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倉?オ?
摘要:基層人民法院作為國家司法機關,處在解決社會矛盾糾紛的第一線,如何主動適應新形勢,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成為擺在基層人民法院面前的新課題。要進一步深化基層人民法院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充分利用和解、調解、仲裁等多種非訴訟解紛途徑,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司法需求,切實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
關鍵詞:基層人民法院;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
隨著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糾紛日益激化,呈現出觸點多、燃點低且對抗性強的趨勢和特點。基層人民法院作為國家司法機關,處在解決社會矛盾糾紛的第一線,如何主動適應新形勢,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成為擺在基層人民法院面前的新課題。2016年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意見》發布,為推進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改革提供了立法基礎。進一步深化基層人民法院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充分利用和解、調解、仲裁等多種非訴訟解紛途徑,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司法需求,切實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梅列區人民法院開展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基本情況
2015年以來,梅列區人民法院主動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深入貫徹十八屆四中精神,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擴大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改革試點總體方案》和刑事、民事、行政訴訟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不斷深化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糾紛解決機制改革,持續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建設,為三明的改革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司法保障。
(一)打造具有梅列區法院特色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模式。制定了《梅列區人民法院關于建立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的實施意見》,堅持“多方參與、司法推動、便民利民”的原則,提出了立足梅列實際,深入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工作,打造具有梅列區法院特色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模式的工作目標。
(二)強化訴非銜接,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結合“法官進村(社區)”活動,嘗試在糾紛集中的區域和行業領域建立專業性、行業性糾紛調解組織,接受法院委派、委托調解。同時,依靠當地村委會、工會、婦聯等社會力量的直接參與,建立健全了訴非銜接機制,通過多方聯動、多職能部門的共同參與逐步實現矛盾糾紛的梯次濾化,使各類矛盾糾紛及時有效解決。
(三)增強先行調解意識,推進訴前調解和立案調解工作。立案庭受理案件后,對于事實清楚、法律關系明確、訴訟標的額較小,原告有調解意向的,移送民事訴訟調解中心進行調解,達不成調解協議的,及時將案件材料移回立案庭登記立案,移送至審判業務庭。這種民事訴訟調解中心訴前調解,即有效保障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又能使審判業務庭有限的法官集中精力處理復雜案件,明顯化解審判業務庭的工作壓力。
二、梅列區人民法院開展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三明市區兩級法院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堅持“完善平臺、健全機制、多種形式、良性互動、化解矛盾 ”,勇于探索,大膽創新,不斷完善和健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充分發揮人民法院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力求達到“哪里有矛盾糾紛,調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哪里有司法需求,法律服務就送到哪里”的目的,有效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糾紛,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
(一)觀念上還存在“司法全能主義”。在建構法治社會的進程中,司法審判作為解決矛盾糾紛的主要途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基層法院在加強司法建設的過程中,往往過于依賴通過司法途徑定紛止爭,忽視了公眾認同的其他非訟糾紛解決方式的作用。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對多元化解決機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認識不足,重司法建設輕非訴訟解紛機構建設的現象依然嚴重。
(二)缺少統一的更高層面的組織協調機構。有效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除了司法資源以外,行政資源和社會資源也要進行調配整合納入糾紛解決體系。由于缺乏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社會整體保障體系和更高層級的領導和支持力量,梅列法院作為司法機關,在統籌整合全社會糾紛解決資源方面明顯權限不足,亟需更高層面的組織機構予以統籌協調。
(三)訴訟與非訴訟解紛方式之間缺乏高效統一的銜接機制。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這項工作是新生事物。盡管梅列區人民法院經過一年來的宣傳動員,大家已經認識到建立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種種原因,訴訟與非訴訟解紛機制事實上仍是各自為戰,對訴訟和非訴解紛方式之間如何進行統一銜接、形成合力還缺乏有效的解決途徑。
三、進一步深化梅列區人民法院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對策建議
當前,梅列區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尚未成熟完備,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是滿足人民群眾司法需求的緊迫任務。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整合利用全社會解紛資源,充分利用和解、調解、仲裁等非訟糾紛解決方式為人民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解紛途徑,切實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
(一)強化宣傳,為多元化解決糾紛機制改革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法院系統要認真學習貫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意見》的精神,切實轉變觀念,摒棄“司法全能主義”。在司法實踐中,要多引導和鼓勵當事人選擇非訴訟方式解決雙方的矛盾糾紛。同時,要加強宣傳引導,使社會各界都認識到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多元化解紛機制改革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充分發揮訴調對接平臺“糾紛集散地、調度站、分流點”的功能。要在法院訴訟服務中心配備專門人員,建立訴調對接平臺,形成訴調對接長效工作機制。通過設立調解工作室、服務窗口,吸納相關人民調解、行業調解或者商事調解組織等作為法院特邀調解組織進駐法院,接受法院委派委托的調解案件。賦予訴調對接平臺輔導與釋明、分流與疏解、管理與協調、促進與推廣、調解與審判等五項職能,充分發揮其功能和作用。
(三)進一步完善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建立覆蓋廣泛、多元立體的糾紛解決網絡。在當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形勢下,要深刻認識“發揮黨委領導的政治優勢、發揮綜治組織和行政機關統籌協調的優勢、發揮社會力量基礎雄厚和資源豐富的綜合優勢、發揮司法的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努力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體系。
(作者單位:中共三明市委黨校,福建 三明 3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