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威?オ?
摘要:本文立足于大學生日常事務管理中出現的實際現象,運用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分析視角,對高校宿舍中存在的宿舍網癮群體進行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結論,并提出可操作的方案,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幫助。
關鍵詞:宿舍網癮群體;社會現象;社會心理學分析;
一 、問題的來源
在大學生日常管理事務中,存在著以宿舍為單位的群體性上網成癮現象。比起個別的上網成癮,群體式上網成癮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健康危害更大,糾正起來也更加困難。雖然網吧式宿舍數量不多,但是危害性強、危害面廣。
二 、研究的原則和方法
本文的關注點是群體性的網絡成癮現象和群體對個人網絡成癮的影響,網絡成癮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群體性的現象,個人在群體性的上網氛圍中,喪失了理性判斷,把虛擬的團體當成歸屬,進行并把網絡行為合理化。把網吧式宿舍當成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運用社會心理學的分析范式探討作為群體出現的上網成癮團體的心理機制。
三、 宿舍網癮群體的現象描述
(1) 參與人員的全體性。在網吧式宿舍中,沒有學生,只有上網者。曾經有同學要求調宿舍,原因就是,其他三個同學結成上網團體,因為他沒有上網的愛好而排斥他。也就是說,存在一種現象,如果你不上網,或者不能同步調的上網,你就會被排斥,在這樣的情況下,妥協和融入就成為被宿舍認可的條件了。通常情況下,大部分學生受小團體影響而加入上網群體。
(2) 生活和上網行為的高度一致性。宿舍分配是隨機的,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集群式上網現象。有個別的宿舍出現了行為高度一致的生活行為和上網行為。他們有時集體逃課,躲在宿舍上網,有時放學后,集體訂購外賣,進入宿舍就像進入網吧一樣,開始團體打游戲,常常集體打游戲到深夜。
(3) 學業情況的一致性。上網群體的學業情況也表現出一致性。他們平時對學習不用心,期末考試就臨時抱佛腳,經常出現掛科,而且是全體宿舍成員全部都掛科,甚至出現掛科的科目也一致的現象。
四、 宿舍網癮群體出現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1)把上網當成被團體認可的投名狀。宿舍是一個特殊的場域,既是學生休息的場所,也是生活的場所,更是形成小團體的重要場所。而一個小團體的存在和維持大體經歷四個階段,一是利益基礎,二是價值觀保護,三是排他性認證,四是鞏固加強。在宿舍這個特殊的場域中,網癮群體的利益基礎是上網所帶來的好處,每個人的好處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特殊的整體利益。網癮群體的價值觀保護是指保護因上網帶來好處的合理化心理認定,簡單的說就是,在每個人的心理建立一種上網合理的虛假自我認可,然后再以他人行為的趨同性而外部證明上網行為的合理性,進入使自己的行為得到心理的認可和平衡。三是排他性認證,小的群體要維持,就必須加強行為的一致性,當出現異于群體認可的行為時,就必須排除異己,用來維持群體的存在。在宿舍中,如果有三個學生上網嚴重,而第四個學生不受影響的可能性非常小,在實際的日常管理中,就出現過因為不能加入網癮群體而被排斥和打擊的事情。四是鞏固和加強階段。在場域穩定、沒有外力的情況下,網癮群體常常是加強上網行為,而不是減弱。在網癮群體看來,上網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種穩定性、親密性、和諧的世界,上網成為獲得歸屬感和成就感的正當行為。
(2)在群體活動中,人們容易受大眾行為和認識的影響。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Bon)在其《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中指出:“在某些既定的條件下”,一群聚集起來的人會呈現出新的特征,“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轉到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這樣聚集起來的人被稱為“心理群體”。大學生因為成長的階段性特點,更加容易受到朋輩群體的影響。可以說,人是容易被群體影響的,有時候是因為群體的壓力,而選擇隨大流,有時候被影響而無意識的順著走,就會產生勒龐所說的“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轉化傳染作用而轉向一個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觀念轉化為行為的傾向,是組成群體的他人所表現出來的主要特點,他不再是他自己,他變成了一個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在宿舍活動中,部分學生因為宿舍大眾行為的趨同性,而漸漸把網癮行為合理化,大學生情緒容易激烈,獨生子女的孤獨感,也讓他們為尋求認同而選擇屈服或者順應的行為,其實就是大家都上網,我不上網,就是不合群的心理。
