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端制造業開始崛起
中國這個過去的世界工廠,如今在世界供應鏈中占據了更大的份額,并因此引發了全球貿易模式的變化,中國在國外的采購變少了。中國越來越多地在國內解決制造業需求,努力用國內原材料取代進口材料,特別是在半導體和機械等利潤豐厚的領域。為了打造國內的高端制造能力,中國計劃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到2025年,還要將這一比例提高到70%。中國每年為此投入大量研發資金,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
中國仍是帶動全球增長的最大動力
對不可能承受新一輪衰退的全球經濟來說,中國經濟的貢獻顯得更為重要。如果2016年中國GDP增長6.7%,那么中國對全球GDP增長的貢獻就可達到1.2個百分點。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可以趕上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雖然印度去年GDP增長預計可達7.4%,但中國經濟為世界出口總額貢獻18%,這是印度的兩倍還多。由此可見,無論如何中國都仍是帶動全球增長的最大動力。中國的未來如何完全有可能成為影響世界未來的決定性因素。世界從未像現在這樣需要一個成功的中國。(俄羅斯衛星網)
中國制造告別廉價仿冒 創新機制值得外企學習
中國力圖在本世紀中期成為一個發達國家,而實現這一雄心所必不可少的就是注重創新。中國企業已經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從模仿者變成有想象力和效率的創新者。研究發現其中經歷了三個關鍵階段:從“復制”到“適用”,從“追隨者”到“世界標準”,從“尋找新資源”到“尋找新知識”。隨著中國成為全球重要市場,外國企業有很多東西要向中國學習。外國企業可以在中國發展那些曾被它們忽視的能力,包括大膽嘗試、快速實施等。(美國石英財經網)
中國成全球第二大創業國
中國的創業熱潮正在持續——創業主體從國有企業轉向民營企業和個人,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創業國。2015年中國新注冊企業達443萬家,同比增加了20%。同時,來自國內外的投資也在增加,2016年前9個月達到1939億元,僅次于美國位居全球第二。在京滬等大城市,IT技術的創新猶如燎原之火迅速擴散。未上市的企業價值就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在中國也不斷涌現。CB風險投資公司的資料顯示,在全球企業估值排名前10的公司中,有4家是中國企業。(日本經濟新聞網)
中共執政回歸“民族文化之根”
中共最近回歸中國之根的舉動帶來政治民族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的新融合。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力圖通過捍衛一種獨特且源于歷史的生活方式,來保持文化的獨立、統一和個性。另一方面,中國的政治民族主義則尋求重建政府的政治權威,用一種適合政府的新文化取代中國的文化傳統。它也服務于國家建設、政府建設或現代化建設等目的。中國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綱要。中共干部也被要求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還給中共希望宣傳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加上了“文化自信”。對中國來說,這種轉變在國內和國外都有顯著影響。(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
中國改革監察體制強化反腐敗
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辦公廳日前公布的一份方案稱,將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在這三地設立各級監察委員會。未來將在全國范圍內設立這種監察委員會。報道稱,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黨統一領導下的國家反腐敗工作機構。整合反腐敗資源力量,實現對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面覆蓋。專家表示,由人大產生監察委員會,有利于強化監察職能的獨立性,破解“一把手監督”以及“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軟、下級監督太難”等難題。(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
中國推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
