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欣 侯諭融
人本主義自我實現觀下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反思
徐 欣 侯諭融
當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著以發展學生知識技能為重點,而對學生自我需求和人文培養不夠重視的現象,加之社會多元文化的環境影響,學生自我認知水平和學習生活閱歷的不足,導致部分學生出現價值錯位、自我膨脹和精神虛無等問題。針對此類問題,在人本主義自我實現觀的視角下,通過九型人格這一工具進行數據分析,結合當下高校校園文化自發性與盲目性,提出了對大學生健康人格發展的規律性總結,關鍵在于其對自我的審視與內在潛能的發掘,并提出相關解決建議。
人本主義 自我實現觀 健康人格 九型人格理論 大學生
21世紀以來,我國教育的發展逐漸由“應試教育”轉變成“素質教育”。應試教育最大化增加學生應對考試的時間,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在每一次應試升學的過程中消減了發展其余愛好的熱情。而素質教育本著人本精神,重視發展人性,相信學生自己具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和能力。在素質教育體制下,將原來的統一模板式培養轉變為個性化培養。因此,素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的基本需求,發展了人的多樣個性。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迅猛的同時,“享樂主義”的思潮也有所抬頭。我國高校的校園文化中也出現迎合大眾浮躁心理,片面強調欲望滿足的現象,導致部分大學生在自我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健全人格。
因此,以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作為研究課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學生個體人格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將基于人本主義自我實現觀的視角,對大學生健康人格進行反思。
“人格”(personality)一詞是多學科使用的概念,內涵十分復雜,迄今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個為所有學科共同接受的明確的定義[1]。在商務印書館最新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05年修訂版中人格一詞的解釋為:“人的性格、氣質和能力的總和,人的道德品質,人作為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而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我國第一部大型心理學詞典《心理學大詞典》中對人格的定義是:人格也稱個性,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人格的結構是多方位、多側面的,由復雜的心理特征的獨特結合構成的整體。這些層次有:(l)完成某些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2)心理活動的動力特質,即氣質;(3)完成活動任務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4)活動傾向方面的特征,如動機、興趣、理想、信念等[2]。
關于健康人格的理解,受世界觀,價值取向及方法論的不同而各異,外國學者弗洛姆認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創造性的人。除了生理需要,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需要,這正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同時,弗蘭克認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超越自我意志的人[3]。”羅杰斯的人格健康理論中則認為人格健康發展的最高境界是“機能完善的人”或者“充分起作用的人”或“自我實現者”[4]。
而筆者對健康人格的理解為: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熱愛生活,具備樂觀的心態,堅韌不拔的意志以及自信自強的品質,擁有積極向上的奮斗目標,并能為之努力。
人本主義自我實現觀理論來自于馬斯洛需求理論。所謂人本主義的自我實現觀,是指關于人為自己的成長設定目標,實現自我價值,促進個人發展的學說[5]。馬斯洛對人類的需要需求做了深入分析之后,認為人是由某一種或另一種動機所激發,并且成長于每一次需求的更替之間。自我實現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也是人最后實現自我價值的終極命題。
所謂的自我實現,指的是人的潛能充分發揮,是人類發展的最高層次。自我實現者具有更有效的現實知覺,能夠分辨真偽,較少帶有成見,不害怕未知和模糊的事物。自我實現使得大學生有更成熟的心理,身心逐步趨向于完善,并且在校園生活與學習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九型人格即性格形態學,是人身上的九種氣質,包括活躍程度、規律性、主動性、適應性、感興趣的范圍、反應的強度、專注力范圍等[6]。主要是為個人修養、自我提升和歷練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力。國內外,許多高校已把九型人格選為MBA的必修課程[7]。
九型人格又分為1號完美型,2號助人型,3號成就型,4號自我型,5號理智型,6號疑惑型,7號活躍型,8號領袖型,9號和平型九種人格,每種人格都有不同的性格形態特征。簡單來說1號人格追求不斷進步,2號人格追求我愛人人,人人愛我,3號人格追求最終的成就,4號人格追求獨特自由,5號人格追求知識,6號人格追求忠誠,7號人格追求快樂,8號人格追求權力,9號人格追求和平。
