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雪梅(麗江市古城區非遺中心)
淺談納西族民歌谷氣的保護與傳承
■和雪梅(麗江市古城區非遺中心)
上千年前,神與人離得并不遙遠的年代里,那個生活在勞苦大眾中卻又得到天神“子勞阿普”特別眷顧的納西族智者——東巴什羅創造了象形文字,創立了原始宗教——東巴教。而眾多東巴經敘事長詩在民間竟然是以納西族古老的《谷氣》調為演唱母本,可見《谷氣》其年代之悠遠。
納西族民歌“谷氣”主要流傳在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聚集區,是納西族中流傳最為廣泛的古老民歌品種。“谷氣”是納西語的漢字音譯,有“悲痛吟唱”或“傾訴心中的悲痛”之意。它是納西族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民歌調式,代表了納西族古老的民間唱法。眾多古老的民間敘事長詩以及東巴經典籍在民間均以《谷氣》調為演唱母本。
《谷氣》不僅內容深刻,而且影響廣泛,被稱為“和諧音符”“天籟之音”“稀世之樂”的納西族原始歌舞熱美蹉、東巴音樂、白沙細樂、麗江洞經音樂,以及納西族其他民間音樂歌舞三大調、口弦調、嫁女調、喂夢達、時本等習俗調中皆有古老《谷氣》調的影子。
《谷氣》以其多彩的形式、淳樸的風格、無窮的意趣,集中體現了納西族民間口頭文學和民歌藝術的精粹。它作為納西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多樣的品種,深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鮮明的民族特色及其風格,是集體才能的薈萃,民族智慧的結晶。
《谷氣》的最早起源和它的本意,因其歷史悠久,現已無從考證。眾多古老的民間敘事長詩以及東巴經典籍在民間均以《谷氣》調為演唱母本。無論從演唱的曲調和納西語的關系,還是從唱詞內容和東巴經典籍的關系看,《谷氣》代表了納西族古老的民間唱法,無疑有著悠久的傳唱歷史。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民間聚會仍以《谷氣》傾訴悲愁怨憤,以《谷氣》抒發歡快愉悅,可見它是納西族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民歌調式。
《谷氣》是藝術化了的納西語吟唱調,也就是說,是歌手們在規定情境中,把納西語的語氣、語勢、語調、節奏做了藝術的夸張。這樣曲調很自然地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所唱的又是本民族的歷史或大家所關心的事,本民族的人聽了倍感親切,越聽越有味、越聽越愛聽。
《谷氣》調傳唱的內容十分廣泛,除了納西族民間敘事長詩《游悲》只能以《谷氣》調詠唱外,東巴經典籍《魯般魯饒》《崇般圖》《董埃術埃》,民歌大調《蜂花相會》《魚水相會》《雪柏相會》也可以用《谷氣》調詠唱。此外,《谷氣》還可以是歌者的即興創作。可以唱古代的傳統長調和短調,也可以唱當代的內容;可獨唱,也可對唱;可敘事,亦可抒情;可在野外唱,也可在室內唱。僅從演唱形式來看,不同情況下的歌唱,其曲情意趣也不同。一般說來,在郊外唱的,由于內容簡短,歌唱側重于抒情;在室內或歌場唱的,由于內容豐富,歌唱側重于敘事。
《谷氣》的演唱實景和氛圍中,最有特色的是“谷氣”的歌場。每當節日、閑暇,玉龍山下的村村寨寨、街頭巷尾、柳蔭、草灘就成為《谷氣》歌場。人們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前來對歌、賞歌。歌手們來自四面八方,圍觀的群眾有男女老少,各族群眾。
《谷氣》的曲調含蓄委婉、如泣如訴、凄苦哀怨,有一定的憂傷色彩。不善于用華麗的音調去吸引人,而是用它深刻的內容去打動人,它給人一種啟迪,引導人們去思索。雖然是露天場地,沒有層次井然的座位,也沒有化妝、布景,僅僅憑著動人的歌唱,歌手和聽眾卻那么和諧統一,融為一體,大家都沉醉在美妙的歌唱意境中。在修辭上除了運用比、興手法和每句以五字為基本句式等特點外,“頂針”修辭是一個重要特色,除具有諧音協韻外,更具有增加比興的作用。
1.《谷氣》是納西族中流傳廣泛的民歌調式,代表了納西族古老的民間唱法。東巴經典《魯搬魯饒》《崇般圖》《董埃術埃》等可以用谷氣調演唱,民間敘事長詩《蜂花相會》《魚水相會》《雪柏相會》《游悲》等亦可以用《谷氣》調演唱,也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歌手的即興創作。
2.《谷氣》每句五言,以四句為一段,諧音押韻,節奏自由舒緩,旋律獨特奇異,聲腔婉轉動聽,韻味深沉含蓄,猶如《禮記·樂記》中所述的那樣,有“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嘆”的風格韻味,是納西人心理素質、感情色彩、性格特征的惟妙惟肖的體現。
3.《谷氣》內容豐富,曲調自由,旋律變化多端。有獨唱,亦有對唱。可以是悲愁怨憤的傾訴,也可以是歡快愉悅的抒發,或是知識智慧的較量,極富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以《谷氣》調演唱的《游悲》為例,就有幾十種不同唱法,上百行,甚至長達2000余行的唱詞,充分體現了歌手們高超的歌唱技巧和驚人的記憶力。
