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基于中學美術學科文化素養的美術欣賞課
陳冬梅
美術欣賞教學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美術欣賞教學,是從目前的應試教學過渡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美術欣賞教學對提高學生素質具有重要意義。美術欣賞教學培養的是學生的審美能力,而審美能力的培養首先是欣賞能力開始的。
文化素養 欣賞
在美術的新課標中第二大點基本理念中提到了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實施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美術課程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應選擇基礎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結合過程和方法,組成課程的基本內容。同時,要注意課程內容的層次性,適應不同地區學生素質的差異,使本《標準》具有普遍的適應性。
在再次閱讀新課標和查閱其他資料的基礎上,從美術學科的知識結構、思想方法、價值態度幾方面總結出美術學科的學科文化素養有以下幾點:
讓學生在美術課的學習過程中,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既是新課標中提到的四個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
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能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評價美。
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認識和審美追求,能感受和欣賞生活、自然、藝術、科學中的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
基于此,老師應該選擇基礎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結合過程和方法,組成課程的基本內容。同時注意課程內容的層次性,使該內容與本校的學生實際情況相符。使學生在美術的學習過程中,逐步體會美術學習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欣賞教學活動中的教師,是溝通學生與美術作品之間的橋梁,其任務是啟發、引導并教會學生欣賞的方法,逐步培養他們鑒賞作品的能力。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問答法進行教學。問答法,又稱談話法,是教師和學生以口頭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其優點在于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培養其獨立思考及語言表達的能力,喚起和保持他們的注意力和興趣。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知識的實際,設計不同問題,展開多種形式的談話,以此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和潛能。同時結合多媒體、放幻燈等教學手段,以作品的美點進入賞析,啟發誘導、設疑激趣。例如,在欣賞畢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人美版13冊賞析課)時,我先播放德軍大轟炸的場景幻燈片,通過眼看耳聽刺激學生的直觀感受。隨后我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給你的第一感覺是什么?為什么?畫家通過什么營造出我們所感受的氣氛和情緒?他想表達什么?這時的學生會感受各異:混亂、畫面的灰色調十分壓抑,等等,如此學生的思維隨著這樣的引導和互動,逐漸進入到對作品內容、表現形式和表達主題的探究之中,既增強了他們主動參與的意識,又能更好的激發其對作品做深一步探究的興趣。此時,我繼續由畫中具象征性的牛、馬、花等物進行引導賞析。這樣,在活躍的談話氣氛中將學生逐漸引入到一個“探究式”的思維領域,從而達到自己感知作品美之所在,極大調動了學生欣賞的積極性。
先直接感知再進行審美體驗是美術欣賞教學的主要特征,因此情境的創設就尤為重要。適宜的情境有助于欣賞者產生思維聯想,繼而引發審美情感,最終達到深層的理性欣賞。在教學時,我采取多學科相滲透,視、聽、說相結合的方法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和審美經驗,激發想象和情感,來體會作品的意蘊美。將美術、音樂、語文、社會、品德等學科知識相互滲透、觸類而旁通,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知道,審美評價具有主觀性。藝術大師羅丹就曾發出“一百個觀眾眼中就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的感慨。中學生往往喜歡獨立思考、研究問題,不輕易相信別人的意見。溝通與交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討論。在上欣賞課時,我在課前讓學生多搜集相關資料,并且,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注重給每位學生同等的權利和表達機會。你會發現,學生的想象力是無窮的。
總之,通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能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評價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認識和審美追求,能感受和欣賞生活、自然、藝術、科學中的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
[1] 陳樹杰.我的“核心素養”觀:學會求知 學會做事 學會擔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2):15-17.
(作者單位:成都市蜀西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