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大學體育學院在學校體育教學中通過以“生命教育和健康促進”為基點,以“體育學院公共基礎課堂質量提升專項”和“體育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示范專項”兩大課題為依托,凸顯生命教育,強調課程教學質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系列改革,形成了“全過程、立體化”的公共體育教育教學創新體系,有力地促進了學生體質水平的提高。
體育課時相對不足,體育課堂的核心目標達成不理想;學生體育學習與參與的時空延展性不強、效率不高、效果不佳,這是不少高校在體育教學中面對的難題。在教學實踐中,四川大學體育學院立足課內外一體的無縫對接,課堂上,他們以“身體素質+體育理論+運動技能技術+能力培養”為主線,強調“負荷量與快樂”并行,“知識與能力”并重,創造性地將“對學生的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將“教師的教學評價與學生的效果評價”相結合,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生理與心理相結合;課堂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創造條件,采取激勵機制,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在時間和空間上極大地拓展了學生體育學習的延展性,不僅激發了學生體育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體育鍛煉的有效性。
為了解決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學院首先利用課內課外相結合,將每周兩個學時的體育課進一步延伸到體育課外,延長了體育課的時間和強度,同時,體育考試和評價也改由過去單純的“結果評價”變為“過程+結果”評價,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體育課內外的一體化;其次,通過抓“兩頭”帶“中間”,“兩頭”用力,發揮體育特長生、體育社團成員的帶頭示范效應,采取激勵、督促和指導幫助等形式來促進學生的全面參與;第三,采取自愿與強制相結合,以激勵學生自覺自愿參與為主,同時采用手機定位打卡軟件收集、評價學生的課外鍛煉情況,設立獎懲措施,促使其認真對待,積極參與;第四,結果與過程相結合,讓學生既參與體育鍛煉,又享受到運動的過程。
在采取這“四個策略”的基礎上,學院還通過優化體育課堂的內容與形式,打造20項精品課程,通過身體素質練習+運動技術技能學習+體育知識+能力培養,增加體育課程的吸引力;改革體育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通過體育大講堂、視頻下載、課件下載、幕課等形式全方位地面向廣大學生傳授科學體育與人文體育知識;施行了全過程立體化評價模式,動態性地增加了課外運動的強度和頻次、體育理論知識、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和身體素質課堂考試等內容,注重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合一;升級和完善了學生體質測試中心的功能,為全體學生提供一個開具運動處方、指導運動訓練和科學健身的咨詢指導平臺;完善課外體育活動條件,改造現有場地,加裝夜光照明設備,全方位、全時空地滿足學生課外活動所需求;加強了課外體育競賽的開發與支持力度,拓展課外體育競賽的內容、形式,完善課外體育競賽的機制等“六大舉措”立足課內外一體的無縫對接,創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模式,在時間和空間上極大地拓展了學生體育學習的延展性,不僅激發了同學們體育參與的積極性,同時提高了他們體育鍛煉的有效性。
為了加強學生的體育知識、體育文化等方面的傳授與熏陶,學院以體育講座、體育大講堂的形式,分班分組,一年級以“運動·健康·科學”為主題,向大學新生進行了“科學體育”知識的傳授;二年級以“體育·運動·文化”為主題,向有一定運動體驗的大學生進行了“人文體育”觀念意識的培養,收效顯著。
為檢驗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成效,學院還建立起一套全過程、立體化,持續兩年時間的動態化的考核評價體系,通過時間、過程和結果的“三結合”對學生的體育進行考核,既重視課堂考核,又重視課外活動的過程評價。課堂體育成績動態性地增加了身體素質、體育理論、體質健康測試成績、課外活動情況等內容的權重比例,綜合評價學生的體育參與和體育效果,將結果與過程有機結合,極大地促進了學生體育參與的積極主動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全國第一所將體質測試與健康輔導相結合的高校,學院還自主研發學生體質測試系統軟件,面對學生開展體質測試與健康輔導“一站式”服務,實現了學生從網上預約、現場確認、連續測試、現場健身咨詢、現場健康輔導的流程,針對學生分項體測成績,結合運動、醫學、生活習慣、心理等方面現場開具運動處方,受益人數達到上萬人次。
四川大學本科公共體育課全過程、立體化的教育教學創新體系的構建,極大地促進了全校本科生公共體育課程的教育教學質量、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學生參加經常性體育鍛煉的時間和人數顯著提高。數據顯示,該體系自2014年施行以來,受益學生的總人數達到6萬人次;體育課程的教育教學時數在國家規定的基礎上提升了50%;學生體育參與的時間在原來的基礎上提升了120%;學生體育參與的頻度、體育人口也得到大幅度地提升,每周課外體育場地的參與人數密度上升36%;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滿意度達到93%;體育俱樂部數量增長到35個,會員超過8000人次、學生體質測試達標率在2012年的基礎上提升9個百分點,優秀率提升3個百分點。(文/鄧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