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劍蘭?オ?
摘要:在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制度中開展對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導工作,對促進涉罪未成年人或被害人身心健康發展和教育矯治有重要意義,也是檢察機關給予未成年人人文關懷和心理支持的現實要求。面對犯罪心理疏導的運用的局限性,本文結合心理咨詢的方式、方法,對心理疏導的發展進行實踐構想。
關鍵詞:未成年人刑事檢察;犯罪心理;心理疏導
心理學認為,青春發育期進入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心理發展還處于成長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具有較強的可塑性。而在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中,對涉罪未成年人或被害人引入心理疏導,將有助于未成年人理性的對待自身行為、克服心理問題、調整行為方式,有效的促進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
一、未檢工作中心理疏導運用依據及概念
2013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的《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第十二條第三款規定:“人民檢察院根據需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成年被害人進行心理疏導。必要時,經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進行心理測評。”該條規定為涉罪未成年人或被害人的心理疏導提供了法律依據。在未成年人刑事檢察階段中引入心理疏導,就是采用心理疏導、心理測評、行為矯正、心理評估等相關心理學方法,幫助查清心理癥結,把握其負面的心理狀態,了解其犯罪原因,找準教育的感化點和心理陰影的疏導點,有針對性地調整其特殊心理,扭轉其偏曲性格,增強幫扶、教育和預防的實際效果。①針對身心處于成長階段的未成年人進行有針對性心理疏導,不但有助于未成年人擺脫涉罪(傷害)帶來的負面影響,便有利于未成年人重塑健康心理。
二、犯罪心理疏導在未檢工作中的必要性
(一)從犯罪心理原因上分析
在一起糾集多人的校園故意傷害案中,多名涉罪未成年人在不知原由的情況下便參與故意傷害。在案后訊問中,問到涉罪未成年人小新(化名,以下未成年人名字均為化名)時,他說我不知道為什么打架,但是小宏是我哥們,他叫我打,我便打了,肯定那個人(被害人小申)欺負了我哥們。同案人小宇說,在宿舍時,大家都一起打小申,我如果不打,大家會覺得我不夠意氣,以后就不和我玩。同案人小鵬說,我是最后到宿舍的,看到大家在打小申,以為我們宿舍誰被欺負了,就上去也打幾拳。
從這個案件我們看到未成年人的社會經驗不足,遇事后不搞清楚原因,盲目講義氣,一味的跟風,為朋友兩肋插刀,這其實是群體性心理取暖。在實踐中,很多涉罪未成年人為所謂的朋友義氣,讓朋友“看得起”,而后參與搶劫,盜竊,甚至無事生非,尋釁滋事。在莆田市H區檢察院辦理的92件149人未成年犯罪案件中,存在這種心理的未成年人占61%。
剛年滿17周歲的小清,因犯詐騙罪,被某法院判決有期徒刑一年,小清是有很多不良習慣的未成年人,吸毒、盜竊、詐騙、打架。在小清的父母眼里,小清是他們已經無法管教的小孩,該案的發生,是小清父母主動報警。小清的父母從小對小清十分溺愛,慢慢長大后,父母發現小清有越來越多的壞習慣,在學校也成了問題學生,學校找其父母要求讓小清主動退學。退學后的小清,在社會上認識不良青年,開始學會吸毒,偷家里的錢,父母因管教不動,將其送往精神病院“管教”。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性格缺陷。父母從小過度溺愛,使小清形成自我中心,缺乏責任心。當遭遇挫折時,心理承受能力差,易受外界影響,容易誤入歧途。在未滿14周歲時,小清便成問題學生,學校的教育“失敗”的情況下,選擇對小清進行“放棄”,父母的無力管教,也選擇“放棄”。在缺少情感引導的小清,更容易受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最終走上犯罪。
行為通常是由心理支配,處于青春過渡期的未成年人在逆反、個體自我、沖動等心理支配下,易受外界不良環境的熏染,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心理疏導是通過運用心理學方法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找準支配行為的心理原因,使涉罪未成年人在認罪、悔過后,重建健康心理,回歸社會。
(二)從未檢工作性質上分析
我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經歷30年發展,2015年12月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專門成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目前全國有900多個獨立的未成年人檢察專門機構。②現行全國檢察機關都在貫徹落實“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并實行“捕、訴、監、防”一體化工作模式,通過“少捕慎訴”、“附條件不起訴”、“不起訴”、“幫教幫扶”等措施來感化未成年人,助其重返社會創造條件。莆田某H區檢察院2013年至今,對未成年人的不捕率為11%,不訴率為25% (包括附條件不起訴),同時通過各種幫教活動的開展,已幫助47名未成年人重返校園或走上工作崗位。犯罪心理疏導工作是協助未檢開展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人工作重要措施,有利于更好的疏導未成年人的情緒,使其接受自己的問題,愿意自我改變,“由內而外”幫助未成年人解決心理問題。
