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沛春++周煜?オ?
摘要:對于刑法的擴張適用,傳統上都持批評態度,認為其不僅破壞了刑法明確性的要求,舍棄特殊法條的作用,也可能導致一種民意左右刑法適用,造成普遍重刑的現象存在。但是,刑法的擴張適用仍有其合理之處。研究擴張適用的積極意義,有利于對刑法外延的展開。
關鍵詞:刑法;擴張;確定性
對于刑法的擴張適用,一般學界持批判的態度。一方面,刑法具有國家權威性,是一種嚴格的法律規范;另一方面,刑罰權具有嚴厲性特點,在刑法謙抑性的思想下。國家權威性意味刑法應該嚴謹科學,盡量避免一種彈性現象的存在;刑罰嚴厲性則要求慎刑主義,避免重刑思維的存在。正因如此,對于目前我國刑法的現狀,特別是口袋罪和刑法修正案九中情緒性立法的存在,學界持有的反對態度更為強烈。
這種反對的聲音有其合理之處,但是對于刑法而言如果過度強調限制刑法的擴張也不利于刑法發揮其功能。現代社會是一個風險的社會,從科學技術到社會觀念的變化尤為劇烈,這導致了社會風險呈現出一種新的趨勢:社會風險變得更為隱蔽、破壞性更大且影響范圍擴張更為明顯。刑法是法律的一部分,而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社會規范之一;法律所具有的滯后性,由于修改上得嚴格性使得刑法在滯后性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為了克服刑法滯后性的特點,對于刑法的擴張適用顯得更為必要。
一、 擴張適用使得刑法緩和了滯后性
造成刑法滯后性的因素很多,從立法技術的不足到社會條件的變化,從立法者自身的時代性到適用上的不確定性,這些都可能導致刑法滯后于社會要求而難以適應實際需要。滯后性是刑法難以克服的障礙,刑法畢竟不可能超越時代的局限性而超期地去判斷社會的變化,從而滿足未知領域的每一個需要。盡管如此,緩和滯后性對于刑法的影響仍是可行。
刑法擴張適用便是一個有效的方式。在立法時留足一定的空間,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出一種合理的預判,這本身是一種事前減少滯后性的方法。留足一定的空間,意味著刑法具有預判的可能,對于新事物的產生能夠即時調整,從而滿足社會需要。刑法的擴張適用并不是司法權的擴展,而是刑法保護的擴張。
當然,留足空間意味著刑法規范需要具備一定的彈性,使得刑法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對于這些規范進行細化,類似口袋罪等理論就產生了。實際上,口袋罪的問題不是其內容的不確定性,而是適用上的不確定性。所謂的內容的不確定性,是指在立法時沒有明確其外延,導致一種適用范圍的擴大化。這種擴大化并非是立法者無意為之,而是有意為之的行為。這種擴大化,實際上是一種外延的擴張,通過立法時對于內容的不確定來滿足社會發展中對于刑法保護擴張的需要。而適用上的不確定,則是司法者的一種模糊性。實際上,內容上的不確定性為未來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提供了可能性,但適用上的不確定性則是在一種解釋的欠缺。刑法終須卻確定,以達致一種穩定的狀態,從而滿足刑法適用的要求。適用上的不確定不能只是目前我國刑法缺陷之一,而不是刑法整體的缺陷。
理清內容上的不確定和適用上的不確定,有助于將更好的理解口袋罪。刑法不是完全的法律,既要明確刑法的態度,又要適應社會的變化,唯有通過具有彈性空間的刑法規范才能予以實現。內容上的不確定性為司法者實現刑法保護留足了空間,使得刑法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的變化;至于適用上的不確定性問題,并非立法者故意造成的結果,而是司法者所應解決的問題。
二、 能夠體現民意,更具有合理性
刑法的擴張適用,具有民意的擴張性。民意是判斷刑法判決合理性的一個關鍵,也是監督裁判者的一個標準。但凡是刑法判決,必然會有反對與不滿;但是民意不是簡單的一個人的不滿,而是社會公眾多數人的看法。如果刑法不能進行擴張適用,而是嚴格遵循法律規定,那么民意也無從談起。
以孫偉銘案為例,如果嚴格遵守法律規定,特殊法條優于一般法條,那么孫偉銘酒后駕車撞死數人的行為僅可認定為交通肇事罪,這種量刑無疑導致量刑上的不公。在民意的關注和要求下,如果尋求一個合理的結果成為了本案的關鍵。因此,法院并不以交通肇事罪予以定罪量刑,而是突出“特殊法條優于一般法條”的原則,通過對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擴張適用,從而達致量刑上的平衡。這種對于法條的擴張適應兼有違背適用特殊法條之嫌,但卻滿足了民意的需要;而實際上,這種擴張適用亦符合刑法構成要加的要求,在形式上義亦無不妥。如果法院忽視一種民意的存在,而嚴格適用刑法,實際上不利于結果的合理性。
