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摘要:本文擬對2016年由倫敦Palgrave MacMillan(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高等教育中自我效能感的培育》一書進行評論。主要由四大部分組成:簡介之后,概述本著作各章節的要旨,然后指出其不足,最后在總結的基礎上對本書的潛在讀者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書評;自我效能感;模態;潛勢;例示
一、引言
高等教育教授與學習策略的探討中,心理學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常為之忽略或重視不足。本書突顯了與學生主體交際互動中心理因素的關鍵性,尤其對“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概念潑以重墨。所謂“自我效能感”,廣義上指“我們對自身能夠完成任務并實現目標的信念強度”(Bandura, 1977),楊勇(2016; 2017)拓展了該定義內涵,提出了“多模態自我效能感”(multimodal self efficacy)。
二、各章概述
Laura Ritchie通過多項關鍵問題引領讀者深入閱讀。第一章闡述了當前英國高等教育情形及教學實踐中應保持與學生主體不斷變更的需求一致的重要性。特別強調指出,對如今的學習者而言,高等教育中的技術應用并非一種“附加紅利”(added bonus),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學習情景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師對于這種社會現實(social reality)應予承認并接受。作為學術論文或著作的寫作規約,第一章通常被視為“引論”(introduction)部分,本書并無例外。
第二章 重點回顧了自我效能感的理論構建,其中多次提及了該研究領域的核心人物,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者Albert Bandura(阿爾伯特—班杜拉)。第三章評論了高等教育情景語境中可及的各種交際模式(mode),并對如何應用這些交際模式來培育自我效能感提出了多種策略。模式“mode”是“模態”(modality)的“系統潛勢”(systemic potential),而模態是模式的“例示”(instantiation),二者處于人類表意同一層面的“連續統”(continuum)里,分列兩極。對于如何改變教授話語來幫助學生主體強化自我效能感,本書列舉了諸多簡單卻又實用的個例,如避免措辭“dont”的應用,因其暗含學生可能要做錯的觀念,相反,對于學生主體需要完成的任務或需要解決的問題,要給予清晰的指導,而不是僅僅指出學生應避免什么。第四章對日常教與學的互動中,教師如何以其自我效能感來提升與學生主體的人際交互質量,通過具體的案例作以思考。以此為基礎,第五章探討了教師掌控經驗的功能,并就如何鼓勵學生主體拓展自身學習技能勇于擔責進行了考量。第六章敘述了培育自我效能感對于學生學習成就及參加工作坊意愿的重要性。最后,第七章鼓勵讀者培養其自我效能感的信念,并對如何應用持續性專業發展來確保終身個體發展展開了討論。
三、 本書不足
盡管本書可能成為所有高等教育者的重要讀物,毋庸置疑,仍有多處核心教育領域未曾涉及或深刻探討。通過列舉學生主體需要取得的成果,如聽力、學習、思索及反思等,多少有些重復之嫌,并且對于導師如何培養自我效能感以助學生主體實現學習目標,多局限于一些具體的個例之中,而缺乏較深入的理論探討,換言之,感性經驗多于理論升華。尤為重要的是,縱覽全書,作者對于自我效能感的定義似乎搖擺不定。有些地方需要用概念的形式對具體任務需要細化解釋的,得承認作者告知了具體的概念;但與之相對,另外一些地方對于自我效能感如何引發人們,如教師與學生,一系列積極或正面的特質,則作以一般性描寫。另外,對于自我效能感的一些觀點缺乏全面的關注也令人遺憾。當Bandura的著作理論通篇提及時,假設重復的目的是為了反思,其他一些重要研究者的著作,如Kolb(1984)提出的著名“反思性學習周期”理論(reflective learning cycle),均未做深入研究。最后,本書的論述偶爾有些“舊瓶裝新酒”,對于在高等教育界教學研究歷時多年的一些核心概念,本書卻呈現新異甚至興奮之感;同時,“自我肯定理論”(self-affirmation)在學生學習成果中的應用 、授課或講座中的互動、積極聆聽并對學生做出回應等方面,個例則過于匱乏。
四、 總結暨期望
如果讀者有興趣期待跨多學科,特別是音樂,傾聽一些新穎且創新性的教學案例,本書可謂不二之選。作者展示了眾多有趣而又富有啟迪意義的案例,如為建筑專業的學生重新設計學習空間;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哲學講座;探討如何理解正在學習演奏大提琴的學生等。上述案例均體現了教學過程的跨學科性。然而,設若讀者意在深入理解自我效能感及其在教學、學習及個體行為改變中的重要功能,筆者建議相關讀者應尋求Bandura的原著,或查閱含有致力于行為改變理論的自我效能感的教材、研究論文及報告等。
[參考文獻]
[1]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s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84):191-215.
[2] Kolb, D. 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84.
[3] 楊勇. “耦合”觀照之一:多媒體外語教學[J]. 現代交際, 2016, 待出.
[4] 楊勇. 英文電影字幕多模態效能實證研究[J]. 寧波大學學報, 2017, 待出.
[5] 楊勇. 功能語境視閾下高校教師多模態自我效能感構建考量[J]. 東北亞外語研究, 2017, 待出.
[6] 崔剛. 《心理語言學導論》導讀[M]. 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7.
基金項目: 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多模態視域下的英語教學設計的研究”(GH12170);廣東省教育研究院課題“應用型大學多模態外語教學探索”(GDJY-2014-C-b077);廣東白云學院課題“大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多模態構建研究”(BYKY20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