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詩讀給總統聽
哲理的故事:
1930年,他出生在敘利亞海邊一個叫卡薩賓的小村莊。祖上世代都是農民,非常貧困,一直到12歲,他都沒有機會上學。但他依然堅持自學,他一直盼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朗讀他最愛的詩歌。
有一天,他在地里干活的時候,因為困倦在樹下睡著了。他在夢中寫了一首詩,然后讀給總統聽,總統很欣賞,問他:“孩子,我能為你做點什么?”他回答說:“總統先生,我想上學讀書。”可醒來之后,他發現自己只是做了一個夢。
不過就在那一年,他聽到消息,敘利亞的首任總統會經過自己的家鄉。想到那天夢中的場景,他很興奮立刻寫了一首詩,一首贊美總統的詩。他把詩拿給父親,希望父親能讓族長引薦他,把詩讀給總統聽,父親根本不同意。他去找族長,沒進門就被轟出來。后來,他終于打聽到總統要拜訪附近的城市,他趕緊步行到那里。看到市政廳有橫幅寫著“歡迎總統”,他心想總統應該在這里,就徑直走了進去。誰知一個官員馬上把他攔了下來,他大聲說:“我要見總統。”問清來由后,官員笑了,說:“那你先讀給我聽聽。”他站在大廳的臺階上,開始大聲朗讀,讀著讀著,官員不笑了。隨后,他真的被引薦給正在發表演講的總統。他站在臺上,鼓起勇氣用少年稚氣而充滿激情的聲音朗讀了自己的處女作。誰知道,在場的人們都很受感動,總統聽得熱淚盈眶,之后的講話還以他的詩歌為開頭。
集會結束后,真的與他的夢境一樣,他被送到了敘利亞最好的學校讀書。他就是當今享譽全球的敘利亞最知名的詩人阿尼多斯。回憶起以往的經歷,這位八十多歲的老詩人動情地說:“為了現實的生活,去做夢吧!”(清風慕竹)
故事的哲理:
從異想天開到達成飛躍性突破,需要的不僅僅是當事人的勇氣和執著,還需要關鍵時刻組織制度和文化的雙重保證——“相信員工,包容失敗,不惟上級”,從而給創新和激情徹底解縛。
給心加根懸空寺下的柱子
哲理的故事:
深山有古寺,懸掛在半崖峭壁間,上載危崖,下臨深谷,巧借巖石暗托,遠遠望去,大有凌空欲飛之勢。再加上歷史上多有大德高僧于此修行弘法,佛法氛圍深厚,一度曾是皇家貢奉,因而馳名天下。
但是最近幾年參拜的信眾卻似乎寥寥無幾,僧人費解。經過了解之后方知,由于寺廟立于懸崖之上,歷經風雨,由于近年來各地多發山崩地震,游人聽得腳下呼呼生風,木板顫動作響,擔心受其影響,這些500年前的建筑,無法承受今日的重量。
師傅聽聞情況,苦于無錢翻修,幾經思索,在寺門邊刻上通告,介紹寺廟獨特的建筑結構以及如何具有抗震功能等。可是效果不佳,香火依然不旺。直到一年后,情況大為不同,寺廟游人如織,鑒于前來參觀者眾多,寺廟不得不做出限制人數的規定。
原來是,師傅讓弟子在支撐木板的橫梁下,安上一根巨大的粗木立柱。外人,遠遠看去,寺廟雖然在懸崖之上,但下方有立柱支撐,看上去似乎穩固和安全多了。不過游人并不知道,當初修建立柱之時,由于木料不夠長,以至于立柱與橫梁之間,還有兩厘米的空隙。但經過這樣的整修,游人卻相信寺廟的安全,觀者如云。(羅強)
故事的哲理:
信任從來不是單向的,即使擁有真理,也不能強迫他人認同。信任更應該是一種溝通,了解他人的不安全感來自何處,才能有的放矢地達成合作共贏的基礎贏得信任。
給坦克穿毛衣
哲理的故事:
諾維斯基居住在德國的慕尼黑,以經營毛線生意為主。由于經濟不景氣,加上競爭激烈,他的生意舉步維艱,最慘淡的時候,甚至連房租都交不起。為了推廣自己的毛線產品,他想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
就在他一籌莫展之際,他突然看到一則介紹兵工廠各式兵器的消息,有大炮、導彈和坦克等。這時他的寵物狗正穿著馬甲在屋里跑來跑去,諾維斯基突發奇想:人可以穿衣服,寵物狗也能穿衣服,那坦克為什么不可以呢?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妻子,妻子聽后嘲笑道:“你真是個想象力豐富的傻瓜,坦克怎么會穿衣服?穿上衣服還能開火嗎?”
諾維斯基反駁道,現在是和平年代,大家都不想兵戎相見,坦克之類的武器很少使用,既然坦克如今已經變成了“脾氣溫順”的家伙,為什么不能穿上毛衣呢?穿上毛衣的坦克不是更顯得可愛,讓人覺得和平更加珍貴嗎?
于是他來到德雷斯頓,找到一家軍事博物館的負責人,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負責人一開始很驚訝,但仔細思索后,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反戰宣傳的策劃,就與相關的政府部門取得聯系。很快,政府那邊的回音來了,表示這個主意很不錯。于是負責人就開始著手準備這個獨特的展示活動。諾維斯基非常興奮,他趕快組織工人緊急開工,給坦克織出了一件十分漂亮的大毛衣。展覽開始后,吸引了當地的大批參觀者,媒體也紛紛報道,諾維斯基的毛線產品也因此一炮而紅。(李金鵬)
故事的哲理:
不被既有現實綁架,心懷廣博的世界,用創造性的思維看待平凡的事物,也許才能發現不一樣的風景,獲得真正顛覆性的成就。
牧羊人的橡樹林
哲理的故事:
《天空》是英國發行量最大的雜志,能夠登上《天空》雜志封面的,不是社會名流,就是風云人物。然而,登上2010年第7期封面的卻是一位滿臉皺紋、皮膚黝黑的鄉下老人——“賈斯汀”。
賈斯汀是倫敦西南部德文郡巴德里小鎮的農民。18歲那年,從父親手中接過牧羊鞭的賈斯汀成為一名職業牧羊人。巴德里小鎮的南面,是一片光禿禿的荒山。每當賈斯汀趕著羊群路過這里時就想,如果能在這片荒山全部種上橡樹該有多好啊!
他的想法很快遭到家人的反對,畢竟那片荒山有6000多畝,這可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小事。很多同鄉也非常不解,覺得賈斯汀的想法太荒謬了,可賈斯汀還是覺得要實踐這個夢想。26歲開始,賈斯汀一邊牧羊,一邊實施自己的偉大構想。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每天出門前,數好100粒橡樹種子放在隨身的袋子里,到了山上,他先把羊群安頓好,然后把這些橡樹種子一粒一粒地種下去,澆水、用羊糞施肥……
他一干就是30年,每天他都堅持種下100粒橡樹籽。2010年,英國國家森林學會的科學家來到巴德里小鎮,當他們看到這片6000多畝的橡樹林時,無不為之感嘆。科學家們決定采訪這位老人,但是他已經去世。感動不已的科學家們拿到他的一張相片,連同他的事跡一同送到了《天空》雜志社。(郝金紅)
故事的哲理:
遠景可以宏大,但目標必須細分。在每一天的過程中,完成好自己眼前的事,單純而堅韌同時不斷深入下去,奇跡就會出現,夢想就會變成現實。(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