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婷++許存?オ?
摘要:去個體化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心理,而且會造成很多嚴重的社會影響,本文在詳細生動的介紹什么是去個體化心理的基礎上系統的分析了去個體化的原因和對它的防控。
關鍵詞:去個體化;匿名性;自我意識
一、去個體化的內涵和社會心理學解讀
在人類歷史上,有很多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比如說,盧旺達大屠殺,因為種族的仇恨,胡圖族對圖西族進行種族滅絕,死亡人數高達100萬人。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猶太人進行的種族清洗。死亡人數高達600萬人,以及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無法忘卻的南京大屠殺。當我們看到橫尸遍野,滿目瘡痍的畫面的時候,我們除了感覺到了震撼,更多的是心理有這樣的疑問,就是這些實行大屠殺的人們到底是怎么了,在他們殺人的那一瞬間,他們內心的道德感一點都沒有起到阻止他們行為的作用嗎?到底這種邪惡的力量是根深蒂固的與生俱來的還是有什么原因引發的呢?
希臘有個神化,天使路西法本是上帝寵愛的天使,是光之守護者,直到他挑戰了上帝的權威,帶領了一群墮落天使投身地獄,最終變成了惡魔撒旦。在心理學家引用這個希臘神話,用來說明人類人性中善良和邪惡的兩重性,也叫路西法效應,大家看這幅圖,我們可以同時看到純白的天使在黑暗的天堂飛舞,和許多長角的黑魔鬼在地獄亮白的天空。它寓意著天使會轉化成魔鬼,同樣魔鬼會轉化為天使。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人們大多數會假定是內在恒定的因素所導致,比如人們本性的殘暴??墒俏覀円餐暮雎粤送庠诘囊蛩?。
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人是社會情景下的人。當人在某種情景的影響下會去驅使他做出某種行為。有很多報道采訪,那些參與大屠殺的人在事后都非常的悔恨,甚至一輩子都走不出來內疚自責的情緒,而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推動著人讓他做出可能他在一個人的時候并不會做出的事情呢?心理學家認為引發這樣的行為有一個重要的心理條件就是去個體化。去個性化是指個人在群體壓力或群體意識的影響下,會導致自我導向功能的削弱、責任感的喪失,產生一些個人單獨活動時不會出現的行為。[1]
二、去個體化心理的原因分析
首先去個性化是由群體引發的。群體能使人產生一種興奮感,那是一種比自己更加強大的力量,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搖滾迷會在一個私人的搖滾音樂會上搖擺著瘋狂的喊叫,那個跳塔的大學生會被單獨的一個學生慫恿跳下去。單獨的一個警察會暴打一個手無寸鐵的乘客。當具有群體規模的時候,緊接著會有兩個心里條件的發生。
首先匿名性,當身份被隱藏,心里會產生一種感覺,就是別人不知道我是誰,這個時候責任感會弱化,甚至是喪失,就會做出一些正常情況下不會做的事情。
在威廉戈爾丁的小說《蒼蠅王》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荒島上,一群男孩吃光了他們的食物,他們在叫杰克的男孩的領導下決定去山上獵豬,但是確總是沒有成功,因為他們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殺戮這樣的行為是不允許的。接著杰克準備在臉上畫一個面具,當他畫好后,他看著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倒影突然間出現了驚人的變形。我們來看這一段的描寫:
他驚訝的看著水面,看見的不是自己,而是一個令人畏懼的陌生人,他興奮的站起身子,跳起來了舞,笑聲變成了嗜血的嚻叫,其他的男孩看著他,不寒而栗。他蹦跳著朝比爾走去,面具變成有獨立生命的東西,面具背后隱藏的杰克,已經完全擺脫了羞恥和自覺。[2]這段的描寫非常生動的說明了匿名性引起的心理的變化。當我們被人群淹沒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我們是誰,所以我們做了什么也不用擔負責任。
