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 余高峰
以上海市為例探究地鐵站名的英譯
劉 璐 余高峰
目前,開通地鐵的各個城市在站名的翻譯上往往各行其是,這不僅讓外籍乘客困惑不解,也給出行設置了障礙。本文以上海市為例,對366個地鐵站名按命名方式進行分類,并對翻譯現狀進行探討,以期對譯名的規范化有所啟示。
地鐵站名 英譯 規范化
地鐵作為一種現代交通工具,其便捷、價廉的特點,成為大眾出行方式的首選。為方便外籍友人在華工作生活,上海地鐵站名均提供英漢雙語版本。當然,只有正確的譯名才能發揮指路明燈的作用,那些佶屈聱牙的翻譯只會讓人越發摸不著頭腦。因此,在上海世博會舉辦前夕,本市就已大力實施語言工程。2009年,上海推出了《公共場所英文譯寫規范》的地方標準。
然而,該標準并未就地鐵站點譯名做出統一規定。因此,這些譯文依舊存在很大的主觀隨意性。本文以上海市14條(1-13號線、16號線)軌道交通,366個站點(不重復計算換乘車站)為研究對象,按照站點命名方式進行分類,對不夠完善的譯名進行探討,以期能推動譯名的規范化。
本文定量分析了366個站點的命名方式,分類如下:
(1)以功能性公共場所命名,如:虹橋1號航站樓,上海圖書館,中華藝術宮;
(2)以地點專名來命名。所謂專名,就是用來區分各個地理實體的詞。如莘莊,七寶,迪士尼;
(3)以“專名+通名”命名。通名是用來區分地理實體類別的詞。如:愛國路的“路”是通名,“愛國”是專名,再如江灣鎮,南浦大橋,都是以這一方式命名。總的來看,上海地鐵站名以道路名稱為主,輔之以橋梁名,湖泊名等;
(4)在“專名(+通名)”中加入方位詞來命名。方位詞(東、南、西、北、中)位置多變。如:徐涇東,西藏北路,北新涇。
可以發現,上海地鐵站名大致有這樣兩類,一類以地標性建筑物名稱命名;一類以地名來命名。這樣一來,站名的翻譯就有章可循多了。首先,很多地標性建筑都有經過深思熟慮,再對外宣傳的譯名,可以借鑒參考。其次,對于地名的翻譯,國務院、全國人大曾多次出臺有關規定,這些規定為地鐵站名的規范翻譯奠定了基礎。[1]
(1)功能性公共場所站名英譯:
功能性公共場所主要為人們提供各種公共服務,因而具有人流量大,知名度高等特點,如大學、車站、機場、各旅游景點等。這類站名的譯文應體現其功能性,才具有指引作用。現存問題如下:站點譯名與地標建筑對外宣傳的譯名不統一;同類譯名的翻譯有差異。
錦江樂園這一站名被譯為Jinjiang Park,乍一看似乎并沒有什么不妥,但若和江浦公園(Jiangpu Park)、 中 山 公 園(Zhongshan Park)、世紀公園(Century Park)等譯名放在一起,則會發現,將“樂園”一詞譯為park還是欠考量?!独饰霓o典》中對park的幾條解釋,都強調是一種接近自然的狀態。而錦江樂園是一家大型現代化游樂園,因此將其譯為Jinjiang AmusementPark更加貼切。[2]一來可以和“真公園”相區別,二來可以體現錦江樂園的功能特征。
再如,位于5號線的閔行開發區,9號線的漕河涇開發區,及2號線的張江高科分別譯為Minhang Development Zone, Caohejing Hi-Tech Park,Zhangjiang High Technology Park。問題來了,同屬于“開發區”,為什么譯文卻不一樣?而漕河涇開發區和張江高科的譯名卻成了“孿生兄弟”?