在整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過程中,檢察院處于重要的幾個階段,有批捕、審查起訴(起訴、不起訴、附條件不起訴)等。對取保候審、不起訴或附條件不起訴的涉罪未成年人,通過對未成年人進行社會調查,了解其生理特征、成長經歷和家庭環境,這是分析其心理狀態,為幫扶、幫教提供有力依據。同時對附條件不起訴的涉罪未成年人,需設定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考驗期,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展心理疏導的時期。
(三)從心理疏導現實意義上分析
未成年人在涉罪后的心理健康狀況復雜多樣,部分人存在焦慮、不安的心理,也有部分人產生破罐子破摔的負性情緒,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可以有效調節他們的心理壓力。③同時實踐中許多案例表明,一些犯罪嫌疑人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需要及時進行心理輔導,若忽視其心理問題,盲目進行羈押、起訴或者監禁,導致其二次犯罪的概率也較高。H區檢察院自2010年以來,二次犯罪涉罪未成年人占10%。另外,對被害人的心理疏導也是十分重要,特別在性侵害案件中,未成年人被害人在遭受侵害后,會出現恐慌、焦慮、羞恥、絕望等強烈的情緒反應,這些負面情緒的過度堆積使其心理發生變異,導致形成沖動、偏執人格,在外界不良刺激的誘發下,很容易走向暴力犯罪。如女孩李某,其從小就被母親家暴,而母親再婚后又常受繼父家暴,在她14歲時被母親賣給了某地一農民當媳婦,之后又遭受那個男人的性虐待,忍無可忍的她選擇了用農藥毒死那個男人。④
三、心理疏導在實踐中運用的局限性
(一)對心理疏導工作的認識不足
對心理疏導工作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在很多基層檢察院是存在“過程式”的聊天、“流程式”的調查、“填空式”的辦理、“灌輸式”的法制宣講,使得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辦理成效并不理想,無法真正實現恢復涉案未成年人健康心理的幫扶效果。對未成年人案件辦理欠缺審慎態度,因“案多人少”關系,很多未檢工作人員通常對“講不通”、“感不化”、“屢不改”的未成年人直接適用起訴,一方面節省工作時間,也將教育、感化的任務轉移給法院。
(二)心理疏導內容與方法的欠缺
我國的一些地方也開展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疏導與干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缺乏統一工作內容及標準,各地方“自成一體,各自為戰”,難于形成有效的心理疏導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對一涉罪未成年人,通常會經歷公安偵查、檢察院起訴、法院判決等階段(起訴案件),甚至有些案件還到監獄執行階段,但公、檢、法、監獄都有各自的幫扶措施及方法,各機關間也缺少銜接機制,導致幫扶存在斷接性。對產生心理危機的未成年人進行心理疏導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于嚴重心理問題的未成年人,更需要多樣化多次數的心理疏導,但是現行絕大多數的檢察院的工作方式仍處于簡單的心理咨詢及干預,持續幫助和關懷不足,無法達到良好的救助效果。
(三)未檢隊伍欠缺心理疏導專業性
心理疏導是一個專業性強的工作,不是簡單的心理咨詢過程,還包括心理診斷、心理測驗、心理輔導等,這就要求從事心理疏導工作人員必須具備心理咨詢師資質。但是具備心理咨詢師資格的檢察官也不一定就能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對于具備檢察官這個身份的心理咨詢師,不易于涉罪未成年人從心理上接受,通常會使其存在對立、消極的負面情緒,難于達到心理認同,從而影響心理疏導工作的開展。
四、心理疏導實踐運用的發展構想
(一)提高認識,建立專業、兼職相結合心理咨詢隊伍
首先,從根本上改變固有觀念,轉變傳統的辦案思維,切實提高對未檢工作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認識,建立“寬容疏導、感化引導”為主,懲罰為輔的觀念,是做好未檢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我國先哲提出的“慎始”思想,認為只有慎始,才能善終。中國文化傳統還提倡“恤幼”、“慈幼”,反對“不教而誅”,未檢工作強調的“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繼承。
其次,建立一支“兼職”的心理咨詢師隊伍。鼓勵與支持從事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的檢察人員參加心理咨詢師培訓,使其獲得心理咨詢師咨格,以使更好的開展未成年人心理疏導工作。現行我國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方的未檢部門檢察人員都要求通過心理咨詢師考試,例如北京市檢察機關未檢部門共有 127 人,其中 113 人已獲得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該市未檢部門助檢員以上具有心理咨詢師資格的人員,達到未檢隊伍總數的 80%。⑤莆田市H區檢察院也強化專業心理咨詢隊伍的建議,通過培訓經費報銷、時間保障等方式,鼓勵該院未檢工作人員參加心理咨詢師考試,現具備心理咨詢師資格人數占未檢隊伍的70%。由于檢察官的職業限制,對于具備心理咨詢師咨格的檢察官,通常應作為兼職心理疏導師,負責未成年人一般心理問題處理。
