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遠
淺析日本文學中的物哀
翁文遠
談及日本文學,便不得不談起物哀,其是日本民族一種傳統的審美觀,但物哀本身的影響也遠遠超出了美學范疇,對文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日本文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為日本文學增添一種陰柔婉轉、清新悠遠的纖柔之美。本文立足于日本文學中的物哀思想,分析其起源、成因和影響,希望給相關學者一些啟示。
日本 文學 物哀
在現代日語中,“物哀”假名寫做“物の哀”(ももののあわれ),時至今日,關于“物哀”的翻譯都五彩斑斕、不勝枚舉,對于物哀在日本文學中的位置的研究也一直如火如荼地進行。
“物哀”概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其提倡將“物哀”作為日本國學發展和神道復興的思想基礎。葉渭渠先生曾指出:“日本文學中的’物哀’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悲哀美’。悲哀僅僅只是’物哀’的一種基本情緒,這種情緒包含著同情與憐憫。意味著對他人悲哀的共鳴,乃至對世相悲哀的共鳴”。由此看來,物哀傷本身包含的含義遠遠高出悲哀本身。
因此物哀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悲傷感情的共鳴,觸景生情,有所感觸,心為所動,是一種自然流露出的感情,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同時也是內心的喜怒哀樂。
2.1 地理原因。物哀的形成與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有著一定的聯系,日本擁有著數不勝數的美景,有著山澗清流的婉轉、雪山陡立的威嚴、落英繽紛的凄婉等等,同時日本這個國度承載著世界近40%的自然災害,生命在這樣的國度顯得是如此的無力和蒼白,這片國度中,無盡的災難和無盡的美麗共存,充滿著稍縱即逝、曇花一現般的美麗,此時的美麗可能在頃刻間化為烏有,綻放過之即是凋零,絢爛過后只是黯然。今日綻放的櫻花明日便片片凋零,充斥這種轉瞬即逝的國度,也難免會產生物哀這種情緒。
2.2 古代中國文學的影響。中日兩國自古以來交流頻繁,古代中國是日本長期學習追隨的榜樣,古代中日兩國的交流程度在唐朝達到頂峰,古代中國文化給日本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傷春悲秋”自詩經也來也便成為中國文學審美觀的一個重要的體現,大量詩句蘊含著感傷的情節,陳子昂之“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李賀之“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杜甫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些文學元素傳入日本,經歷其自身的發展,也一定程度促成“物哀”的形成。
2.3 佛教的影響。佛教自傳入日本之后,對日本文學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形成了日本獨特的禪文化,禪文化中空靈、寂寥以及枯淡的特點也潛移默化地影響的日本審美,成為日本文化中所追求的一種清新、極致的精神,日本盛極一時的學者加藤周一曾指出:“室町時代的文化不是有禪的影響,而是禪宗成就了室町文化”。
3.1 物哀對日本文學與社會的影響。物哀的影響不僅僅局限在文學,更在千千萬萬日本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其已經滲透到日本人的內心世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日本民眾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成為國民性的一部分,三島由紀夫巔峰之時選擇自殺;川端康成風光之時候選擇口含煤氣管無言地死去;山口百惠盛極一時卻隱退江湖;武宮正樹寧愿為了美麗的棋型滿盤皆輸、全軍覆沒……物哀已經滲透到日本人民的心靈深處,深刻影響著日本人民的精神世界。
3.2 物哀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中國和日本自古以來聯系緊密,最能理解物哀情節的莫過于中國文學家,近代中國很多留學日本回來的作家都深受物哀的影響,魯迅便是其中之一,魯迅所作《野草》體現出很多物哀情節,其中《臘葉》描繪的那一種無可奈何的憂傷,是一種纖柔婉轉的哀傷,想去感受愛情的朦朧卻心有難言之隱,舉步維艱,深陷其中欲罷不能,又是何等的凄美,“臘葉”本身的意義也便是搖搖欲墜的殘生,是一種無法訴說的哀傷。
郁達夫旅日近十余載,其作品十分豐富,代表作有《春風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等等。其文風常灌入淡然悲傷的基調,來表現對自然斗轉、人世滄桑的蒼涼,足以佐證日本文學物哀對其創作的影響。
日本文學中,物哀以悲為美,其落腳點并不是轟烈的情感,而是止水般的淡然清雅,讓讀者們深切感受到斗轉星移、人世變遷中的酸甜苦辣,同時也體會到苦澀中的一抹淡雅與寧靜,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體會,物哀無疑是日本文學中無法比擬的柔光,其影響著日本文學以及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王向遠.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審美概念的形成流變及語義分析[J].江淮論壇,2012,05:8-14.
[2]王向遠.中國的“感”、“感物”與日本的“哀”、“物哀”——審美感興諸范疇的比 較 分 析 [J].江 淮 論 壇 ,2014,02: 151-155+167.
[3]周雨垚.論日本文學理念“物哀”——以《源氏物語》和松尾芭蕉俳句為例[J].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5,06: 93-96.
[4]張錦.以悲為美——論日本文學中的物哀[J].外語學刊,2016,05:172-174.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15創新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