2.1.1 價值錯位
價值錯位,即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今部分大學生只重視物質享受,而忽略了精神性質的培養,這就使得他們的價值觀發生錯位,表現為虛榮、攀比,享樂主義等,這些消極的價值觀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培養。
2.1.2 自我膨脹
自我膨脹是一個人的自信心表現出來超過本人的實際情況,造成盲目自大和自負的一種情況。自我膨脹的人偶有小成就,就容易洋洋自得,而一旦遭遇些許挫折或者他人的批評和職責,又極易喪失自信和進取心。另一方面,其對自身的評價過于片面導致對自己的期望過高,盲目自大,能力又與期望不成正比,畢業后找工作往往眼光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找不到滿意的工作。
2.1.3 精神虛無
通俗來講,虛無即懷疑一切,而精神虛無就是精神世界的縹緲。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些校園文化活動宣傳的核心思想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味宣揚追求欲望,名利和享樂,讓尋求發展的大學生迷失了方向,對自身現階段和未來都抱有困惑,對這個世界也充滿迷茫,因此陷在混沌、沒有目標,得過且過的日子難以自拔。這也是當前大學生最普遍的狀態,這種狀態很難形成健康的人格。
2.2.1 家庭環境
當代大學生以90后為主力軍,他們多生長在獨生子女家庭,從小生活條件優越,大多未體驗過用自己努力獲得勞動成果的經歷,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往往過于注重的子女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精神方面的培養,這導致了大學生年齡雖然已經承認,思想還停留在較為幼稚的水平。
2.2.2 校園環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和發展,對各種領域也產生重大影響,文化領域方面亦不例外。當下,校園文化活動也染上了市場經濟的色彩,趨于自發性和盲目性。
所謂自發性,是指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活動都是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進行,即根據價格的漲落決定自己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在校園文化中,則體現在:有些校園活動的舉辦,是基于能讓舉辦方獲得經濟或品牌效益。
所謂盲目性,是指經濟活動的參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領域進行經營活動,單個的生產者和經營者不可能掌握各方面的全部信息,也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因此進行經營決策時僅僅觀察市場上什么價格高、有利可圖并據此決定生產經營什么。在校園文化中,則體現在某些文化活動的舉辦往往缺乏全局視野,僅僅看目前階段什么活動受歡迎,就一擁而上,一窩蜂地開展。
校園文化活動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對大學生的人格發展產生了一系列不利的影響。
2.2.3 社會環境
大學是校園與社會的銜接站,處于人格形成時期的大學生勢必會受到來自社會層面的影響。這些影響,有的是良性的,但也存在著不良的影響因素。如前所述,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階段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受到了類似于“奢侈主義”、“消極怠惰”和“功利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阻礙了其身心健康方面的發展。
比如:經濟方面,由于市場經濟的自發性,金錢至上的思想正在蔓延,使得還處于象牙塔中的大學生陷入對物質利益的過分渴求和狹隘理解之中,當自身經濟能力無法達到時,便會產生焦慮,變得敏感自卑,進而漸漸喪失正確的判斷力,產生心理失衡,最終導致了不健康人格。
在社會文化方面,由于大眾媒體、自媒體的迅速發展,從“紙媒體”到“網絡媒體”的時代轉變,大量未經篩選的信息充斥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部分大學生沒能正確地判斷其好壞,受到了不良影響。
以上是對造成大學生人格不健康發展的外部因素的分析。這些影響人格發展的外因固然重要,但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其自身因素的影響。
我們認為當代大學生人格不健康發展的內因是由不足或過度的自我審視和不夠深入的潛能挖掘造成的。在分析內因時,我們以人本主義自我實現觀的角度來研究,并通過九型人格理論作為工具來進行分析。
首先來分析人本主義自我實現觀與健康人格的相關性。大學生還身處于校園環境中,但是這個階段的校園文化對其的影響不同于任何一個階段。如果將進入高校之前的校園文化比作“play”,那么高校校園文化就是“action”。他們正處于心智日趨成熟、學習能力高速發展的時期,他們將其在高校校園的所見所聞所感急切地投入實踐,在實踐中又形成自己的獨特價值觀和人格。
在這樣緊急的情況下,幫助大學生重新樹立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培養一個健康的身心狀態至關重要。而大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關鍵有兩個:自我審視與潛能發掘。
自我審視需要從關注個體的特異性出發。只有知道自己與眾不同,了解自己的內心所需,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而正確認識自己的基礎在于深刻了解并接受個體差異性。
