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偉
防空中雷達對抗戰術及其發展趨勢
■ 劉 偉

雷達對抗是一切從敵方雷達及其武器系統獲取信息(雷達偵察),破壞或干擾敵方雷達及其武器系統的正常工作(雷達干擾和雷達攻擊)的戰術、技術措施。其實質是通過干擾信號對目標回波的壓制、掩蓋與模擬作用,使雷達的信號接收顯示系統與自動控制系統不能正確地獲取信息與控制武器,降低偵察效能與火力效能,最終喪失戰斗力。它是在雷達信號環境范圍內奪取制電磁權的重要作戰行動,在現代戰爭特別是防空作戰中處于舉足輕重、日益突出的地位。本文通過分析一體化防空作戰的特點,對雷達對抗戰術發展的趨勢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體化防空作戰,是指在信息網絡技術的大量運用,信息技術的聯通和融合把多元力量融為一體,在縱向上和橫向上無縫鏈接,作戰時可實現全維實時信息共享的一體化、大系統的背景下,運用各種力量進行的防空作戰行動。一體化防空主要包括以下內涵:
作戰空間一體化。一體化防空作戰中,空襲方攻擊手段的多樣化,使得作戰空域明顯擴大,為保證防空作戰任務的完成必須增大防空作戰縱深,組織多層對空防御。為了統一使用各種防空力量和各種防空火力,提高防空作戰的整體效能,要求對防空力量實施統一部署,使陸、海、空軍的防空兵力和地方防空力量協調一致,構成遠、中、近結合,高、中、低配套的整體防空體系。
作戰部署一體化。現代防空作戰中,實質上是一場信息優勢的較量。“得信息者得天下”,為了增加戰場的透明度,各軍事強國正不斷把雷達送上天,地面雷達、艦載雷達、機載雷達和星載雷達構成的高邊疆多維立體體系正逐步改變當前以地面雷達為主體的狀態。這種集陸、海、空、天、電、網于一體的偵察體系,以空中偵察為主,實施遠距離、大縱深、寬正面探測,以陸、海、天偵察為輔,實施高精度、低空域、大密度搜索。
作戰指揮一體化。一體化的作戰指揮使得指揮周期大大縮短, 先進的指揮手段也對雷達對抗的戰術運用效果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改革信息流程結構,變逐級上傳下達的縱向樹狀結構為縱短橫寬的扁平網狀結構,拓展雷達對抗網絡傳輸渠道,增強各系統間網絡連通關系,壓縮情報信息傳遞層次,力爭使多個大情報要素系統盡可能處于同一個信息流的層面上。為雷達一體化對抗開展開辟智力因素。以數字化為平臺,以網絡化為基礎,加強信息交互能力,充分利用各系統信息資源,實現全維空間的實時、精確、高速信息數據交換,為一體化雷達對抗的順利實施提供空間實現前提。
作戰手段一體化。以高、中、低三度空間的行動為一體,實現雷達偵察的多能化和無人化行動為準則。以高精度探測,多部系統精確定位,遮蓋式干擾與欺騙性干擾等手段相互融合,加強瞬時反應、自主協調、隨機重組能力,突出一體化攻防。以主動進攻為主,被動防御為輔;以中頻為主,兼顧全頻;以電磁探測為根本,發展紅外探測。
作為防空作戰的前伸觸角,雷達是戰場信息獲取的主渠道,也是進行電子對抗主力軍。雷達對抗是一切從敵方雷達及其武器系統獲取信息(雷達偵察),破壞或干擾敵方雷達及其武器系統的正常工作(雷達干擾和雷達攻擊)的戰術、技術措施。其實質是通過干擾信號對目標回波的壓制、掩蓋與模擬作用,使雷達的信號接收顯示系統與自動控制系統不能正確地獲取信息與控制武器,降低偵察效能與火力效能,最終喪失戰斗力。它是在雷達信號環境范圍內奪取制電磁權的重要作戰行動,在現代戰爭特別是防空作戰中處于舉足輕重、日益突出的地位。
雷達對抗是伴隨著對雷達用于防空作戰而展開對抗走上戰爭舞臺的,從雷達對抗裝備發展和電磁斗爭時空交會的角度可將雷達對抗戰術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三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以機載雷達告警機的啟用為標志,以雷達干擾機、箔條等手段的運用和對雷達站的定位能力為基礎的垂直對抗戰術的出現。第二次飛躍是軟硬一體戰術的出現,隨著制導技術的發展, 尤其是反輻射導彈的問世,軟硬一體戰術最終以區別其它戰斗方法的獨特魅力在電子對抗領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軟硬一體戰術是一種綜合性的戰術, “軟”是電磁軟殺傷,可以使敵的電子設備(系統)降低或完全喪失使用效能, “硬”是實體硬摧毀, 主要是針對敵雷達系統的精確打擊。反輻射導彈的推出真正實現了軟硬殺傷的有機結合。第三次飛躍表現為多能選擇戰術的出現。電子對抗由對單一的電磁頻譜的爭奪跨越為在電磁能、定向能、動能、化學能以及人的體能等多能領域的對抗與競爭。電磁脈沖彈的使用也標志著雷達對抗從此真正進入多能選擇戰術時代。憑借技術優勢,選擇使用以上能量的一種、數種甚至全部進行削弱、破壞甚至完全摧毀對方雷達的作戰能力并保護己方雷達設備作戰效能的正常發揮,已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軍隊信息優勢的體現之一。
