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媛媛
小學初任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
譚媛媛
根據小學初任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現狀分析我們了解到小學初任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優勢同樣也清楚小學初任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問題。所以說我們得利用課堂觀察促進小學初任教師教學能力發展,提高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堂觀察 小學 初任教師 教學能力
1.1 小學初任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優勢
1.1.1 對教育工作充滿熱情。小學初任教師剛剛進入社會踏上工作崗位,對未來充滿希望,初登講臺的新奇感使他們對待工作比較有沖勁。在課前準備上,小學初任教師能夠參考大量的資料,進行詳細的圈點勾畫,做好筆記,寫出完整的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他們能夠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并熱切地希望學生能夠掌握其所學知識。另外,他們對教學內容的不熟悉使他們不得不更加用心地批改作業。小學初任教師精力充沛,青年的朝氣蓬勃也影響著他們對待工作的態度。他們在工作上認真負責,對一切充滿了好奇,渴望能在工作崗位上有好的表現,希望學生、同事、領導能夠對自己有一個好的評價。
1.1.2 教學理念比較先進,容易接受新事物。小學初任教師剛剛結束了學生生涯,師范教育中接觸到的教育理論知識比較系統全面。他們的教育理念比較先進,接受的是新課改和素質教育背景下全新的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和師生觀。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他們能夠使用講授法、演示法、微課等方式,在學法上他們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2 小學初任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問題
1.2.1 所學理論知識難以真正落實。小學初任教師剛剛走出校門,告別學生時代,所學學科知識和教育教學知識比較豐富,但在工作崗位上還不能有意識地活用所學知識,尤其表現在不能靈活運用教育教學知識和落實新課改理念上,理論與實踐相分離。42.5%的小學初任教師認為,學過的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只是偶爾能得到運用。小學初任教師剛剛結束師范教育,對教育事業滿懷信心,這也容易導致對未來的展望過于理想化,比如容易照搬書上的空洞理論,難以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因而還不能因材施教。復雜的教學情境會讓小學初任教師陷入理想與現實不平衡的困境。
1.2.2 課堂實施缺乏教育機智。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除導入幾乎可以原封不動地按照教學設計實施以外,其他部分的生成性很強,這對小學初任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課程計劃不能完全預見學生可能產生的疑問,小學初任教師很難把學生的問題與課程目標結合起來。從課堂提問上來看,小學初任教師會不同程度地出現以下幾種狀況。教師的提問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問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小學初任教師有時考慮不到這一點。問題過深,會讓學生無從下手,問題過淺,則學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得到答案,這都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小學初任教師對提問的頻率也比較模糊,有時出現提問過多的“滿堂問”,或提問過少的“一言堂”。
2.1 學校提供制度與物資保障,學校教學管理密切聯系課堂觀察。為了使課堂觀察充分發揮其對教學能力的促進作用,學校應該從整體上規劃推行,應該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和物資支持。制度上而言,學校可以把課堂觀察納入教研制度內,明確課堂觀察就是校內進行教學研究的主要形式,賦予各個教研組參與課堂觀察的任務。物資上而言,部分觀察量表較為復雜,有時在課中實時觀察根本來不及記錄完整,因此學校盡量能準備錄音、錄像設備,必要時攝錄下研究課,供觀察者們二次觀察與深入分析。對于初任教師開展課堂觀察而言,學校教學管理對于課堂觀察的視角應該有一個統一的規劃,可以分為幾階段進行。如:前期小學初任教師們普遍地指導能力缺失、教材重組能力缺失等,學校應該開發固定針對這幾種能力的觀察量表,全校推行使用,著力解決這些問題,后期學校根據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及學校教學需求規定某些維度視角下的課堂觀察。從學校層面提供的支持以及規劃,可以避免教師們開展時的無序性,可以使課堂觀察落實得更加有效。
2.2 針對性地選擇觀察點,避免大量教師群體性課堂觀察,讓觀察活動日常化。課堂是復雜而多元的,按照課堂觀察的觀察框架,一堂課可以從四維度下68個觀察點進行觀察。初任教師的課堂存在問題必然很多,如果我們不分輕重緩急,察點設置過多,進入觀察的教師必然增多,那么由于觀察人員的增加,基于合作的原則,各個觀察者們都需要協調時間,共同研究,整個觀察就會變得繁雜。因此,在初任教師進行課堂觀察活動,應該根據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狀況或者根據當堂教學設計所體現出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選擇觀察點,在初任教師課堂觀察活動中,觀察點不在于面面俱到,最多選擇2-3個觀察點就以足夠,這樣的觀察就更加易于操作,對于教師而言可以自由組合成分散的合作體靈活地進行觀察。
[1]周成海.適用于小學數學初任教師的課堂教學觀察框架的建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旬刊,2012(4):3-6.
(作者單位:重慶合川區新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