在人本主義的視角下來看,一個民族的心理狀態具有國民性,但是個體從出生開始直至生命的結束,每個人的生活、學習、家庭環境等不同造成人格類型發展方向、程度的不同。內心的承受能力不一樣,對于同一事情作出的反應也不同。每個人獨特的經歷也構成了個體的差異性。這些條件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深化,造成了個體不同的特質,在社會大環境下表現出一種不同于其他個體的特性,即個體存在差異性。
對于個體差異性的認識,可以用九型人格的相關知識加以說明。我們認為同一型號的人對相同的事物會做出不同的選擇,而對于同一事物,不同型號的人也可能做出相同選擇。這里以9號型人格為例。
對于問題一(嚴峻的逆境下的狀態),雖然同樣是九號型人格,但做出的選擇并不同。而對于問題二(對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中“我努力使自己不被看作令人討厭的人”這一選項,九號型人格和其他型號人格都做出相同選擇。問題一、二如圖3-1,3-2所示。同一型號的人在存在共性的大環境下,也會展現出自身的一些區別于同型號人的特性。這些都是由于個體存在差異性所造成的。

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小群體,小群體的進步離不開個人的進步。所以歸根結底,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的是個人的發展。在傳統的行為主義學說中,認為人的行為來自于外界環境對人的刺激,片面的認為對于感知方面的刺激,人出于本能會做出同樣的反應,而否認人的情感、意識對人的影響。但事實上,哪怕同一種性格類型的人,由于健康層級的不同,對于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的反應。正是這些個體差異性,才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的種種差異。
個體的差異造就了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也形成了各種不同觀點與爭議有了爭議,才有進步。尊重個體的差異性也是促進個人發展的基礎。只有我們先正確地認識個體的差異性并且理解接受,才能審視自我。
筆者認為,潛能發掘是個體根據對自身認知程度而做出不同行為的過程。當代校園文化活動的自發性與盲目性導致大學生出現價值錯位、自我膨脹等人格影響,人本主義將重點放在了人的發展上,相信人可以自我實現,并且它關注了個體之間有差異,具有特異性。既然事物發展的動力是內部矛盾,那么一個人成長為健康人格,其一定是具有發展“自我”的潛能,并且后期在環境的作用下去實現了這種發展。
人格發展是人一生的中心意義與目的。大學生處于人格自我整合的發展時期,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去應對環境的突發,調整自身的狀態與不斷學習去應對更多更復雜多變的環境,最后成長出可以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格。
健康人格發展的內在矛盾是自我實現,當一個人潛在本能被挖掘被意識到,以及它本身的各種需求疊加導致自身需要不斷完善與充實,這樣一個過程必然會使之為了達到某一需求不斷拓展豐富自己,從而培養出一個健康積極的人格。這種人格他們接納自我,也以同樣的態度去接納別人,單純自然,不裝模作樣,關心社會與身外的問題,行事自主。
健康人格為自我實現提供了智力與心理狀態的支持,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與良好的人格品質必定會為其指明正確的發展方向,讓自我實現有了正確的道路可循。健康人格就是一個強大的奠基,在自我實現的方向、道路及過程中提供動力。
自我實現觀并沒有對準確固化的衡量標準和實現過程,并且一定程度上顛倒了認識與實踐的順序,過分強調了意識的能動性。但如果我們能把握好自我實現的度量,也就是可以激勵內心需求的外在客觀需要,我們是完全可以在此過程中達到自我價值實現與人格健康的。
自我審視是健康人格發展的根本途徑,健康人格的發展少不了對自我的反思,而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每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人格處于一種從‘初始化’到‘完成體’的轉變需要經過學習,歷練等經歷。在此過程中,人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每個人經歷的事情也都不一樣,這也是造成個體的差異性的一個原因。正是個體的差異在這些困難中讓人表現出來的能力不同,獲得的滿足感也是不同的。造成每個人自我實現不同。而其中的共同點就是這些經歷促成了自我的實現。自我審視讓我們慢慢的去正視我們的缺點,激發我們的潛力去克服更多的困難。而在這樣的正反饋過程中,自我實現使我們接納自己,正視自己,并去了解自己。使我們的人格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反之則向著自我脫離的方向發展,不利于我們的人格發展。
在進入如此浮夸之風、冷漠之風盛行的社會之前,大學生如果能通過自我實現最后形成健康的人格,那必定對自身乃至整個社會都是積極的,契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自我實現觀。相信人能自我救贖自我發展,通過對其的需求激勵,讓其突破自身的障礙,意識到自己人格發展存在的問題,從而塑造健康人格。
綜上所述,自我審視與潛能發掘的正反饋過程促進了人格的健康發展。當不足或過度的自我審視和不夠深入的潛能挖掘即不完全的自我實現都會造就人格的不健康發展。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多元智力的核心在于認真地對待個體差異[8]。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要認真對待個體差異使其能了解到自身最深處的價值觀和注意力焦點,不受外在的行為所影響,讓人真正地去認識自己,客觀地看待自己,在這狀況下,使大學生了解自身的性格特點以及興趣所向,樹立自信,根據自身特點,量身定制符合自身的發展目標,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需要與恐懼,我們一直強調的也是人本主義自我實現觀的核心,我們相信人可以解放與發展其自身,相信人是由內在驅動力成長的,所有的教育和文化都是在發掘這樣的潛能,高校教育便是催化劑,也是在發育人格完善前的保護地。