民意是刑法合理性的關鍵,但民意的基礎則是社會。組成社會的要素很多,從科學技術到思維觀念,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的變遷都可能導致民意的變化。刑法是成文的法律規范,嚴格恪守成文法的文理顯然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適當的擴張刑法規范的適用范圍,不僅是尊重民意的關鍵,也是實現合理性的必然選擇。
因此,刑法的擴張適用并非一無是處,而是一種未來刑法發展的趨勢。滯后性的存在和民意的變動,都是社會因素產生的結果。傳統上對于刑法的擴張抱有一種敵視的態度,這可能與嚴格的罪刑法定原則思維有關;但是在刑法變動日益頻繁的今天,”刑法活性化”已然從立法走向了適用。如果仍然嚴格適用刑法,忽視合理性問題,顯然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所以,刑法的擴張適用對于未來刑法的發展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三、 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現代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社會需求總是在不斷地變化之中。在社會學中,存有風險社會的理論;該理論認為,現代社會相較之過往的社會情況,其突出現代風險的特征。這種現代風險,不僅更為隱蔽,難以預測,而且破壞力更為強勁,持續時間也更為長久。風險社會的存在,使得公眾面對傳統風險和現代風險的態度有所不一致。例如,對于交通肇事的關注力度顯然比恐怖活動犯罪的力度較為輕微,但實際上交通肇事所造成的損害則更大于恐怖活動犯罪。
風險社會的現實狀況,使得社會發展的多樣性更為復雜: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領域新事物不斷涌現,這不僅可能導致新的法益出現,也可能導致原有法益的延伸;另一方面,社會觀念的變化,使得對原有認識也不斷加深,這可能導致立法者的觀點與現在的觀點相互沖突。總而言之,刑法保護范圍相較之立法時的狀態,不斷發生著變化。但由于其對穩定性的一種追求,刑法又不能朝令夕改。頻繁變動的刑法不僅速率上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速率,這種不穩定性也使得刑法喪失應有的功能。
為此,刑法必然要重視社會變化。為了保護基本法益,維護一個統治秩序的穩定,刑法理應與社會發展相互銜接。在保障刑法穩定性的同時,只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刑法做出擴張性的保護。一方面,刑法是成文的法典,是由語言文字所構成,這就使得刑法解釋能夠做出一些適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理解;另一方面,在立法時也可以讓刑法更具有彈性,例如通過對情節的簡單描述以概括方式予以闡述,這樣也可以為未來擴張性適用提供一定的基礎。
應該之處,擴張性適用不是濫權的開始,在罪刑法定原則的制約下,刑法的擴張性適用也受到一定制約。或是通過文法上的制約,例如總不可能將“飛機”囊括“汽車”的概念范疇;或是通過程序上的制約,例如確立立法解釋的地位和方式,來使得解釋體系更為科學合理。但擴張性適用本身就是刑法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也是社會需求的一個表現。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M]法律出版社.2012,207-208.
[2]劉憲權.刑法立法應力戒情緒——以《刑法修正案(九)》為視角》[J].法學評論,2016,(1),87-88.
[3]徐光華.公眾輿論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擴張適用[J].法學家,2014,(5),111-112.
(作者單位:華東交通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