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紓 何正廷(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壯族“圖符越歌”探析
■何紓 何正廷(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廣南是云南壯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位于云貴高原與珠江三角洲結合部的水陸交通樞紐地帶,素有“滇桂走廊”之稱,自古就與南方絲綢之路相銜接,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十分豐富。2009年在云南壯鄉廣南發現刻在扁擔、竹筒、刀殼、葫蘆等生產生活用具上的1000多個圖紋符號。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李錦芳等學者以為這是一種“新發現的民族古文字”。而我們更認為它是迄今為止唯一發現的百越后裔用圖符刻錄成的民歌集,我們將其稱之為“圖符越歌”。現已初步整理的有1618首,歌詞長短不一,一般為4~8句,最多的達到190句,韻律極為嚴謹,歌詞能用多種曲調吟唱,堪稱我國壯族的音樂史詩。這是祖先留下的一份特別厚重的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價值及應用價值。茲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初步探析:
“圖符越歌”分為古歌、月令歌、猜歌、贊歌、夸歌、情歌、婚禮歌、入贅歌、親家歌、育兒歌、道德歌、祝壽歌等12部分,其內容涵蓋了以稻作農業為經濟基礎的壯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是壯族民眾從古至今世代傳承的一部“百科全書”。
古歌、月令歌、猜歌、贊歌主要載錄了壯族人民對天地自然和四季變化的認識及其始終信奉“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理念。如:上天生上天,/上天生星辰……大地生人類……造世間夫妻,/造千家萬戶,/遠古才有人。
育兒歌、祝壽歌和道德歌主要載錄了壯族人民感激父母養育之恩和敬老愛老的倫理觀念以及必須遵循孝敬父母長輩的道德規范。歌中還特別強調夫妻恩愛、勤儉持家、謙遜禮讓、平等待人、團結互助、誠實守信、勇于擔當的做人準則,展現了一個民族淳樸而又高尚的素質。
夸歌、情歌、婚禮歌、親家歌和入贅歌是“圖符越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約有一半的歌曲是體現了壯鄉人的擇偶、戀愛和婚姻過程。其中的“夸歌”是青年男女在擇偶時互相贊美對方時所唱的歌。“入贅歌”則反映壯族男女平等的文化觀念。
可以看出,壯族是一個離不開歌的民族,他們自幼習歌,逢事必唱,用歌來講述歷史和倫理道德,傳播文化和生活經驗,抒發情感和美好的愿望。歌對于壯族人民來說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是歷史的傳承、情感的紐帶,乃至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圖符越歌”是我國壯族從古至今仍在活態傳承的一部民歌,多由五言律詩組成。講求押韻對仗,韻律十分嚴密,尤以首尾韻、尾腰韻和尾韻最具特色。
如贊美壯鄉清泉的潔凈甘美:“咱到泉贊泉,/贊甘泉好飲。/贊泉可沐浴,/官洗官臉白,/妹飲臉紅潤,/官喝能管事,/王飲管四方。”另外,還有很多精妙的歌詞,采用了賦、比、興的手法進行描述,體現了高超的文學性。
“圖符越歌”演唱曲調豐富多樣,有大河調、八寶調、西洋調、廣南調、普千調等。在壯族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壯劇曲調還有“儂阿妮”“乖哥來”“哎依呀”“哎的呶”“乖嗨咧”“依嗬嗨”“西隆”“枝板”等數種。可以用銅鼓、銅鑼、銅鈸、銅鈴、千楔鼓、花腰鼓(蜂鼓)、魚鼓、牛角號、木巴拉、馬骨胡、葫蘆胡、月琴、三弦、嗩吶、竹笛等樂器伴奏。
“圖符越歌”除了單聲部演唱形式,還可用二聲部至多聲部演唱,聲部之間多形成平行三度或四度,壯語稱這樣的唱法為“松音冬嘎”。“松音”即雙音的意思,“冬嘎”即交融的意思。我國著名音樂家田青對“松音冬嘎”的唱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們堅持自己聲部的能力非常強,從頭唱到尾,哪怕中間有斷開‘說’的部分,還是會找到原來那個調再唱下去。這種能力,就是最好的合唱隊也不一定做到,民間的歌唱真是讓人感覺到以往我們對聲樂的理解太膚淺了。”
由此可見,“圖符越歌”歌詞韻律嚴謹,曲調奧妙感人,具有極高的藝術性,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部詞曲兼備的詩歌總集。
據壯族古籍《布洛陀經詩》記載,壯族祖先曾創造和使用過一種叫作“司萊”的圖畫文字。《廣南府志》也講:當地壯族古代就有“結繩刻木”記事的習俗,而(清)謝鐘齡、朱秀纂寫的《橫州志書》也有廣西壯族用圖符在扁擔上“鐫歌數首”的載錄,但在過去的研究中一直都沒有找到可以做證的實物。如今在廣南縣發現的“圖符”被國內許多著名的語言文字專家認為這是“處在文字發生、發展早期階段”的“一種高度濃縮的字符”。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甚至將其稱之為“文字之芽”經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鑒定:此類圖符已經基本具備文字性質,是我國活著的圖畫文字之一。它既有“象形”“指事”等造字法的特點,也有“會意”“形聲”等組字法的雛形。
如表示天體星月、表示花的來源、用表示過路人、表示泡谷種、表示看花等等。
以上每個圖符,均代表一首壯族民歌。由此可見“圖符越歌”既是“一種高度濃縮的字符”,也是一種感情符號及記敘事物和進行思想交流的手段。而這種以圖符記錄詩歌的形式,唯壯族所獨有,這是人類最古樸的一種音像杰作。
我們將“圖符越歌”作為流動的壯族音樂史詩來進行探析,主要目的是發現其藝術價值,傳承其文化精髓,保護其文化發展。充分利用廣南“圖符越歌”這一獨特的文化資源,發揮文化作為民族群體聯系紐帶的作用,為擴大對外開放及進一步發展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服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及擴大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做貢獻。
注釋:
[1].李錦芳等:《壯族八寶歌書及其圖符構造、表意方式》,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
[2]李熙齡:《廣南府志·學校》卷之二.,楊磊等點校本,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3].轉引自覃兆福、陳慕貞合編:《壯族歷代史料薈萃》,廣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
[4]參閱劉冰山主編:《中國壯族坡芽歌書》,民族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