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蘭敏?オ?
摘要:古文教學應從語言文字抓起,文言文教學的前提重在實詞的積累、虛詞知識框架的建立。本文旨在以點帶面,略論虛詞教學中的知識衍生和貫通現像。
關鍵詞:古文教學;文言虛詞;知識框架
古文以它獨有的凝煉雋永給后世讀者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幾經易稿,文言篇章日臻完美。無論是哲思感人的“兩表”——《出師表》《陳情表》;還是啟迪感召的《赤壁賦》《阿房宮賦》;乃至深邃的《六國論》《過秦論》……無不膾炙人口,激勵著當代中學生求真、向善、向美!名家大作伴隨著當代中學生走進了唯美的文學殿堂,高中語文教師成為橫跨在教材與高考、教材與社會人生之間的橋梁。如何引導學生把文言知識轉化為能力,從而輕松遷移呢?這成為我教學中著力探討的問題。我常常想:紛繁的知識點需要框架的支撐,這所謂的框架就是文言文的知識體系。年代的久遠,行文習慣的差異注定高中生在古文學習上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我從教的學校地處皖西北,文化底蘊的疏薄也注定了本地學生學習古文較為吃力。針對這種現象,我在古文教學中著力從融合知識體系做起,引導學生先把框架立起來。教學中積累點滴,流于筆端,以期拋磚引玉。
一、從文言虛詞說起
高中生應熟練掌握18個文言虛詞,才能靈活運用。這18個文言虛詞從小學到初中,學生們掌握的一知半解,知識還沒形成體系,語法問題尤其模糊。面對我的學生,我的古文教學曾一度陷入尷尬。但一路走來,我清醒意識到:整合才會輕松,掌握才能遷移。必須樹立知識框架,以點帶面,從一個知識點輻射開來。 “以”是18個文言虛詞中的教學難點,運用較為困難。“以”是古文中的虛詞,本意“用”,后來逐漸虛化,多釋為“由于、憑借、把”等。高中生盡管歷經了9年的義務教育,虛詞教學仍是熱點、焦點、難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明白“以”的三種主要用法:一.用作介詞;二.用作連詞;三.用作名詞。
例:(1) 少以父任 ,兄弟并為郎。 (《蘇武傳》)
(2)子卿不欲降,何以過李陵? (《蘇武傳》)
(3) 前長君為奉車……賜錢二百萬以葬。(《蘇武傳》)
(4)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 少以父任”中的“以”是介詞,意為“由于;因為”。一個不經意的講解可能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引出很多知識點。講到以的介詞用法,就要理清介詞的語法功能:介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只能后邊緊隨代詞或名詞構成介賓短語,放在謂動詞前邊作狀語。如“少以父任”中的任就是“被任用”,用作動詞;“以父”的涵義是由于父親,介詞+名詞=介賓短語,在句中做狀語。就這樣,介賓短語的知識點輕松過關。知識點的環環相扣又會帶出新的知識點:倒裝句中的介賓短語后置,即狀語后置,就是取決于介詞的用法。教學中細膩的教法會令同學們登堂入室:古文僅是古人的措辭習慣而已,今人行文尚且靈活多變,博大精深的古文更是靈動多變,習慣古文,即能通讀古文,欣賞古文。
二、觸類旁通乃智慧
上述例2中的“何以過李陵”中的“以”意為“憑著”,何以的釋義為:憑什么。正常語序為“以何”,典型的介賓短語,為何出現了倒裝呢?這就從介詞知識牽掣出新的知識點:倒裝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古文中的賓語前置的條件: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介賓結構中的代詞同樣符合前置的條件,前置到介詞前。如上例中的“何以”就屬于介賓短語中的賓語前置。當然也不排除無條件的賓語前置句,但出現的幾率很小,賓語前置句是有條件的。從“以”的教學又引出諸多,可謂收獲頗豐。
三、衍生貫通真學問
“賜錢二百萬以葬”中的“以”出現的位置在兩動詞之間,把賜與葬連接起來,用作連詞。此時,大多數同學會頓悟:判斷“以”的用法原本很輕松:一看其連接的對象,二看其出現的位置,這個道理可推衍到大多數文言虛詞。若置于兩詞、兩短語、兩句子之間就是連詞用法。
(1)表示并列關系,連接的前后兩部分可以互換位置不影響語意,可譯為:并且、而且等。
例: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2)表示遞進關系,連接的前后兩部分有深化關系
例:險以遠,則至者少。
(3)表示承接關系,連接的前后兩部分有先后關系
例: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4)表目的,“以”后的動作行為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
例:送二百錢以葬。
(5)表示因果關系,可譯為“因為、由于”等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連接修飾語與中心詞,表修飾關系
例: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四、夯實基礎 品鑒美文
古文中包含的信息類型,可以歸納為四種:言、文、章、道。其中“言”是根本,不做到文字落實,怎么能走近作者的生命。一個語文老師就應該從虛詞說起,做出文化;從實詞抓起,抓出智慧;從篇章欣賞,讀出美韻;從悟道深入,對話先哲!“言”的教學是基礎,落到實處,同學們方有整合能力,方能游刃有余走近古文的殿堂。
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教學中立足根本,才能品鑒出古文的精深,感受到無窮的魅力。實施語文教學,我們實際上是在傳遞民族精神,是在孩子們心中栽種下中華民族的根。作為一位高中教師穿梭其中,痛并快樂者。今后的日子,力求走穩每一步,走好語文教學之路。
(作者單位:阜陽市臨泉實驗中學, 安徽 阜陽 23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