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新興形勢下,社會的轉型促使教育形式的轉型,我國教育也由“應試教育”逐漸轉化為“素質教育”,更使大學生主體意識得到加強,這也必然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跟上時代改革的步伐,即以人本主義自我實現為基礎著力建設高校校園文化氛圍,使得大學生群體在該文化氛圍的濡染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健康人格的群體,能都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在此,簡單提出三點相關建議。
4.1 堅持建設人本主義下的校園精神文化,減少強功利性和強娛樂化的校園文化活動。
以商業、娛樂為目的活動在校園文化中體現得日漸顯著,娛樂化傾向較強的校園文化活動很可能在無意識中造成參加動機的偏差,參與行動過分講求利益目標或者貪圖享樂,都會導致學生人格發展朝著不健康的趨勢發展。根本性的改善措施應從校園文化建設開始,校園文化包含多個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校園精神文化是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的無窮動力,它最終通過大學生自身的內化行為完成健康人格的塑造[9]。在良好的校園文化的熏陶下,學生能夠促進自身的思想觀點,不斷豐富自身內涵,對大學生的思維、生活方式和日常行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4.2 通過主客觀的互動發現學生的基本性格,將完善學生人格作為教學的長久目標。
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堅持主客觀的互動來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師生作為校園文化的客體,他們在改變校園文化,發展環境的同時,校園文化也在通過自身的作用改變和影響著他們,促使他們人格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同時,大學生群體也是在校園文化中通過師生互動來實現健康人格的發展。九型人格理論是一個讓個體更好認識自我的工具,我們可以利用心理咨詢活動,社會實踐課程或者思想教育課程等多種校園文化形式,讓教師根據九型等人格理論可以找到學生的基本類型,讓學生認識到其本身的人格類型,并以此引導學生消除對自身的錯誤看法,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實現自我性格完善準備好基礎。
4.3 增強學生群體對社會形勢的教育,促進學生的自我實現。
馬斯洛依據他所建構的人的內在價值論,把人的自我實現的動力歸結為“人性的壓力”,在人自身的自然中尋找自我實現的途徑。認識自身的內在價值,內在需求,按照需求能次的遞進在基本需求滿足后,全力以赴追趕更高級的需求,最終自我實現[10]。加強現今社會形勢的教育,讓學生更深刻理解社會需要和自身價值以及想創造的價值方向。個體只有把自我實現與社會需求統一結合,所創造的價值才會被社會認可,那么個體的自我實現在具有價值和意義。
自我審視與內在潛能的發掘對形成健康人格有重大的影響,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學生個體人格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只有從人本主義自我實現觀下出發,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才能更好的推進,大學生群體才能更好地發展。
[1]張玉芬.試論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4月,21(1):第90頁
[2]冷娟.加強對當代貧困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D].大連海事大學,2009.
[3]周守珍.弗蘭克心理學理論述評 [J].教育研究與實驗, 1998(1):51-54.
[4]孫明月.羅杰斯的健康人格理論對自我教育的啟示[J].長沙大學學報,2009,23(1):138-139.
[5]吳倬.人本主義自我實現觀的基本理論特征[J].教學與研究,1997,V(6):57-59.
[6]趙前前,王繼榮.九型人格與政府領導力重塑[J].領導科學, 2011(1):48-49.
[7][美]海倫.帕爾默著.徐揚譯.九型人格[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35-40
[8]路冬梅.論多元智力理論的教學意義[J].教育探索,2004(7): 35-37.
[9]劉建蘭,劉漢波.淺談校園文化在大學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5,15:527.
[10]弓靜.當代大學生中的享樂主義現象研究[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4
江蘇省學生資助專項課題(2014JSAIDB15);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2014SJB004);校教改重點項目(JG05514JX13);通達學院教改重點項目(JG0551406);江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JGLX15_053);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青年專項課題(C-b/2016/01/03).
(作者介紹:徐欣,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侯諭融,南京郵電大學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