防空武器裝備威力的發揮,戰區的監視,戰場的警戒,各種防空兵力協同作戰的調配、聯系、指揮和控制等都越來越依賴于雷達的功能。因此,雷達對抗就成為一體化防空作戰的一個重頭戲。
注重空中,突出外層
空中進行電子對抗有很多優勢。諸如偵察和干擾的有效作用距離大,并且使用頻率越高,這種作用越明顯;機動性能好,能夠實施全方位快速的電子偵察和干擾;能夠實施精確定位,以地面電子設備進行測向定位,由于地形地物的影響,電磁波經過折射、反射等不規則傳遞,精度受到嚴重影響,而空中就不存在這些問題。到目前為止,軍事強國的雷達對抗裝備都以空中平臺為主,除艦載自衛干擾設備外,幾乎百分之百的是空中平臺。海灣戰爭中,美軍大部分的作戰飛機都裝有自衛雷達和光電干擾系統,而且電子戰飛機占了作戰飛機的20%以上,科索沃戰爭中雷達對抗空中化的趨勢更加明顯,雷達對抗已經呈現出地空結合,以空中對抗為主的格局。因此,軍事強國在進一步提高空中雷達對抗能力,還有向外層空間延伸擴展的趨勢。
外層空間也叫“宇宙空間”,外層空間里雷達對抗設備的載體多數是衛星、航天飛機、空間站等,因此要有針對性地發展地基、空基的強激光炮,大功率射頻干擾機,殺傷衛星,干擾衛星等。此外,毫米波在頻譜上屬無線電波高端,靠近光波低端,因此,既有無線電波的特性,又有光波的一些特性。用于雷達來探測,可獲得目標較清晰的幾何形狀。用于彈頭的末制導,對攻擊目標有很高的分辨能力。用于通信,信道容量大,保密性好。因此,軍用毫米波技術近些年受到重視,并獲得迅速發展。為了適應和對付這種新的電子威脅,圍繞著探測、通信的毫米波范圍的電子戰將有較大的發展,開辟了電子戰的又一新領域。
遠程支援,自衛干擾
作為今后十年內的主要戰術支援電子戰飛機,EA-6B具備較強的雷達對抗能力,并具備通信干擾能力和發射高速反輻射導彈的能力,可擔負隨隊支援和遠程支援干擾任務。目前正在擴展其雷達干擾頻段、改進通信干擾能力,加裝通信干擾機、增加波段,改進了其干擾系統的接收機和處理器, 使其能夠更精確地對敵防空系統進行測距, 并向其它飛機提供目標信息。EA-6B的改進代表著電子戰飛機的發展趨勢, 增大干擾距離和增強干擾能力。
1995年美軍的F-16和法軍的“幻影”在波黑相繼被擊落以后,美軍重新認識到了制導武器對飛機的威脅和高價值平臺自衛能力的重要性。此后其各種主戰飛機基本上都裝備有自衛干擾裝備。戰斗機上大都裝備了告警接收機、干擾機等設備,具有威脅自適應能力,能進行功率管理和現場重編程,可同時對付多個威脅目標。艦艇上裝備最普遍的一體化電子戰系列裝備,基本覆蓋了雷達制導的反艦導彈的頻率范圍,可同時對付多個目標,能自動選擇無源干擾發射方式和最佳有源干擾方式來對付來襲導彈。
現代空襲作戰中, 空襲方多采用多批次、小編隊、多方向、高速突防的方式,伴隨干擾平臺難以與編隊同步飛行和作戰協同,近距離支援干擾和隨隊干擾將很少被采用,而在電子戰飛機遠距離支援干擾和主戰平臺的自衛干擾將成為方式。

整體部署,綜合對抗
隨著雷達技術和裝備的不斷發展, 單部雷達的抗干擾技術向綜合化方向發展,多部雷達的抗干擾技術向組網化方向發展,雷達網又和其它偵察設備組成區域級探測系統。在一體化防空戰場上將形成高信號密度、大帶寬、多頻譜、多參數以及體制多樣化和多種抗干擾技戰術綜合應用為特征的復雜的雷達信號環境,采取單一的措施難以有效對抗,唯有進行綜合對抗才可能有效對抗現代雷達。在雷達頻段內的綜合對抗,主要將表現為多種措施和行動的綜合運用:壓制干擾與欺騙干擾相結合、有源干擾與無源干擾相結合、集中式干擾與分布式干擾相結合、掩護干擾與自衛干擾相結合、軟殺傷與硬摧毀相結合以及雷達電子干擾與目標隱身技術相結合。
