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巧玲
淺談高校的“雙創”教育
郭巧玲
創業型經濟的發展和創業型社會的出現是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創業教育成為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陣地,“雙創”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而人的創造力是發展的根本。本文就作者在高校創業培訓中的實際教學經驗,淺談一下“雙創”教育在高校創業培訓中的意義和開展現狀。
創新創業 創業培訓 創業教育 培訓意義
“雙創”是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的,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上又重申了“雙創”的重要性。
“人的創造力是發展的最大本錢,中國有9億多勞動力,每年有700多萬高校畢業生,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創業創新之中,催生了新供給、釋放了新需求,成為穩增長的重要力量。”李克強說。他指出,“雙創”是擴大就業的有力支撐。”自“雙創”提出后,各政府部門、各高校加快了創新創業工作的推進和開展,創業教育和培訓相繼成為各高校的常設課程或選修課程。
2016年3月28日河南省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也提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創新創業群體;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加快眾創空間建設,加強傳統孵化器與新型創業服務機構開展深層次合作;加強服務能力建設,培育高端化的創業導師隊伍,形成從創業項目到產業化的全過程服務體系;倡導創新創業精神,開展創業型城市創建、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城市示范。
但是創業培訓開展十幾年來卻令不少老師產生了困惑:我國高校學生是一個較大的基數,對他們開展普惠式的培訓究竟能否起到理想的效果?即使有大量的扶持優惠政策,他們中間有多少學生能真正實現開辦企業?當他們大量精力用于校園創業時,自己的學業還能保證高質高效完成嗎?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認為,創業型社會的出現可能是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通過考察1970年——1985年的美國經濟,德魯克指出:“在過去十到十五年間出現在美國境內的創業型經濟形態是近代經濟與社會史上所發生的最重要、最能給人希望的事情。”一百年前入選道瓊斯工業股票指數的第一批美國最重要的三十家大型企業,如今只有通用電氣一家仍在其中,根本原因在于其獨特的持續創業式管理。針對美國《財富》500大公司的一項研究顯示,在產品創新方面名列前一百位的公司有65%采用了創業機制。創業為美國經濟增添了活力,支撐了美國近幾十年經濟持續強勁的發展。創業管理大師拉里·法雷爾也曾斷言:“發展創業型經濟是打贏21世紀這場全球經濟戰爭的關鍵。”
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曾預言21世紀將是創新、創意的時代,新創中小企業在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性將與日俱增。創業活動對國家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首先,創業活動通過革新、創新和變化增強國家的競爭力;其次,創造就業,有研究表明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轉型經濟國家中,新創中小企業都是重要的崗位制造者;第三,誕生新的業務實體;創新與創業活動作為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其活躍程度代表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創業活動和創業教育。早在1990年,我國就開展了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就業創業教育的項目研究,但我國大學生創業比例比較低。據有關調查顯示,在我國的創業者群體中,“具有大學學歷的創業者在全部創業群體中僅占3.7%”,而發達國家一般占20%—30%。這說明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其系統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還不夠完善。
近幾年,我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體上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建設不完善、很多培訓后的教師缺乏授課積極性;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體系不健全;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文化氛圍不濃厚等等。現階段,在我國的一些高等院校已經引入創業培訓,利用第二課堂等多種形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起到的實際作用如下:
首先,創業培訓是促進中小企業產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一項新舉措。
據麻省理工大學(MIT)的一項調查統計,自1990年以來,MIT畢業生和教師平均每年創造150個企業,截止1999年該校畢業生已經創辦了大約四千家公司,雇用110萬人,創造出2320億美元的銷售額,可見MIT大學對美國特別是麻省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參考以上數據,我們的高校創新創業活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次,創業培訓是培訓與就業最直接的結合點,通過創業培訓實現就業倍增效應。
進入21世紀后,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一個突出問題——大學生就業問題開始逐年凸顯,雖然畢業生數量增幅較大,但社會整體就業崗位沒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國家教育部的有關統計顯示,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始終只有70%左右。面對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業教育,樹立大學生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念,開發創造性思維,提高綜合素質和創業能力,對于大學生參與社會競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們國家提倡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并為此出臺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稅務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之所以提倡大學生創業,除了創業不失為緩解目前就業壓力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大學生要具有一種敢于開拓的創業精神。
第三,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
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在人的全面素質中,不僅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且要具有創新意識、創造精神和創業能力,而創業素質的養成必須通過創業教育來實現。創業教育不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創新和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高校的核心競爭力來自于培養大學生人文和科學素質、就業和創業技能、創新和創業精神的機制和能力。通過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創業素質,培育大學生的實踐精神、探索精神、冒險精神和創業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但是大力開展雙創教育也要注意四個方面:
首先要遵循培訓周期的原理設定,建立長效合理的個性化學生選拔考核體系,可以以點帶面地將那些有意愿的學生先納入創業意識培訓體系,在創業意識建立起來、創新創業思維活躍起來后才能將意愿強烈、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人納入實際的創業能力培養的計劃體系內。學校應該充分重視創新創業師資的隊伍建設和匹配,保證教學質量,讓學生學有所獲。
其次加強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根本途徑。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實踐是關鍵。我們的創新創業教育不能在課堂上進行理論灌輸,建議教師利用成人學習原理進行模擬教學活動,并引導其轉化為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尤其是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第三開發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確保雙創教育的有效實施。創業品質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包括敢于競爭、敢于冒險的精神,樂于創新、勤奮求實的態度,鍥而不舍、堅定執著的頑強意志,不畏艱難、艱苦創業的心理素質以及良好的心態及自控能力、團隊精神與協作意識等。優秀的導師是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保障,在不斷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要注重開發社會教育資源,聘請創業上有建樹,品德高尚、樂于奉獻、責任心強的成功企業家來擔任大學生創業實踐導師,充分利用他們的創新創業思想與實踐平臺,利用多樣的后續服務方法和國家的扶持政策,有計劃分期分批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與實踐能力培養。
最后一定要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教育是對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具體要求,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加強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知識的實際運用,重視綜合能力的發展,以及創新思維開發等方面得到主動發展。絕對不是引導學生在大學階段不務主業,進行低門檻、無創新的創業活動。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是要把兩者有機融合,創新能力是培養大學生創業及實踐能力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當前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重點。
大學生是中國最具活力的群體,如果失去了創新創業的沖動和欲望,而僅僅安于現狀和守成,那么中華民族最終將失去發展動力,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絕不僅是準備創業的學生所應考慮的事情,即使是在其它崗位就業也不該失去創新之“心”。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迅猛來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入到創業的浪潮中,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經驗,也為國家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1】季學軍.美國高校創業教育歷史演進與經驗借鑒 [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2):40-42
【2】林紅等:在團隊協作中體驗創業教育的真實內涵.中國創業教育網http://www.kab.org.cn/content/2009-02/28/content-2559992.htm
【3】李濤.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中國創業教育網http://ww.cyol.net/kab/content/2009-02/28/content-2560009.htm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發展委員會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5】牛長松.美國創業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其啟示 [J].職業技術教育.2007(1):88-91
(作者單位:開封市勞動就業訓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