中國政府出臺了完善農村土地各種權利分置辦法的意見,表示此舉將促進土地流轉、增加農民收入并有助于發展現代農業。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介紹說,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是農村改革的重大制度創新。該指導意見將更好地保護土地經營者,鼓勵更多人投資效率和產出更高的適度規模農業。土地改革和戶籍制度是決定中國能否成功實現到2020年讓1億農民進城計劃的兩個關鍵因素。中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數量龐大的農村人口轉身變為消費者后,可能成為推動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的動力之一。(英國路透社)
西方古典樂的“紅色黎明”
以前,古典音樂通常是從西方前往世界各地。如今,中國正在逆轉這種交流方向,不僅在國內演繹西方古典音樂,還向國外出口。中國正在發生一場真正的文化革命,政府飛速打造歌劇院、音樂廳和交響樂團。如今約4000萬中國兒童學彈鋼琴,還有其他數百萬兒童會拉小提琴。“郎朗效應”也在激勵眾多渴望成功的年輕音樂家。但中國顯示真正影響力還是通過將交響樂團、戲劇演出和個人表演者帶到西方的方式。斯坦福大學指揮家蔡金東將此類努力描述為軟實力攻勢:“對中國的國際形象來說,制造一件產品并不那么重要。文化實力則重要得多。”(英國《經濟學人》)
中國軍隊改革構建“強軍夢”
在中國軍隊的宣傳片中,你不僅可以看到軍事訓練的威武場景,還能看到中國的軍艦、戰機、導彈和其他武器。眼下,它們中有很多都是“中國制造”。中國領導層的主題十分明確:一個正在崛起的超級大國需要現代化和強有力的武裝。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此前下令讓人民解放軍進行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結構改革。并宣布裁軍30萬,使人民解放軍的規模降至200萬人。這一切都是為了實現建設一支現代化和強有力軍隊的夢想。中國人民大學的專家表示,今天的中國軍隊可以與世界上的任何軍隊匹敵。(德國新聞電臺網站)
中國人才引進戰略遭遇文化障礙
中國急切希望將世界工廠轉型為高科技經濟體。為提高科研能力,它當前不僅將目標對準了海歸人士,還有外國人才。但文化障礙和對中國學術體系缺乏信心正令多數年輕學者不愿前來。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中國只引進了大約300名高層次外國專家。在青年人才計劃中,大多數名額仍被內地海歸人士獲得。中國政府現在意識到吸引海外人才不能只靠資金,它正在探索解決這些更為細微的擔憂的辦法。西方學者說,與他們自己的國家相比,中國有著復雜的官僚體制,規則變化快,人際關系分層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
中國消費者正在飛快地變得成熟和現代
麥肯錫公司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盡管經濟增長放緩,中國消費者仍然滿懷信心。他們在飛快地變得成熟和現代,身上涌現三大特點:一是健康意識。今天的中國人吃得更健康,73%的中國人會進行體育活動。二是家庭觀念。更多中國人認同成功意味著家庭幸福。三是旅游風靡。2015年超過7000萬中國消費者在海外旅游過,而購物是他們出境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過去幾十年,中國消費者每過幾年就向世界展現新面孔。他們有令人驚訝的適應能力,對生活有著更高的追求。今后幾年的時間,他們很可能還會給世界帶來更多驚訝。(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
鐘擺回擺,自行車在中國“復興”
幾十年來,自行車曾是中國大多數學生、上班族和其他人出行的工具。但中國經濟起飛后,人們開始為汽車而放棄“戰馬”,一度成為大眾必備工具的自行車,開始被視為窮人的“坐騎”。但時代的鐘擺在回擺。在與日俱增的健康和環保意識作用下,作為一種清潔和充滿樂趣的出行方式,自行車正在中國贏得越來越多的新擁躉。如今,中國有2000多萬人享受騎行樂趣,該數據仍將以每年50%的速度遞增。中國政府樂見自行車復興,主要是這有助于減輕空氣污染。為保持該勢頭,政府已制定設立自行車專用道的計劃。(日本《日經亞洲評論》網站)
中國的航天計劃
隨著此次航天任務圓滿成功,中國航天計劃在2016年又收獲了新的勝利。在這一年,中國多項航天項目取得進展,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落成啟用,此外還有大約20次航天發射任務,包括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和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的發射,以及將一顆新的軍用衛星送上軌道。多年來中國一直著力于躋身世界太空超級強國之列的競賽,為此中國政府果斷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以便在太空展現其日益增強的經濟和政治實力。其中不乏一些頗具雄心的計劃,如發射火星探測器和進行載人登月任務,后者將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登陸月球的國家。(西班牙《世界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