最后,加強與社會心理咨詢機構的合作。針對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未成年人,必然需要更有經驗,更具專業的心理學專家的參與,而社會心理咨詢機構更具備實踐經驗的心理咨詢師。心理疏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根據每個未成年人的不同心理問題,行為特點等,通過專業性調查、分析、治療,達到真正的心理恢復。同時對專業心理咨詢師應用,也有利于提高未檢心理咨詢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帶動整個檢察機關心理工作隊伍的發展。
(二)構建心理疏導具體工作方法
首先,規范心理疏導對象。在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中,不但要對存在心理問題的涉罪未成年人進行心理疏導,也需對未成年被害人進行心理疏導,同時也應針對存在問題(造成影響)的近親屬開展心理疏導。開展心理疏導,應對未成年人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應分為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可疑神經癥等,對于性質惡劣、危害嚴重的暴力型和反復涉案的未成年人進行重點疏導,可外聘專業的心理咨詢師與未檢心理咨詢師相結合,進行個別疏導。對于一般性心理問題,可以由未檢心理咨詢師直接開展心理疏導,采用團體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有效進行心理疏導。
其次,規范心理疏導程序。對涉案未成年人或被害人的心理疏導不是強制的,而是應設立一定程序,規范進行。設立心理疏導預告程序,尊重被疏導人的意志是符合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初衷。事先應告知進行心理疏導的目的、方式、方法等,讓其有接受心理疏導的心理準備。在未檢工作中,只有征得未成年人同意后才能啟動未成年人心理疏導工作。在心理疏導的過程中,也應該嚴格按心理咨詢的程序,尊重未成年人的意愿,不得強制進行心理疏導。
最后,選擇適當的心理疏導方式。針對不同的未成年人,不同涉案情況應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導方法。心理咨詢,通過運用心理學的方法,總結心理問題,讓被咨詢者發現自身的問題所在,并為咨詢者提供心理幫助的過程。通常運用到存在一般心理問題的未成年人。心理輔導,通過專業心理咨詢師幫助,讓被輔導者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并克服成長中障礙,改變自己的不良認識。心理訓練,是有意識、有目的對被訓練人的心理施加影響,從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心理測驗(評估),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運用各種心理測驗方法,對被咨詢人進行測驗,從而發現其心理問題的程度。上述幾種方式,是在心理疏導過程中常用的幾種方式,在心理疏導的過程中,要分析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綜合運用心理疏導方法。
(三)各司法機關之間有效銜接
心理疏導工作作為緩解涉罪未成年人情緒、激發其道德情感和理智感,改變認識,了解其心理的有效手段。心理疏導啟動早晚且是否連續性,直接影響心理疏導的效果。這就有必要將涉罪未成年人心理疏導工作向審前程序延伸,這樣,公、檢、法、司和監獄都應納入到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導工作當中。建立有效銜接關鍵在于程序上的流轉,目前像H檢察院這樣的基層司法機關已經逐步開展這項工作,除了制定系統內的規范性文件外,還需要會簽協作性工作制度,除了確定心理疏導對象的選取標準、疏導方法、專業人員的選配及溝通渠道等外,重點要對心理疏導方案在不同訴訟程序中如何有序銜接和實施進行具體規定,這樣,既能整合資源共同開展工作,又能在交流和補充中鞏固心理疏導效果。⑥
另外,還有一些細節問題需要注意,比如費用,對于涉罪未成年人來講,心理疏導應是免費的,在不同的訴訟階段應有相應司法機關自行承擔,納入辦案經費;心理疏導的保密性,要求司法機關要充分尊重疏導對象的意愿,不同機關之間的工作人員應在其必要的范圍內進行探討;此外,每一個辦案單位都要建立心理幫教檔案,除系統備份外,還要將有價值心理疏導工作內容隨案移送。
[注釋]
①趙卿,未成年人心理疏導和矯治制度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2015年第1期。
② 《關于加強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專業化建設的意見》,高檢發未檢字〔2016〕1號,2016年3月25日。
③荊玉梅,涉罪未成年人刑事審判中的心理疏導機制研究,法制博覽,2015、06(中)。
④崔海英,花季之殤:未成年女性犯罪之心理物征和危險因素,青年探索,2016年第2期。
⑤趙曉星、范躍紅,幫教感化失足少年更專業更用心,檢察日報,2015 年6 月4 日 第 002 版。
⑥邱小英、諸葛達,涉案未成年人心理疏導技術社會化可行性研究,法制與社會,2015、9(中)。
(作者單位:莆田市涵江區人民檢察院,福建 莆田 3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