閔行開發區(全稱上海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漕河涇開發區(全稱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都同屬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批14個國家級開發區之列。但兩者還是存在細微差別,一個發展經濟技術,一個開創新興技術。但即便如此,將后者譯為Hi-Tech Park, 生 搬 硬 套 張 江 高 科(Zhangjiang High Technology Park)的譯文也是不妥的,這不免讓人產生鳩占鵲巢的嫌疑。筆者認為,為保證站名規范統一,兩個開 發 區 都 應 譯為 development zone,因為這一譯文已經清楚指明地點功能,而張江高科的譯文則保留不變。
再看豫園站。暫且先不討論這一站名如何翻譯,僅豫園景區內的譯文就已經讓人暈頭轉向了。共有三個版本,分別為YU YUAN,YUYUAN GARDEN,YU GARDEN。對于懂中文的人來說,這樣細小的差別似乎并不是什么問題。但對外籍游客來說,則會產生困擾,他們不禁要問“究竟有幾個‘園’”?[3]
當然,豫園作為站名被譯為Yuyuan Garden,還是差強人意的。因為此時,豫園變成一個標識方位的地名,不再是景點名。既然是地名,就應該按照中國外文局的的指導原則進行翻譯,即“專名是單音節,通名也是單音節,這時通名應視作專名的組成部分,先音譯并與專名連寫,后重復意譯,分寫”[4]。例如恒山,專名是“恒”,通名是“山”,譯為Hengshan Mountain。因此地鐵上將豫園譯為Yuyuan Garden也就不足為奇了。但筆者建議,景區內關于豫園的英文翻譯都應按照豫園官網上的譯文,統一為Yu Garden。
(2)專名的翻譯:
專名應使用漢語拼音音譯,具體按照《漢語拼音方案》和普通話語音規范準確拼寫。例如,馬陸(Malu),真如(zhenru),徐家匯(Xujiahui)。
以a、o、e 開頭的音節緊跟在其他音節之后,必須加隔音符號(’),以避免音節界限發生混亂。[5]例如:延安西路(West Yan’an Road),東安路(Dong’an Road)。
需要注意的是,西藏南路取自我國省份名,由于西藏本身就有英譯名Tibet,但為了規范統一,該 站 名 應 譯 為 South Xizang Road。另外,陜西南路也應該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錄》所規定的譯法,譯為South Shaanxi Road。還有一個站名較為特殊,就是世紀大道(Century Avenue),該站的專名要意譯,而非音譯。[6]
對外籍乘客而言,這些專名只是用來標識某一地點的符號,并不含太多引導性的內容。因此,音譯就可以實現這一功能。
(3)通名的翻譯:
通名要意譯。上海地鐵站名涉及到的通名主要有:路(Road),島(Island),湖(Lake),鎮(Town),橋(Bridge)等。
需要注意的是,外環路(Waihuanlu)的通名并沒有譯成Road,而是采取音譯。因為外環路僅是一個區片名,并非路名。因此作為專名,應直接音譯為lu。同樣的譯法還有提籃橋(Tilanqiao)。
(4)方位詞的翻譯:
通常,位于詞首的方位詞被認為已經內化到地名中,成為專名的一部分,不再強調方向指示功能,因此這一類方位詞應按照專名的翻譯方法,音譯即可。[7]如:北新涇(Beixinjing),東寶興路(Dongbaoxing Road)。而當方位詞位于非詞首位置時,因其具有指示功能,則應意譯。如:陜西南路(South Shaanxi Road),徐涇東(EastXujing),創新中路(Middle Chuangxin Road)。
地鐵是城市中行走的名片,要提升城市的國際形象,就一定要完善、規范名片上的文字。上海推出的《公共場所英文譯寫規范》地方標準,雖然沒有給出每一個站名的英譯版本,但站名的翻譯也不能隨心所欲。地鐵站名作為一種特殊的地名,完全可以按照國家對地名翻譯的有關規定進行統一。高質量的譯名不僅可以為外籍乘客的出行提供便利,同時也有助于推動上海經濟社會的發展。
[1]連益.中國地名英譯的幾點注意事項.中國翻譯,1993(3)
[2]石樂.北京地鐵站名英譯探析.翻譯論壇,2014(6)
[3]王秀華.上海市公交、地鐵站名英譯與其它.上海翻譯,2006(3)
[4]和靜,郭晏然.北京地鐵站名英譯初探.大學英語,2015(9)
[5]葛校琴,季正明.地名英譯何去何從.上海翻譯,2006(3)
[6]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2009).上海市地方標準——公共場所英文譯寫規范
[7]喬俊凱,余高峰.道路名稱英譯規范探究——以上海市為例.語文學刊,2016(4)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本文得到上海理工大學2017人文社科培育基金項目支持(項目編號:SK17ZD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