現代雷達在空間選擇上廣泛采用了低副瓣天線、副瓣匿隱、副瓣對消、波瓣自適應零點控制等許多抗干擾措施,而且多應用多雷達冗余覆蓋或多雷達組網工作,傳統的“點狀”集中式干擾已無法有效削弱、破壞敵方雷達的使用效能。分布式干擾信號可以從雷達天線主瓣進入,干擾信號不會受低副瓣天線、副瓣匿隱或副瓣對消的抑制,其干擾效率可比副瓣干擾高40~60dB;分布式干擾機散布在不同的地域、空域,可以形成多方向的主瓣干擾扇面,多方向干擾扇面的組合,便可形成大區域的壓制性干擾;分布式干擾方向數目大于或等于自適應調零天線陣元數目時,自適應調零控制將失效。分布式干擾的高效率決定了分布式的戰斗部署是未來雷達對抗戰術的發展方向之一。在實際的戰術運用中,應依照最大限度發揮裝備作戰效能、有效保證自身安全和有利于電磁兼容等原則進行部署。針對雷達網,可將數量眾多、價格便宜、技術要求不高、功率小、體積小的小型干擾機/站用炮彈、飛機、氣球投擲或人工擺放等方法部署在接近被干擾目標的空域、地域上,自動地或受控地對選定的高性能雷達和雷達網進行分布式干擾。對于預警機雷達、地空導彈制導雷達等重要的目標,可將眾多的地空干擾站、空地干擾平臺按定量計算得出的標準部署在一定的地域內,同時從多方向對目標雷達進行“面對點”的分布式干擾。
在美軍的“網絡中心戰”理論中,“以網絡為中心”的作戰思想和作戰實踐正逐步興起與發展,單純在雷達頻段內進行對抗將不足以干擾、壓制敵以雷達為主的偵測系統。針對以組網雷達為主,無源探測手段和光電探測設備為輔的現代防空情報網絡,對抗的頻譜范圍除了雷達頻段,還需兼顧對其它頻段的有效對抗。這些將包括破壞敵方與雷達信息有關的通信網絡、光電探測等要素的行動。單從作戰手段上看,屬于通信對抗、光電對抗和網絡對抗的范疇,但從整體作戰要求出發,需要采取以雷達對抗為主的“網電一體戰”形式進行綜合對抗。這種發展趨勢也將對裝備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以硬為主,軟硬兼施
隨著雷達技術的發展和各種雷達對抗兵器的出現,雷達對抗的戰術運用手段將向多樣化方向發展,可以截斷敵雷達網之間的信息聯系或切斷敵方雷達網與情報處理中心之間的聯系,也可以直接破壞摧毀敵方的雷達設備(系統),軟硬結合成為雷達對抗的基本戰法。軟殺傷具有作用空域大、對抗效果好,但它只能使雷達暫時失效,不能對其造成永久性的破壞, 而且對抗中要做到既能有效干擾破壞對方,同時又不至于影響己方的電子裝備正常工作,將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敵對雙方都注重采用識別性很強的硬殺傷手段,打掉或摧毀敵方電子信號源,以消除軟殺傷的不徹底性和干擾敵方時也會波及己方的副作用。隨著電磁精確定位技術的發展,其系統誤差不過數米;反輻射導彈具有對多種輻射源的記憶跟蹤能力;精確制導武器在受到干擾后自動轉變為反輻射導彈,這些都為實施硬摧毀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擁有制空權和資源充足的超級大國,已經把硬摧毀作為攻擊雷達的主要手段。
美軍在近期幾場局部戰爭中大量使用巡航導彈、反輻射導彈、激光制導炸彈等硬殺傷武器來摧毀對方的通信大樓、雷達系統等電子設備。其它一些軍事強國也都在竭力提高精確定位系統的精度,研究高性能的反輻射武器。這些都說明,電子對抗戰術將向硬摧毀方向發展。俄軍無線電電子斗爭條令也規定,作戰中要摧毀敵電子設備的50%~70%。同時,由于當代高技術武器中依靠雷達制導的武器占大部分,因而削弱、破壞武器系統中的雷達制導系統就成為雷達對抗的主要目標,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防空壓制武器是反輻射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包括定向能武器、電磁脈沖武器、微波炸彈等) 也正在加速發展。由此可見,現代雷達對抗的對抗手段越來越多樣化,軟殺傷的功率、精度、自適應和綜合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同時,反雷達的硬殺傷能力已成為今后雷達對抗的優先發展方向,雷達對抗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呈現出軟硬結合,以硬殺傷為主的趨向。
[1]趙國慶.雷達對抗原理[M].西安:西安電子科大出版社,1999.
[2]候印鳴等.綜合電子戰[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0.

劉偉,陸航軍代局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