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澍
摘 要 我國經濟、政治、社會等環境都發生了改變,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新媒體的傳播,同時也為電視新聞節目帶來了一定的困擾以及改變。實際上,自從新媒介生態出現以來,電視新聞節目就已經在原有的基礎上發生了相應的改變,以求能夠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目前,電視新聞節目正在積極探索新媒介生態下的傳播模式,以期能夠真正推動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筆者在了解實際情況后,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對電視新聞在新媒介生態下的傳播模式探求有所幫助。
關鍵詞 電視新聞節目;新媒介生態;傳播模式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2-0021-02
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媒介接入到人們的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我國經濟、政治、社會等環境都發生了改變,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新媒體的傳播,同時也為電視新聞節目帶來了一定的困擾以及改變[1]。從新媒介生態出現以來,電視新聞節目就已經在原有的基礎上發生了相應的改變,電視新聞節目正在積極探索新媒介生態下的傳播模式,以期能夠真正推動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新媒介生態下,電視新聞節目更具有了發展潛力,也為此做出了很大的改變,從單一的傳播途徑擴展到了多元化的傳播途徑。
1 新媒介生態對電視新聞節目的意義
當新媒介逐漸出現在公眾的視野,并以一種極快的方式逐漸侵占新聞傳播市場,對電視新聞節目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一般,電視新聞節目的素材來源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群眾撥打熱線進行報料,另一種是記者在社會實踐中的發現。無論是哪一種信息來源都存在兩大缺點,一是信息素材較少,二是信息來源不穩定。新媒體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兩點問題,電視新聞節目通過建立相應的網絡平臺,對大量的信息進行錄入、整理,不僅擴大了新聞來源,極大的豐富了新聞內容。
另外,新媒介生態下,電視新聞節目更具有生命力,在以往的傳統模式中,電視新聞節目也僅在電視上播放,在此過程中就徹底失去了電視新聞節目的生命力。因為,新聞播報的次數很少,而且播報時間也不一定能夠與觀眾的實踐相符,因此,其新聞的傳播就失去了一定的力度[3]。但是新媒介的介入,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利用新媒介,將電視新聞節目很好地移植到了網絡平臺中,就可以最大程度滿足觀眾的需求。觀眾借此不僅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對新聞進行選擇,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進行新聞的瀏覽。
再就是新媒介還可以為電視新聞節目進行品牌推廣,因為,電視新聞節目從實質上講就是一種品牌的推廣、銷售,新媒介的介入為其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電視新聞節目可以通過官方網站對其品牌進行推廣,另外,也可以通過知名主持人的個人博客加強與粉絲之間的互動,起到對品牌的推廣作用。
2 新媒介生態下電視新聞節目傳播的特點
2.1 傳播目標的轉換
在新媒體生態下,不少電視臺新聞媒體的思維理念得到了不斷提升,節目的編制過程中,多數報道模式屬于因果簡單推導形式、兩級分化形式、完成追加形式等。新聞傳播形式過于單一,主要表現為以下具體方向:1)在二元思維角度,將節目劃分為兩種不同類型的新聞報道,單純從正面與負面兩種角度進行劃分,在報道時,過分應用這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對新聞事件本身存在嚴重的偏頗與主觀性,無法獲得新聞事件的客觀性對待[4]。由于新聞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受到傳統的二元思維模式的影響,新聞事件本身缺乏一定的真實性,并會獲得足夠的結論。2)多數新聞節目強調政治聯系性,并未從現實生活中進行更深入的了解。目前,在新媒體生態下,電視新聞媒體從宣傳逐漸向資訊提供進行過度,傳播形式也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并逐步擺脫傳統的二維思想模式的限制,開始深入新聞事件本身,尊重新聞當事人,尊重客觀事實。
