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琪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
謝琪
作為一名當代語文教師,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是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本文從實際出發,并結合了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就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進行了相應的探討,希望利用本文的分析,能夠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對學生的傳統文化精神進行更好的培養。
初中語文教學 傳統文化 傳承 滲透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在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呈現出了十分豐富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很長時間以來,我國傳統文化因為其自身獨特的豐富內涵,養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華兒女。但近些年來,在學校教育過程當中,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進行,這也導致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出現了斷層的問題,現代的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并沒有有效的進行認知,十分缺乏古代常識,而傳統文化的傳承缺乏,也使得現代學生出現了缺乏民族精神、傳統美德等問題。
針對這樣的問題,在《新課程標準》當中明確的指出,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更是人類文化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而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就是對語文的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的統一。除此之外,《標準》當中還強調要讓學生能夠在語文的學習過程當中認識到我國的博大的傳統文化,并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吸收到民族文化當中的智慧精華。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對傳統古文化進行傳承可以說是當代教師十分重要的責任,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與教材進行密切的集合,并利用在教學當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式來使得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最終使得學生的素質能夠得到全面的提高。
從初中語文的教材當中我們能夠看到其中包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而這些豐富的文化內涵則能夠幫助教師更好的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但是,在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很多教師只對語文的工具性進行了重視,卻因此忽略了語文的人文性,一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過于重視對詩文的傳授但卻忽略了對這些詩文體現出來的文化進行傳承。因此,本文認為,在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應重視對教材當中的教學資源進行挖掘,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人生觀
我國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不斷的傳承、發展,并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正是因為我國的傳統文化具有著“以人為本”的核心觀念。而以人為本的觀念更在儒家、道家的思想當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尤其是儒家的思想,對于我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其發展已有兩千多年,直至今天,仍然還發揮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從這一點我們能夠看到,儒家對于神學并不重視,而是格外的對人學十分重視。儒家強調人格修養,激勵人應該不斷的努力奮進。在初中語文教材當中,我們也能夠看到這一點,例如《<論語>十則》等,這些文章都體現了儒家思想當中十分重要的人生態度。而在古代,文人大多會表現出儒家的風范,《孫權勸學》鼓勵人勤奮好學,李白也有詩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在道家的思想當中,也對以人為本有著十分重要的體現。道家強調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在《塞翁失馬》當中就體現了道家的辯證思想,而通過對這些文章進行閱讀,則能夠發人深省。古代的很多文人,在面臨逆境的時候都常常利用道家的思想來對自己進行撫慰,陶淵明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對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進行了體現。
2.禮儀教育
中華民族又被稱為“禮儀之邦”,從古代開始,中華民族就有十分完善的禮儀制度。還以《<論語十則>為例》,其中寫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等,都是向后人傳遞如何待人接物,而《禮記》更是專門對禮儀制度進行闡述的經典論著。這些傳統美德的傳承,對于現代的學生來講,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含義。
3.愛國主義思想
在初中語文教材當中,我們能夠看到很多表現愛國主義思想的古詩文,文天祥寫道“人生似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諸葛亮則在《出師表》當中寫道“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這些文章都體現了古人憂國憂民的思想。
傳統文化是十分豐富的寶藏,而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包含的內容遠遠不止上文提到的這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需要從初中語文教材當中不斷的對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挖掘,從而更好的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
1.課前活動,激發學生熱情
古文是比較難學的,因此很多的學生都比較害怕對古文進行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能夠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一些具有獨特特色的教學方法來對古文進行教學,從而讓古文能夠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出現,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的五分鐘當中,利用一些課前活動來使得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激發。例如“推薦一本好書”的活動,很多學生都推薦了外國的名著,但對于我國的古典文學卻很少有人會推薦。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我國的經典名著,我國的古代文學大多篇幅較長,例如《紅樓夢》共有一百零八回,如此大量的古代文學閱讀量學生往往是不愿意主動接觸的,教師則可以從《紅樓小講》等一些對紅樓詩詞的講解當中入手,吸引學生主動的對《紅樓夢》進行閱讀。
2.品讀鑒賞,提高學生欣賞水平
對于傳統文化來講,古詩有著十分重要的傳承作用,而古詩文更是對古人思想精華的凝縮。因此在對古詩文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教會學生審美,在更好的欣賞優美的詩詞過程當中吸取傳統文化當中的精華。
《使至塞上》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是十分經典的一聯,在對該詩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應引導學生對其中的場景進行聯想,從而理解王維“詩中有畫”的意境,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對這一聯進行改寫,從而更深刻的讓學生了解到每局最后一字的妙處,例如“大漠孤煙立,長河落日懸”就缺乏了原文當中的動態美感。
3.分點分項,提高學生解讀能力
在我國的古代文學當中,人物形象往往是多面性的,因此,對于古代人物的解讀,也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分點進行品析。例如在對《木蘭詩》進行教學時,就可以將木蘭的身份進行分點閱讀,木蘭不僅是一名英雄,同時也是一名女子,但在成為英雄之后,木蘭的女性特征上同時也體現了男性的特征,這樣的對比,能夠給與學生更深刻的印象。
4.比較閱讀,加深學生理解
利用比較的方法,能夠使得學生更好的掌握實質,而在古詩文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通常對不同的表現方法、字音等進行對比。例如,《小石潭記》當中,表達了柳宗元被貶之后的感受,而在《岳陽樓記》,范仲淹則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中可以看出,兩者的思想是較為矛盾的,而歐陽修則在《醉翁亭記》當中表現出了自己為政一方與民同樂,這三者之間的比較能夠使得學生的閱讀熱情得到更好的提高。
1.成立國學啟蒙班
利用國學啟蒙班的成立,能夠對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潮流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近些年來,在中央電視臺開辦了欄目“我們的節日”,在佳節當中經常會舉辦詩文朗誦會。經過央視的努力,詩文朗誦在我國呈現出是很良好的趨勢。因此,在學校當中,也可以與這種文化潮流進行適應,并開展相應的“國學啟蒙班”。在一些學校當中我們已經看到了這樣的朗誦班的舉辦,而經過實踐證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夠有效的對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賞析能力等進行有效的培養。
2.推出教學新視點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應對傳統文化學習的力度進行不斷的加強。但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在教材當中,由于篇幅有限,因此難以只依靠教材來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本文認為,設置教學新視點等課堂拓展的形式,能夠使得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得到有效的引導,使得學生更好的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解。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論語》、四大名著等書籍,并推薦其助讀性書籍如《易中天品三國》、《<論語>心得》、《孟子旁通》等,這些論著以及視頻的使用,能夠使得學生更好的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
3.開展多彩的的文化活動
在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當中,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課程改革的需要。一般來講,我們可以根據教材舉辦綜合性的活動、結合校本以及本地文化舉辦活動、根據語文興趣班來舉行活動,此外,還可以根據書法班、國畫班等傳統文化的興趣班來舉辦相應的比賽活動,這些文化活動的開展,能夠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承從課內走到課外,并利用學生更加喜歡的方式來進行,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接觸到我國的傳統文化。
總而言之,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對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凝結了重要的民族精神,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精華。而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對傳統的文化進行傳承更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名當代語文教學工作人員,更應該肩負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傳承的重要使命,對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途徑進行不斷的探索,使得學生能夠吸收傳統文化當中的精華,真正的成長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1]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民族文化[J].高君英.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5(07)
[2]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劉忠.語文知識.2015(03)
[3]初中語文教學提問有效性的改進思考[J].王翹楚.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7(01)
[4]課堂提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優化[J].霍旭光.學周刊.2017(08)
[5]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王琦.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7(02)
(作者單位: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