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韜
摘 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已經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已經成為傳媒領域的主要傳播手段,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新聞編輯工作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信息渠道、工作內容等方面都出現了新變化。同時,這些變化對新聞編輯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些新聞編輯者不能夠適應這種新媒體環境,自身職業素質出現明顯下降的情況。所以,在新媒體環境中加強新聞編輯媒介素質的提升,能夠促進媒體領域更好發展。
關鍵詞 新媒體環境;新聞編輯;媒介素質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2-0099-01
近年來,世界各領域科技都得到了快速的進步,人類已經進入了互聯網信息時代,眾多新型傳播媒介漸漸走到人們身邊,例如互聯網、手機等。在這種新媒體環境當中,傳統的新聞事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讓新聞編輯者在這種環境下得到了更多的機遇,同時也降低了他們對信息的控制能力,工作形式發生了改變,帶來了挑戰。為了更好適應環境的變化,新聞編輯的媒介素質必須得到提高,主要是新聞編輯者的知識結構、技能和應變
能力。
1 新媒體環境對新聞編輯工作的影響
1.1 降低了新聞編輯對新聞信息的控制能力
傳統的新聞編輯工作對信息的選擇方面有著很強的控制能力,他們在選擇信息過程中可以對那些信息進行傳播和刪除有著絕對的控制權。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中,他們已經不是信息的唯一選擇人,導致他們的控制能力大大削弱。因為傳播新聞的渠道眾多,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十分便捷,每個人都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手機等渠道成為傳播新聞的主體,都可以對感興趣的新聞發表自己的見解。
1.2 改變了新聞編輯的工作方式
傳統的新聞傳播渠道都是以電視、廣播、報紙為主,新聞編輯在工作過程中不需要同大眾進行溝通,只是單方面的對新聞進行設計和策劃。但是,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中,微信、微博等眾多網絡平臺都是信息發布的渠道,大眾可以自由地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見解。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新聞編輯就必須轉變工作方式,不僅要保持編輯、策劃的能力,還要加強與大眾的溝通能力,這種能力是傳統新聞編輯者所欠缺的方面。
1.3 新聞編輯普遍缺乏社會責任感
新聞傳播的目的主要有:第一,讓受眾了解新聞的真相;第二,傳播正能量,推動社會的進步。在新媒體環境中這兩個目的能否達到,是否對社會進步起到積極作用,這些都需要新聞編輯努力奮斗。當前,大眾接收信息的途徑五花八門,新聞編輯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逐漸減弱。
2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媒介素養的培養
2.1 明確定位
在傳統的媒體環境當中,對各種新聞進行把關是新聞編輯的工作,群眾在接受新聞的過程中很少有渠道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是被動的接受新聞編輯給其的各種信息。因此,傳統的新聞編輯對大眾的反應很少考慮。但是隨著新媒體環境的變化,眾多的傳統途徑是的新聞傳播主體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新聞編輯已經不是新聞信息唯一的把關人。因此,新聞編輯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就必須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他們已經不僅僅是新聞的使用者和檢索者,還是信息的選擇人和配置人。想要吸引更多的大眾關注自己的新聞信息,就必須了解大眾的需求,貼近大眾生活和思想。同時,當前各種傳播新聞平臺日益增多,新聞編輯人員必須隨時對自己進行定位,通過學習,更好的完成本職工作。
2.2 培養靈活的應變能力
新媒體環境在為新聞編輯提供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但是新聞編輯只要不斷攻克各種難題,就能夠在新環境中做出更多的貢獻,在新環境中游刃有余,創造更多有價值的新聞,得到群眾的喜愛。當新聞編輯面對突發性新聞的時候,就必須擁有靈活的應變能力,在短時間內解析新聞的各種因素,快速的傳播給群眾。同時,對群眾反饋的各種信息還要靈活的解決,得到群眾的認可。
2.3 培養行知并重的素養
傳統新聞領域中,新聞編輯有另外一個名稱,即“專業型人才”。這是因為在新聞編輯過程中,他們需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儲備完成新聞的編輯及策劃等工作。新媒體環境當中僅僅具備這兩種工作能力已經不能夠滿足社會對新聞的新需求,這就要求新聞編輯人員必須具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因為環境的變化導致工作方式的變化,新聞編輯具備的行知并重能力在工作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總而言之,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僅僅擁有新聞基礎知識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工作需要,還必須具備全方面的知識素養。
3 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在傳播和處理當中渠道的增多,新媒體在社會的大范圍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編輯工作方式,嚴重降低了新聞編輯在新聞領域的影響能力。同時,隨著新聞媒體環境的變化,很多新聞編輯從業人員的主觀價值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導致他們的職業責任感不斷削弱。所以,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的變化,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必須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不斷吸取知識,提高專業能力,以便與時代發展相適應。隨著新媒體時代帶來的各種變化,人們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其方式均出現了明顯變化,而新聞編輯要在這種變化中立足,并獲取長遠發展,則需重新定位自身,重視學習,不斷培養自己的媒介素養,從而更好的對輿論加以引導,為人們提供更為豐富多元的新聞作品。
參考文獻
[1]李新國.基于哈貝馬斯交往理論的高校外語專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4,12(5):120-124.
[2]王沈華.思想品德課提高學生媒介素養的思考與探索[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5(3):97-101.
[3]李依玲.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探究[J].媒介觀察,2015(2):214.
[4]湯宇時.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的轉型[C]//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五屆二次理事會暨學術年會論文集(下篇).2010.
[5]劉宇赤.新媒體時代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C]//適應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提高領導科學發展能力——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