有時候,當人們被賦予某種角色的時候也同樣會出現匿名性。1971年心理學家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學進行了一個監獄實驗,他首先把心理學系的地下一樓改裝成一個監獄,然后招募一批大學生來參加這個實驗,他首先要通過測試篩選,目的的是保證來進行實驗的大學生在心理和身體都是健康的。最后剩下了24個大學生。隨后,這24名大學生就被分成了兩組,把每一組都賦予了一個角色,其中一組擔任獄警的角色,另外一組擔任囚徒。為了使得實驗更加的逼真,真實,津巴多團隊的心理學家開著警車,穿著警察的制服把擔任囚徒的學生帶走,面對呼嘯而去的警車,他們周圍的鄰居真的以后他們被警察抓走了,之后,給他們穿上了帶數字的囚衣,帶上了手銬和腳鏈。甚至還帶上了牛皮紙做的頭套。擔任警察的大學生穿著了警服,配備了警棍,為了看起來更威嚴每個人還發了墨鏡,為了真正的使他們感覺到權利感,在囚徒入獄之后,就讓他們對囚徒進行裸體搜身,這一切都代表努力使他們進入角色而忘記之前的那個身份。在一切精心設計的實驗中,他們都逐漸的進入新的角色。當囚徒出現反抗的情緒或者是行為,比如說用手撕自己囚服的號碼牌,或者不遵守命令。預警就會出面制止鎮壓,從一開始的關幾個小時,做俯臥撐,脫囚犯的衣服,到后來的剝奪他們的睡眠,讓他們喝馬桶里的水甚至還采取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從的囚犯會提供更好的飯菜住更好的牢房。在實驗進行到36個小時的時候,一名囚犯因受到極度精神壓力而出現哭泣、咒罵等各種各樣的歇斯底里癥狀而退出了實驗。接著囚犯和預警的沖突越來越激烈,原本定為15天的實驗在第六天的時候被迫終止了。這個實驗的結果也出乎了津巴多的意外,因為被選定的被試都是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的人,他們也都被認為都是善良的人,多數還有虔誠的宗教信仰。為什么好人會變成壞人呢?這個實驗充分的說明了這就是因為制服提供了匿名性的心理感受,加上角色的要求,會把人性中惡的那一面激發出來。
莎士比亞在冬天的故事說過,當然了,我的衣裝確實改變了我的性格。我們中國有句成語叫掩耳盜鈴,所謂掩耳就是一種匿名性,因為他認為沒有人知道他做了什么,所以對于自我的管控就會少了,就會產生在個體化心理中除了匿名性,還需要滿足一個條件就是情緒的喚起。當情緒被喚起的時候,在人群中我們會做很多瘋狂的事情。比如說球賽中球迷之間的沖突,開始可能只是因為一點點的小事,最后因為球迷群體的情緒成幾何級升級,很容易升級成大型的群體性事件。像比較有名的1985年的海瑟爾慘案,剛開始只是因為意見的不合,后來就大打出手,再到后來導致六百多人的喪生。比如說當我們對著裁判大喊大叫的時候,并不是因為自己冷靜思考后的結果,更多的因為看到周圍的球迷都在大喊大叫,我們是對情景做出的一種即時的反應。當情緒被喚起之后,只要有一點點的小事件,比如往球場上,或者是裁判身上扔小石塊,就會成為強有力的導火索,一些群體性的惡性事件會馬上爆發,在短時間內迅速升級。因為當我們看到別人跟我們做出同樣的行為的時候,就會對自己沖動型的行為有種自我強化的愉悅感。而且當我們發現他們跟我們作為一樣的時候,也會更加印證了他們跟我們想的一樣。這會更加肯定了自己所作所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自我意識也在逐漸的削弱。人們一旦自我意識被弱化,就會產生態度和行為分離的情況。也就是說在自我意識弱化的時候會做一些違背自己固有價值觀的事情。我們現在一起來梳理一下去個性化心理的形成,首先是在群體的情境下引發的,接著體驗到匿名性,在匿名性的錯覺下責任分散,也同樣體驗到了情緒的喚醒,進而自我意識的削弱,最終形成了放棄了自己的道德約束和個性的去個性化心理。
三、去個體化心理的激發與防控
我們把去個性化心理剖析完了后,怎么去防止去個性化導致的負性事件也很容易找到。
防控的宗旨就是在群體混亂中,讓參與者認為自己能被識別,提高自我約束。首先進行曝光。
如果讓一個人在鏡子或者是攝像機面前,他就能夠表現的更加自控,在群體性事件的混亂場面中,可以通過廣泛搜集參加人的信息并適當公開, 可以激發對方的自我意識, 將自己的道德理智系統恢復, 對整個人群也會起到一種震動效應。也可以采取公開拍照、錄像等方法,通過對騷亂事件進行現場直播, 尤其是對某些肇事分子的名字和行為的特寫鏡頭,會減少匿名效應, 從而激發群體對規范的自我控制意識。另一方面,當沖突升級、情緒失控的時候,就必須要根據具體情況, 當機立斷,采用一定懲罰手段, 適時加以控制對少數分子的懲罰,通過各種形式的媒體進行宣傳, 達到震懾大多數人得效果。
總之去個體化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心理,而且會造成很嚴重的社會影響,但是如果我們知道他的成因和規律就能很好的預防和阻止反社會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人民郵政出版社 第11版 2014年.
[2] 津巴多《路西法效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
(作者單位: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