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潤
30多年前,本文作者作為新華社記者,有幸與胡耀邦同志有過多次直接或間接的接觸。他那激情率真、平易近人的氣質,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作風,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和難忘記憶。
我給你個講話提綱
1978年12月,胡耀邦同志在出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的同時,又兼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主管黨的思想文化領域。其間,在中國記協舉辦的一次新春茶話會上,他作了一篇熱情洋溢的講話,旨在鼓勵新聞工作者多深入群眾、深入生活、深入實際,多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地多寫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文章、好報道,并顯示出進一步放開言論的意向。講話后,我問耀邦同志:“您的講話怎樣報道?”他說:“都可以報道。”我原打算寫條簡單消息就行了,對耀邦同志的講話沒有作完全記錄。這時,我有點膽怯地說:“耀邦同志,您的講話我沒有完全地記錄下來呀!”他沒有不悅,更沒批評我,而是溫和地說:“沒關系,我給你個講話提綱,你再回憶一下。”他順手從兜里掏出32開大小的一張紙給我,上面寫有五點,我按照他的講話提綱,邊寫邊回憶,很快把消息寫完,經他審閱后播發。遺憾的是我沒有把這份提綱保存下來。
發,不發可惜
1981年,在胡耀邦同志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前夕,有關部門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一次青年大會上,胡耀邦同志作了精彩的講話。會前,他的秘書告訴各新聞單位對今天的會一律不報道。我覺得耀邦同志在講話中送給年輕人的一副對聯非常好,很有激勵作用。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胡耀邦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引用的這副對聯:“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
散會后,我追著耀邦同志說:“耀邦同志,你送給大家的那副對聯非常好。別的不說,我就圍繞這副對聯寫條消息。”“算了,不報了。”耀邦同志說。我繼續追著他說:“應該報,不報可惜了!”在我一再懇求下,他說:“那好,你寫出來送給我看看。”回到社里,我很快寫了一條近千字的消息,隨后給他的秘書打通電話。“不是說好了么,不作報道。”他的秘書不太高興地說。我說:“耀邦同志說讓我寫出來送給他看看,不信您問問耀邦同志。”在我一再強調下,他說:“那您送來吧!”之后,我便來到耀邦同志的住處。這時,耀邦同志正和家人一起看電視,見我進去便說:“到里屋我的辦公室吧。”房間很小,在一張辦公桌前,我等他看稿。審閱后,他在稿簽上批示:“發,不發可惜。”
經查閱,才得知這副對聯的來龍去脈:1958年9月,時任中央委員、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同志到河南考察工作,并到南陽武侯祠參觀。當他看到大拜殿兩側的南陽知府顧嘉蘅撰寫的楹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后,沉思片刻,遂口賦一聯:“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一天之后,胡耀邦同志在向南陽市機關干部作國內形勢報告時,又口賦了這副新聯,昭示了他心在人民、利歸天下的為民情懷。
寫新聞報道,形式也要多種多樣
1981年12月18~27日,文化部在京召開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會議規模很大,有250多名代表參加,集中討論了如何進一步繁榮電影創作、提高電影質量問題。27日下午,胡耀邦、習仲勛、胡喬木等領導在中南海接見了會議的全體代表。胡耀邦同志即興講話,沒有講稿。我吸取以往的教訓,幾乎一句不落地記錄了他的講話。當提到電影《知音》(謝鐵驪導演,王心剛飾蔡鍔,張瑜飾小鳳仙)時,他說:“蔡鍔在舊民主革命時期參加了推翻袁世凱的斗爭,確實立了大功,小鳳仙也算得上是一位有眼力有膽識的婦女。”他特別引用了小鳳仙給蔡鍔的挽聯。我怕記得不準確,在他講話后,我請他再給我說一遍,他放慢語速告訴我上聯是:“萬里南天,鵬翼直上扶搖,那堪憂患余生,萍水姻緣成一夢。”下聯是:“幾年北地,燕支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耀邦同志在講話中說,這里說到蔡鍔的抱負和斗爭,也說到小鳳仙自己以及她同蔡鍔的關系,是有一定思想深度和文采的。據說這副挽聯是別的文人假托小鳳仙之名寫的,但是不錯。不知道《知音》編劇和導演是否看過這副挽聯?如果《知音》就用這副挽聯做主題,甚至依此寫個主題歌,豈不很好?可見,還需要加強歷史和文化的修養。如果我們的作品,既有正確的主題和動人的情節,又有豐富而優美的語言,那就一定可以有力地教育和感染人民。
耀邦同志的講話比較長,我對當時主管宣傳工作的習仲勛同志說:“今天的稿子可能要長些。”他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我說:“如果社領導問我稿子為什么這么長,我可說是您說的。”他說:“是我說的。”我沒有把這次會寫成一般消息,而是整理成4000多字的耀邦同志的署名文章,題為“堅持兩分法,更上一層樓”。此文送耀邦同志審核通過后,在各大報都以一版頭條位置刊登。
事后,我聽新華社外事記者告訴我:“耀邦同志在我們面前表揚你,說你打破新聞框框,沒有寫耀邦同志說,耀邦同志指出,耀邦同志強調………而是把他的講話整理成4000多字的文章播發,效果很好。”耀邦同志說:“寫新聞報道,形式也要多種多樣,從實際出發,靈活多變。”
(摘自《博覽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