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丹
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用語規范化研究
于丹丹
本文由大量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情況入手,分析了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模式;從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語言對傳統語言的沖擊性及現狀發展等方面指出了研究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用語規范化的意義所在。
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用語 用語模式 用語規范化
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在經歷了自身的發展、融合、淘汰之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結構模式和文化意義。可以說,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對社會語言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甚至文字外形也由平面、靜態文字發展為現代的立體、動態文字。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是當前語言文字中的活躍部分之一,是語言多樣化的具體體現。同時,網絡創作者群體有著不可低估的創新能力,總在不斷地創造屬于他們的豐富、鮮活的詞語,并且非常迅速地傳播、流行開來,這是我們漢語不斷豐富、不斷發展的體現。
但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中也出現了一些極端個例,如網絡上出現專門將生活用語轉換為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的轉換器(網絡上稱為“火星文轉換器”),其中不乏無視語言規則、亂拼亂湊、不倫不類、稀奇古怪、格調粗俗的語言。這使有些研究者視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為“語言污染”,甚至提出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對漢語文化的顛覆比英語更直接。
社會對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的態度意見不一,無論哪種態度,對于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專家學者和社會已經從開始的不屑一顧到積極研究了。國家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的一位負責人表示,目前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已引起了他們的重視,但是還處于研究探討階段,首先對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要有一個比較好的了解和認識,然后才能決定何時規范,怎樣規范。美、英等國一些權威詞典已經收錄了部分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作為國內普通話用詞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是否也會收錄它們?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室一些專家表達了他們的看法。詞典室助理研究員張鐵文認為:“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能否被收錄還要經歷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新詞的誕生更多的是靠約定俗成,大家共同認可,它就有生命力,《現代漢語詞典》要收錄的也就是這一部分新詞。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的發展將來也會有這樣的一個趨勢:有些詞會自生自滅;另外一部分將從網上走下來,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用語。
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的結構模式逐漸穩定下來之后,其背后所具有的文化意義逐漸凸顯出來并影響深遠。
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的沖擊性主要表現為對傳統語言的沖擊。很多網民在上網時發現,如果從傳統語言的角度去理解網語,經常會出現難以理解或者干脆不知道對方在講什么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針對網語的專門性字典已經編纂出版。不可否認,網語中不乏無視語言規則、亂拼亂湊、不倫不類、稀奇古怪、格調粗俗的語言,隨著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中這些極端個例的出現(如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的粗俗化與暴力傾向等)使有些研究者視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為“語言污染”,甚至提出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對漢語文化的顛覆比英語更直接。現在,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也引起了國家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的重視,我國國家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在2005年2月牽頭成立了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對網絡媒體語言進行實時監控。可以說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對傳統語言的沖擊性是非常強烈的。
同時,由于讀者群體中有著大量的本、專科大學生,因此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深受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的影響,并在網下生活中,如在校園、現實社會交際過程中使用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面對此種情況,很多人態度鮮明,反對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比如,從2006年3月1日開始生效的《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規定,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和新聞報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范的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也就是說,如果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書和新聞報道中出現諸如“美眉”、“恐龍”、“PK”、“粉絲”等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將被判定為違法行為。其實,上海此番純潔漢語的相關運動,算不上原創。早在2003年,北京市就已經出臺并開始實施規范普通話的相關法律,規定北京市以漢語文出版的各類報紙、期刊、圖書、電子和網絡出版物、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報頭(名)、刊名、封皮、內文、廣告等應當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但由于沒有全社會的整體協同,各地的類似規定大多不了了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對大學生的影響愈演愈烈。
量變會引起質變,習慣會成為自然,一旦年輕人長期受網絡文學作品用語的影響,其正規語言的運用能力就會下降,這對語言的健康發展有不利影響。再進一步,對年紀更小的孩子來說,在未掌握語言規范之前就過多地被不規范語言所熏染,這對其今后的成長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因此,根據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發展現狀,系統地開展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規范化研究是很有意義、很有價值的。
[1]于根元.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概說[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2]劉海燕.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用語[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作者介紹:于丹丹,沈陽工程學院基礎教學部文學藝術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2013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中國網絡文學研究》(編號:L13DZW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