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夢?オ?
伊拉克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實質上是借反恐時機,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借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戰爭。時至當年,二戰后的美軍已經歷了多場局部戰爭,收獲了許多經驗性的軍事成就,亦因違法行為曝光而得到諸多法律教訓。由此,美軍大力發展軍事法律職業人制度,使其于伊拉克戰爭中順暢運行并取得突出效果。
一、 美國戰爭犯罪所引發的反戰浪潮中軍事法律職業人承擔法律性補救工作
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與經濟實力造就了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囂張態度,在參與一場戰爭時,美國甚至不需要盟友便足以獨立作戰,加之第三方國家并不愿意為了所謂的國際秩序與道德制約將自己置于美國的對立面,因此,即使美軍戰時違法行為不斷,國際譴責輿論不斷,其當局卻從未正視外界的評判。真正引發美國審視戰爭違法行為的是其本國內部的反戰浪潮,還有長期作戰所引發的士兵厭戰情緒。美國功利主義思想根深蒂固,這一思想背景亦體現于實際作戰中。在人道主義與戰爭利益發生沖突時,美國堅決舍棄了所謂的戰爭法原則,摒棄其所簽訂的國際公約,以盡可能快準狠的殘忍方式展開戰爭。然而單純追求戰斗利益并沒有為美國的軍事實力添彩,反而成為羈絆其勃勃野心的絆腳石。大量違反戰爭法的事實經曝光后,美國內部反戰情緒高漲,外界輿論傾斜,為此,美國花費了大量的財力人力與時間精力去彌補違法事實所帶來的不利后果。
伊拉克戰爭中,受虐囚事件影響,美軍官兵士氣空前低落、軍心渙散,普遍產生了頹敗和厭戰情緒,加之伊拉克人頻頻發起偷襲,不能及時輪替的美國士兵疲憊不堪,逃離部隊的人數不斷增加。據沙特《利雅得日報》報道,許多美軍士兵以幾百美元的報酬買通當地人民,在他們的幫助下逃到伊拉克周邊的約旦、敘利亞等國家,再周轉回到美國。當然,疲憊厭戰只是美士兵叛逃的原因之一,還有部分士兵是因為不愿戕害無辜百姓而選擇離開。2006 年3 月8 日,美國五角大樓向外界公布了逃兵記錄:自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美軍陸海空和海軍陸戰隊的逃兵總數超過9000人,是陣亡人數的4.5倍。
剖析美軍官兵厭戰原因,虐囚丑聞的負面影響“功不可沒”,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是親歷虐囚行為,出于人類天性對同類的慈悲而對戰爭產生抵觸,對實施酷刑的軍隊失去歸屬感;二是親見敵方戰斗員受此酷刑,擔心在戰斗中被俘時會遭受同等噩運,從而產生退縮心理;三是戰爭中被俘的伊拉克軍人不僅沒有得到人道主義的庇佑,甚至其為之戰斗的祖國伊拉克也未能及時有效地施以解救,以致慘狀橫生、尸骨無存,美國軍人難免動搖其理想信念。由此,一場美國當局與美國民眾、普通士兵之間的法律戰悄然打響。為降低美國反戰運動的影響力,為冗長的伊拉克爭取更多的民意支持、保持戰士戰斗熱情,軍事法律職業人不得不絞盡腦汁為美軍肆虐的暴行收拾殘局,進行相關法律補救。
在此背景下,保障戰時軍人權利以穩定軍心、提升戰斗力成為了軍事法律職業人面臨的主要挑戰,亦成為伊拉克戰爭后期軍事法律職業人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對前線部隊及其家屬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切實可行的索賠程序,協助戰士處理遺囑、債務等法律問題,保障其戰時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在其戰斗被俘后提供法律救助。美軍戰時違法行為帶來的國際輿論指責給本國民眾、參戰士兵帶來了相當程度的傷害,但軍事法律職業人對美國軍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的充分保障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這種心理創傷,穩定了戰爭格局,為未來戰爭的開展打下了牢固的法律基礎。
