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蘭
試論課堂劇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劉會蘭
語文教學難,教材內容多,厭學情緒高,重視程度低,成績進步慢,這些突出矛盾對語文新課改提出了嚴重挑戰,值得研究探索。本文以課堂劇作為切入點,用案例的形式探討了課堂劇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和問題,并提出了改進之法。
課堂劇 語文教學 自主研究學習
語文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明了的道理,但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真正得已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卻令人深思。雖然實行了新課標,但許多老師仍是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巴講到底,學生在課上只是靜靜地聽,默默地記,課堂教學成了單向傳遞知識的過程。而語文教材,內容上包羅萬象,文學、歷史、政治、地理……無不涉及;時間上縱貫古今,空間上橫跨東西,無所不包,無所不述。怎樣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實現,怎樣使平面的課本“活”起來,怎樣使學生掌握高于知識的某項素質與能力,是語文教學新課改中應該探索的題中之義。本人認為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引入課堂劇不僅能夠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沉悶單一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能“活”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充分進入自主研究學習,極大地吸引學生參與課堂,同時鍛煉了表達、組織、收集整理的能力。
所謂課堂劇作(classroom dramatizations),簡單來說就是在沒有正式觀眾觀看而只有同學和老師作為觀眾的情境下,由學生來充當演員扮演所學課文當中的人物角色,出于探索、實驗和學習的目的,將課文所敘述的故事或描寫的場景或采用的手法再現出來的創作活動。
課堂劇說通俗一點就是課堂表演,可以是即興的,也可以是有所準備的。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靈活運用課堂表演,對于課堂效率的提高大有幫助,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
人人都想把自己展現給別人,尤其是在人多的時候,這種欲望更為強烈。而課堂劇的表演正適合這種表現的欲望,所不同的是,要想表演好課堂劇,必須對文本的解讀要深入和到位。所以,每次課堂表演,我提的第一個要求便是讀書,背誦角色的語句,體會角色的內心世界。表演總是要拿著課本,照本宣科的讀句子,很沒有味道。要讓學生走進作者,走進作者文本的角色里面去,抓關鍵詞,抓關鍵語句,角色轉換,深深體會。
課堂劇具有簡便的操作性、教學的娛樂性、廣泛的參與性以及靈活多樣的形式,運用在語文教學中,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將教材知識生動地承載在設定的情境中,寓教于樂,寄學于趣,“活化”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
案例一:《荷花淀》教學中的細節描寫講授
本文中有一段寫幾個婦女在丈夫走后商量著要去看自己的丈夫的對話:
“聽說他們還在這里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p>
“我有句要緊的話要和他說說?!?/p>
“聽他說,鬼子要在洞口安據點……”水生的女人說。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他——有什么看頭?!?/p>
……
幾個女人都想去看他們的丈夫,但由于性格不同,所以說出來的話或含蓄,或直爽,或羞澀。作者用傳神的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了每個人的不同性格特征。而這正是人物描寫最重要之處。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往往不注重這些,所以寫出的人物語言沒有特征。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在細節描寫方面的妙處,并能把這種深刻的體會運用到作文之中,特安排了此課堂?。?/p>
老師隨機抽取學生A和B上臺,其他的同學任意在紙條上寫班上一位學生C的名字,交給學生A一個紙,要求A運用各種手法(語言和肢體動作)表現同學C的特征(不能說出C的名字和班干部職務),學生B通過A描述的各個特征,猜出C的名字,并列舉出A運用了哪些細節描寫手法。底下學生觀眾對A的表演進行點評,對B的講解進行分析,教師只作拋磚引玉式的引導。由不同的學生反復幾次,即可使學生對細節描寫的類型爛記于心,而且對細節描寫的重要性及要求(必須抓典型特征,不能千人一面)有更深刻地認識,在以后的寫作中也能運用自如。
案例二:《鴻門宴》教學中的情景模擬
《鴻門宴》篇幅較長,上完第一節課后,在學生對本文有一些了解的前提下,布置課后作業:學生課后仔細揣摩本文,下一節課開始時由自愿參加的學生自主挑選角色上演“鴻門宴”,表演時語言用白話文,除了文中的話以外,還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口語,但要注意動作和表情,力求逼真。其他的學生當評委,打分及點評。
這樣做達到了較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激發了學生讀懂本文的熱情,另一方面,文中的關鍵語句用動作和白話表演后,加深了學生對關鍵語句的理解。例:項莊“翼蔽沛公”。項莊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遮擋、保護著沛公。表演的學生沒有表演到位,被學生評委指出來并作演示,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課堂劇的娛樂性是很明顯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運用課堂劇能夠較快地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組織才能,錘煉學生的表達藝術,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和集體意識,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轉變學習模式,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變死記硬背為活學活用,變簡單知識存儲為綜合能力培養。
1.有助于學生自主研究學習模式的形成
德國教育家第思多惠振聾發聵地提出:“一個壞的教師是奉獻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可見,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接受現成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培養正確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模式。第思多惠還說:“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給他的學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勞動的現成大廈,而是促使其做砌磚的工作,同他一起來建造大廈,教他建筑?!蔽覈耪Z即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知識再豐富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只能處在主導地位,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中心,學生自主探索研究學習模式的形成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發展、長遠地發展。課堂劇作為一種實踐性、探索性的創作活動,有利于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自主進行研究探索,將自己的理解表現出來。學生要面對全班同學表演時自身必須首先具備展示引導和對教材熟悉、運用的能力,這就促使學生在課前進行探索研究,以求在課堂中有完美的表現。久而久之,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研究學習模式。
2.有助于學生更快更深刻地掌握課本知識
課堂劇是學生將課文所敘述的故事或描寫的場景或采用的手法再現出來的小戲劇,題材來源于教材。學生只有在揣摩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節和分析創作手法后才能將課堂劇扮演得活靈活現,因此,表演的學生會更深入地理解掌握課本知識,底下觀看的學生有一個直觀的印象,也記憶得更深刻。
3.有助于學生成長為更素養更全面的人
教育的本質是塑造人、完善人、發展人。人是什么?人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個性的鮮活個體。馬克思關于教育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從根本上說,就是教育要保護人的天性,促進人的個性發展,促進人的創造力的發展,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促進生命的全面升華?!痹谡n堂劇的準備、表演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并能讓肢體模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大幅度提升,能成長會一個能力更全面的人。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課堂劇有諸多方面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課堂劇的最大缺陷就是不好控制,學生活躍起來容易超時,使得教學與表演本末倒置,開始一段時間內教學質量可能會下降。針對這一問題,我認為只要教師在課堂劇的編排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加強課前審查,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將課堂劇控制在適當的時間內,就能有效地避免。其次,課堂劇耗費學生課堂外的時間太多,需要不少的精力進行準備,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可能會造成某些程度的影響。因此,我認為課堂劇編排不宜過長,以一刻鐘內為宜,次數不宜過多,以一月一次為度。只要課堂劇使學生漸漸形成了自主探索研究的學習模式,對其他學科的影響的擔心就是多余的了。課堂劇的第三大問題就是對不參與編排演出的學生的安排。一場課堂劇,參與的人相對于整個班級來說只占少數,怎樣將大多數學生的頭腦調動起來,這就需要一個好的“評戲團”,底下的觀眾都是評委,都得對臺上學生的演出進行點評,這就要求演戲的好好演,看戲的認真看,不走過場,不流于形式,一堂課要有一堂課的課績,一場戲也要有一場戲的效果。
1.陳培瑞.《教育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2012年版
2.袁振國.《當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3.吳式穎等.《外國教育史簡編》.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4.葉瀾等著.《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單位:重慶市巴蜀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