4.《谷氣》調的內容多為情節曲折的東巴經典籍、神話故事、民間故事、敘事長詩等,唱詞以五言偶數居多。演唱者也可以根據所唱的對象,如人物、故事、情節、環境等臨時編詞,即興發揮。其風格、韻味因人而異,變化萬千。
5.《谷氣》內容非常豐富,旋律變化多端,由變化而產生的那些若有若無的音又不好捉摸。其特有唱法與納西語語序及發聲特點密切相關,因此只有生活在本土的納西人才能學會并唱好。
1.《谷氣》調是納西族民族音樂的重要體裁之一,它直接反映了納西族的歷史、社會、勞動、風土人情、愛情婚姻、日常生活,是研究納西族歷史地理、社會經濟、民俗風情、倫理道德的寶貴資料,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價值、語言研究價值和民俗文化研究價值。
2.《谷氣》以其豐富的內容、多彩的形式、淳樸的風格、無窮的意趣,集中體現了納西族民間口頭文學和民歌藝術的精粹。從語言、調式、內容上來看,它是整個納西族民族音樂的基礎,更是文人、音樂家、音樂工作者不可缺少的養料,是民族音樂創新發展的活力之源。
3.《谷氣》不僅內容深刻,而且影響廣泛,被稱為“和諧音符”“天籟之音”“稀世之樂”的納西族原始歌舞熱美蹉、東巴音樂、白沙細樂、麗江洞經音樂,以及納西族其他民間音樂歌舞三大調、口弦調、嫁女調、喂夢達、時本等習俗調中皆有古老《谷氣》調的影子。
4.《谷氣》作為納西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多樣的品種,深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鮮明的民族特色及其風格,是集體才能的薈萃、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靈魂的載體,也是納西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與強大精神支柱,同時它還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大花園中一朵獨放異彩的音樂奇葩。
改革開放以來,受到現代音樂元素的滲透,流行音樂的沖擊,整個納西族聚居區能夠熟練掌握《谷氣》吟唱技巧和完整內容的人最多不超過7~8人,且都是些70歲以上的老人。據調查,年青一代對《谷氣》感興趣的人少之又少,有系統學習、傳承《谷氣》演唱技藝愿望和意向的傳承人寥寥無幾。《谷氣》和其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一樣,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共存的新世紀里,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處于消亡式微的邊緣。
為保護傳承好納西族這一彌足珍貴的民間音樂,麗江市古城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2005年3月,古城區文廣局組織隊伍,對《谷氣》調等民歌進行調查,收集相關藝人的資料,并把《谷氣》列入麗江市古城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2006年7月,在古城區政協牽頭下,古城區文廣局組織開展針對民歌調式、內容、分布狀況、傳承情況等的調查,擁有了較全面的有關《谷氣》調等民歌的資料。
3.2008年,古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中心成立以來,除繼續完善相關資料外,集中精力對《谷氣》調及其傳承人進行定期的走訪,鼓勵其收徒授藝,鼓勵出版相關音像制品。截至2011年,由傳承人李秀香先后出版了《魯般魯饒》《崇般圖》《董埃術埃》、民歌大調《蜂花相會》《魚水相會》《雪柏相會》5張CD;
4.2013年11月,《民歌谷氣調》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5.截至2015年,先后在麗江市古城區金安鎮和古城區金山塢洛科村掛牌成立“民歌谷氣調”傳承點。
第一階段:搶救階段
1.開展納西族傳統音樂《谷氣》的田野調查和專題調研,掌握傳承地域、傳承人數量等詳盡文字資料。
2.拍攝和收集納西族傳統音樂《谷氣》的相關文字、錄音、錄像、照片資料,建立資料檔案庫,開展基礎性保護工作。
第二階段:重點保護階段
1.開展學術研討,全面考證研討納西族傳統音樂《谷氣》的產生、歷史、特點及其價值。
2.組織開展納西族傳統音樂《谷氣》展示展演和對外交流活動。
3.扶持建立納西族傳統音樂《谷氣》傳承點和傳習院。
4.確定納西族傳統音樂《谷氣》民間藝人重點保護對象,扶持開展傳承活動,選定中青年傳承人,并對其進行培訓和培養。
第三階段:補充、完善、發展階段
1.建立納西族傳統音樂《谷氣》學習培訓機制、傳承保護機制和投入長效機制。
2.編纂和制作出版納西族傳統音樂《谷氣》相關文字作品專著、專集和錄音錄像制品,整理出版歷代納西族傳統音樂《谷氣》的檔案記載和有關研究文獻、學術論文。
3.舉辦大中型納西族傳統音樂《谷氣》展示會演活動,邀請國內外專家、研究機構、熱心人士積極參與傳承和保護,進一步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