二、 虐囚輿論壓力下軍事法律職業人合理處置戰俘工作
戰俘問題的處理在戰爭中顯得至關重要,軍事法律職業人于戰俘營的工作被評價為“防止戰俘營演變為法律和公共關系的噩夢”。戰俘問題作為戰爭中最棘手的難題之一,其敏感性體現于多個方面,如何克服戰爭中積攢的暴虐情緒和報復心理,確實給予戰俘充分的權利保障、利用戰俘進行必要勞作均是戰俘處置工作的具體表象。縱觀近年來美軍參與的局部戰爭,虐囚事件頻現,戰俘問題成為國際輿論環境中極為敏感的紅線,在美軍虐囚丑聞所帶來的巨大輿論壓力下軍事法律職業人何以逆風前行,在伊拉克戰爭中有部分體現。以軍事法律職業人的觀點來看待戰俘相關事項,許多不同尋常的問題便出現了:指揮官可以接受來自敵方戰俘或平民作為美國軍隊的間諜么?可以利用他們的恐懼心理么?可以使用被俘士兵來為敵軍挖墳墓么?在美伊戰爭期間,第22支援司令部全面負責由美國、英國和法國軍隊所俘戰俘的監禁和治療,其軍事法律職業人在戰俘相關敏感問題上這樣解釋:1949年日內瓦公約第49條和52條規定,允許利用戰俘進行勞動,只要這份工作不是有害健康的、危險的或者有辱人格的即可。因此,使用戰俘中的志愿者進行情報收集、翻譯以及口譯是完全合法的,而且這樣的服務還能使他們得到合理報酬。同樣的,使用戰俘埋葬死亡敵軍也是完全合法的,因為戰俘會更努力將美軍的敵人埋葬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并能夠確保不違背伊斯蘭教的信仰,甚至遵循宗教儀式。
三、戰爭利益與人道主義信仰相悖時打擊目標的選擇
美國陸軍軍法顧問延森曾言:“在諸如反恐戰爭這樣的非對稱戰爭中,敵方努力尋找我方的弱點,這種弱點不是軍事上的,而是如何尋找機會煽動暴力以挑起當地民眾的不安和對我方的極度仇恨。最好的策略就是不斷渲染直接或間接原因歸咎于我方而造成的平民傷亡事件,獲得國內外民眾的同情和輿論優勢。”事實上,在伊拉克戰爭中,打擊目標的選擇是前線軍事法律職業人所需處理的最棘手的問題之一。伊拉克軍方使用人盾保護軍事目標,甚至故意吸引敵方攻擊平民區域,在這樣的戰爭情形下,其問題的焦點并不在于打擊該目標缺乏法理依據,而是缺乏情理上的可包容度。即使國際法和戰爭法則支持美國攻擊平民掩體,但大量平民的傷亡必然掀起人性的譴責、國際輿論的壓迫,軍事法律職業人的工作價值應體現于,運用法律手段扭轉民眾心中浮于事件表層的片面化認識,為軍事行為尋找人性層面的支撐點。
面對無賴的敵人時,美空軍軍法顧問鄧拉普提議,效仿以色列部隊,為行動部隊配置“作戰確認分隊”,由軍法顧問、作戰參謀、情報參謀和公共事務處置專家組成。攜帶全套攝、錄像設備,全程記錄作戰過程,搜集和固定敵方不法利用武裝沖突法涉嫌構成戰爭罪的現場證據。軍事法律職業人于戰場搜集證據職能帶來的既得利益僅是免受法律規制,卻不足以安撫民心。由此,軍事法律職業人基本職能所衍生出的伴隨性職能對于戰爭局勢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
在伊拉克戰場上,軍事法律職業人負責的主要工作包括:監督戰俘營的管理工作;阻止為獲取有價值的軍事信息而進行的非人道審訊方式;就本國士兵對伊拉克戰俘所為的殘酷行為提起訴訟;與其他國家及國際組織的法律工作者進行交流,通過法律人內部信息通道向外闡明伊拉克過度消費戰爭法的情況。這些工作的公開能夠向世界證明美國于戰爭中保持著理性的人道主義,一定程度上可減緩外界施加的輿論壓力。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