教育,這就意味著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應該不斷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在課堂上,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對音樂知識進行鞏固、理解和掌握,還要精心培養學生關于音樂學習的創造性,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懂就問。并且教師要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解答,對于提出問題的學生進行鼓勵和贊揚,這種做法的目的是讓學生樹立善于問問題的觀念,間接地提高音樂教學效率。比如在講解某一樂器的基本用法時,有的學生可能會詢問使用功能等方面的問題,有的學生就會及時地進行解答,如果回答正確,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表揚并且要求別的學生向其學習。“質疑是學習的來源”,通過對某一知識點的質疑,學生對音樂學習會產生興趣。同時,質疑的內容能說明學生對音樂內容的掌握程度,增強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求知欲,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
2.3 充分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首先,創設情境,提高興趣。我國音樂理論家修海林認為:“音樂意境既產生于音樂家對形象的審美感覺中,又存在于音樂的再現中。自然,音樂的審美也勢必要求體驗到這一意境,這時意境即是客體的主體化,也是主體的對象化,意境是意象性活動的產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教學情境對學生尤為重要。其次,抽象變具體,加深音樂理解。一部音樂作品所涵蓋的內容有很多,包括作者簡介、代表作品、作品體裁、曲式結構等許多相關的知識。對小學生來說這些都是抽象的,以他們的水平來理解這些知識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些知識的傳授單憑教師的口頭講解往往也是空洞的、枯燥的。而將這些知識制成有畫面、有聲音的教學課件,則更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2.4 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是思維視野最廣闊、求知欲望最激烈的狀態。只有當學生處于“腦洞大開”的狀態,才能夠接受更多的新鮮事物。無論是實踐能力還是創新能力,都是人因個體差異所具備的獨特能力。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完全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各項身體機能都屬于健康活躍狀態,也是好奇心、想象力最豐富的階段。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開發實踐和創新能力,需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加強實踐與創新模式的探討,不僅可以有效提高音樂教學質量,還可以為學生提高藝術審美能力奠定基礎。本文通過對小學音樂與學生實踐創新的關聯性分析,重點探究小學音樂中創新與實踐的開展策略。
[1]高揚武.淺析小學音樂創新教學如何實踐[J].教育,2016(12):00027.
(作者單位:重慶市合川區嘉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