2.2 傳播模式發生變化
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傳播,主要使用從上而下的宣傳教育節目傳播模式,在節目題材選擇上存在嚴重的政治性傾向。多數新聞報道,多是按照領導官級的大小進行順序安排。同時,新聞節目的順序安排上行,也強調會議新聞、領導活動,并未將重點放在民生上,嚴重威脅到電視節目的新聞改革。在電視節目中,節目的宣傳模式,從教師模式轉變為導游模式,將傳播的角度細化到觀眾的角度,對民生問題進行分析、解決,真正走到民生化[5]。主持人可以利用點評,實現對觀眾新聞價值與意義的傳達,進而為觀眾提供良好的引導。另外,新聞事件的播放應該結合當地的地域特點,應該做到新聞的本土化與民生化,發揮新聞的時效性,進行科學化的匯編,吸引當地百姓的興趣。通過整合相關報道內容,結合主持人點評,進而提高新聞節目的多維化與認識的深刻化。
2.3 傳播方法的轉變
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報道中心一直是黨政核心的話語權,在新媒體生態的出現下,黨政話語權受到忽視,影響到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方法。首先,新聞傳播報道逐漸從意識形體的宣傳教育轉變為客觀事物的全面化傳播。在新媒體生態下,電視新聞傳播受到普通民眾關心、國家意志與社會精英的影響,在新媒體傳播生態下,電視新聞媒體的影響逐漸由前兩種轉變為第三種,民眾的關心逐漸成為新聞傳播人關注的重點[6]。其次,新聞報道的形式也趨向于多元化,新媒體生態下,新聞節目受到市場競爭的影響,必然要考慮到受眾的體驗,進而獲得市場競爭的一席之地,進而提高受眾的影響力。最后,新媒體生態下,新聞傳播內容逐漸豐富化,觀眾能夠通過新聞媒體獲取大量的信息咨詢,獲得更加豐富的新聞體驗。另外,受到新媒體生態中新技術的影響,新聞媒體節目的傳播方式必然會更加技術化,也會逐漸擴大新聞媒體傳播的覆蓋率。
3 新媒體生態下電視節目的發展策略
3.1 構建節目主持人的品牌
在新媒體生態下,我國媒介市場化運營模式逐漸開始建立,電視媒體的經營模式中,品牌營銷已經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策略。在新媒體生態環境中,主持人在電視節目的發展與定位上占據重要的地位,電視節目品牌的構建,一方面落腳于主持人的品牌構建上,主持人作為電視媒體與人際傳播媒體結合的媒介,是發展的重要突破口。節目主持人的個性差異,影響到主持人的品牌形象,在地方小媒介體系構建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3.2 定位電視節目的地域性與差異化
在傳統新聞傳播中,受到社會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少電視臺新聞節目逐漸趨于同化,在這種情況下,節目的報道方式逐漸陳舊化、敘事風格也逐漸枯燥化,難以獲得有效的吸引力[7]。只有借助地域性與差異化的有效傳播策略,才能實現媒介競爭與傳播力的改善,從而突破同質化的瓶頸。地方電視臺應該積極探索地域性的發展路徑,可以通過民眾生活密切聯系的新聞報道,為受眾提供多樣化的新聞背景,引導受眾更深入地了解與分析,從而關注民眾的生活現狀,構造良好的社會經濟發展平臺與傳播平臺。
4 結束語
在新媒介生態下,媒介的傳播活動并非是孤立的,而是與社會之間協調發展的。媒介之間具有比較復雜的傳播關系,通過該對矛盾關系的有效處理,進而實現新聞傳播的多種方式的轉變,打造出良好的新聞節目的品牌,不斷促進媒介環境的優化。
參考文獻
[1]胡智鋒,周建新,劉俊,等.2013年中國電視研究論文述評[J].當代電影,2014,3(9):133-142.
[2]譚玥雨,李蕓.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轉型探微——以安徽廣播電視臺《每日新聞報》為例[J].皖西學院學報,2014,4(8):107-110.
[3]胡智鋒,劉俊,王錕,等.2012年中國電視研究論文述評[J].當代電影,2013,3(2):151-168.
[4]胡智鋒,劉俊,周建新,等.2014年中國電視研究論文述評[J].當代電影,2015,3(1):168-178.
[5]張健康.中國媒介生態學研究的量化考察、焦點回顧與質化分析[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7):150-157.
[6]廖圣清,申琦,柳成蔭,等.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研究十五年:1998-2012[J].新聞大學,2013,6(4):
70-82.
[7]石蓬勃,李敏,高雪升.新媒介生態環境下地方電視新聞節目傳播策略分析[J].新聞界,2010,3(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