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鋒
卷首語
可以不太精彩,但不可太不嚴謹
□傅德鋒
時常從報刊書籍微信及網絡論壇看到有很多人發布的文章及書法作品頻頻出現各種硬傷,不是文字性錯誤就是常識性謬誤。毋庸置疑,我們當下的書法家們的綜合修養與古人真的無法相提并論。
有的人總是拿《蘭亭序》和《祭侄文稿》說事,說什么古人的書法作品都允許出現文字性錯誤,我們有什么不可以?不錯,《蘭亭序》和《祭侄文稿》的確有很多圈圈點點之處,但人家那是草稿,且由于他們的巧妙涂改處理,全篇并無什么不和諧之處,反而彌漫著一種自然隨性的氣息,不但改正而且改得好。但今人如果以此作為自己屢屢出錯且理直氣壯的理由,就大謬不然了。
我們今天的作者,論藝術水準,肯定不能和古人同日而語,但有一點卻是可以努力做到的,那就是盡量通過學習和查證,少出現或不出現文字性及常識性錯誤。這兩年,網上有人批評某書協主席作品屢屢出現文字硬傷,平心而論,以書協主席的尊貴身份,也的確是有傷大雅的。其實不僅僅是某書協主席一人存在這種情況,實際上此類現象是屢見不鮮而司空見慣的。只不過,在人們的思想意識深處,總覺得書協主席的綜合素養理應要比一般作者高些,作品也更應該嚴謹一些罷了。
只要是人都非常有可能出錯,誰沒有個三混九忘七十二糊涂的時候。但你要寫打算公開發表和展覽的作品,總是有必要做得嚴肅認真一些。偶爾出點失誤,都在情有可原之列。比如抄錄古人詩詞時,在落款當中把杜甫的說成李白的,把王維的說成陶淵明的,那是記憶有誤。但如果稍稍認真一點,查查書籍或上網百度一下即可避免。問題是人們就是不這么做,就是要想當然,這種情況出現得多了就不好。一方面如果評委把關嚴格,就會影響你入展獲獎。另一方面就會給別人一種不好的印象,客氣一點會說你做學問不認真,不客氣的話甚至會說你沒有文化。
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一定要多向古人學習,學習他們那種嚴肅認真的治學精神。古人作詩,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說法,他們對待藝術的態度由此可見一斑。他們不僅追求“正確”,更要期望“精彩”,因此他們才要去反復推敲,直到自己滿意為止。他們每每下筆,便有千秋之想,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讀者負責。作文如此,作書亦要如此。不能認為寫的是書法,主要看的是點畫線條,因此就在文字內容上草率從事。好的藝術作品,應該是各方面都經得起推敲的。
因此,我認為,你可以不太精彩,但不可太不嚴謹。惟其如此,才能循序漸進,逐步拉近與古人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