(3)宿舍網癮群體的核心領導者。《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指出“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都會本能地讓自己處于一個頭領的統治之下。”宿舍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網癮群體一般都會有一個類似于隊長的核心領導者。他一般也是網癮最嚴重的學生,也上上網行為合理化的宣傳者和維護者。他一方面擔任著上網活動的組織者,另一方面擔任著維護網癮群體存在的維護者。他有追隨者,也體驗者被追隨的快感,他組織了網癮群體,也最離不開這個群體,群體的存在就是他的價值。
五、 高校宿舍網癮群體的干預策略。
(1) 個體歸屬感問題的干預策略——加強對學生生活的整合
很多學生進入網癮群體,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合理的歸屬感。大學不像高中,大學自由寬松的氛圍常常會導致學生在生活中的無所適從,就如涂如干所說的是社會整合不夠,人迷失在自由中,陷入了空虛的陷阱中。所以,我們要以班級為單位,加強活動的頻度和溝通的次數,把學生整合到學習和正常的社會交往中去。想辦法把學生調出宿舍,走下網絡,走向操場和圖書館,走向真實的世界。具體的辦法有增加社會交往活動,引導學生參加學術競賽,定期召開各種形式的主題班會等。
(2) 主要宿舍網癮群體領導者的問題干預策略——射馬擒王策略
要找出一個網癮群體的主要領導者,把他的行為和心理的矯正當成工作的重點。網癮主要領導者是網癮群體的核心,甚至是這個群體的價值觀載體,對他的刻意關注和重點管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實際的干預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一是解決領導者的心理歸屬問題,這個可以從家長處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二是讓他從事更多實際事務的處理工作,讓他與現實接觸的越多,在現實中獲得的滿足感越多,他就越離網絡世界遠。三是嚴重者可以選擇調離原來的宿舍,或者要求家長陪讀,使他暫時脫離群體。
(3) 宿舍網癮群體的瓦解問題的干預——分化瓦解策略
積極展開與網癮群體的交流,把群體按照網癮的程度、上網的原因、社會支持系統等分成不同的類,再各個擊破。在瓦解網癮群體時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則,一是用現實的方法,把網癮群體的虛幻和現實分離的原則。二是尋求家長等社會系統支持的原則,要家校結合,系統關注學生的網癮問題。三是要重點關注網癮領導者的原則,分化領導者與追隨者之間的錯誤價值趨同。
總之,一定要重視宿舍網癮群體,它的危害性比個別學生的上網成癮要更大,也更加復雜。在工作中,要注意分析網癮群體出現的社會心理學原因,用實際的、可操作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區分現實和虛幻的世界,重視學生把錯誤行為合理化的現象,挖掘問題出現的社會心理原因,重建學生認知系統,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的人文環境。
[參考文獻]
[1]歐居湖,張大均.青少年學生網絡成癮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3.
[2]楊曉峰,大學生網絡使用、網絡成癮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6.
[3]牛影輝,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心理學研究[J]大眾科技.2006年第3期.
[4]王毅,張寶.當代大學生網絡成癮現象分析與應對措施[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5] [ 法 ] 古斯塔夫·勒龐著 . 馮克利譯 .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6](美 )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第 8版 [M].張智勇,樂國安,侯玉波,等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7]劉京林.中國網絡心理研究綜述 [J].湖南 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5).
(作者單位:安徽理工大學,安徽 淮南 2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