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杰鋒 吳遠
應用于分布式信息系統的可持續產品服務系統理論初探
呂杰鋒 吳遠
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將當前可持續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的基本理念和框架應用于新興的分布式信息系統,可以實現多層面的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假設。首先對分布式信息系統的涵義、特征和價值做出歸納,繼而從特征分析、價值和驅動因素三個方面歸納總結了該假設的相關理論,旨在為后期的設計策略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產品服務系統設計;分布式信息系統;可持續發展;假設研究
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的“可持續產品服務系統”(Sustainable Product-Service System)作為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對于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05年,隨著“分布式經濟”(Distributed Economy)概念的提出,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一種本地化可持續發展模型,它具有小規模、去中心化、單元靈活的特點,網絡化的結構使得每一個部分都緊密聯系。在最近米蘭理工大學發起、歐盟資助的“WP1 PROJECT”項目研究框架之下,“分布式信息”(Distributed Information)的研究被作為分布式經濟的一個分支,為信息的生成、傳播、獲取、價值形成以及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模型。
本文擬通過對上述三個方向的知識進行梳理及整合,提出一個新的假設:“應用于分布式信息系統的可持續產品服務系統”(Sustainable Product-Service System applied to Distributed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簡稱為DIS.PSS),可以實現多層面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社會公平與凝聚力。繼而對已有知識進行系統性研究,探討DIS.PSS設計的理論基礎,旨在為本領域提供相應的基礎理論支撐。
2015年 LeNSin(The Learning Network on Sustainability,國際可持續設計學習網絡項目)將分布式經濟看成是“一種理想的本地化可持續模型”,其可以定義為:作為小規模生產單位,用戶即是生產者(可以是個人,小企業、當地社區或者幾者的組合)。如果這些小規模生產單元彼此連接,以共享各種形式的資源(基于物理或基于知識的資源,例如剩余能量的共享),即形成了本地化的分布式經濟網絡,該網絡可以與附近的類似網絡相互聯結。如果設計得當,此種經濟模式有利于提高基于本地的社會公平和凝聚力。[1]
在此基礎上,本文認為分布式經濟的概念同樣適用于分布式信息系統,即:分布式信息來自小規模的信息生產單元(這里的單元可以是個人、機構、企業或者政府),其中信息的生產者即是信息的接受者。這些生產單元可以是獨立的,也可以彼此聯結形成區域性的信息生產系統,以共享各種形式的信息資源。同時借助互聯網,這些區域性的信息生產系統可以與整個互聯網范圍內的信息生產系統相聯結,形成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分布式信息系統。分布式信息系統不同于傳統的分布式經濟系統,它突破了地域性的限制,從而使本地化延伸到了整個互聯網絡。同時分布式信息系統還可與其他類型的分布式經濟系統相聯結(例如分布式設計網站),從而使得整個分布式經濟系統朝著更加可持續性方向發展。
基于信息自身的特點以及與分布式經濟的對比分析,可將分布式信息系統的主要特征概括為以下幾點:靈活性、小規模的信息生產單元,信息價值不一;信息接受者即生產者,使用成本低;開放性、豐富性、覆蓋面廣;生產效率高;信息獲取便利、民主;整合資源,服務其他類型的分布式經濟。
分布式信息系統作為分布式經濟的一種類型,其具備了分布式經濟的基本價值,同時又屬于信息的范疇。因此在分析其價值時,應該從信息的價值著手,基于其特點進行總結。以可持續發展的三個維度[2]為基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分布式信息的價值:
(1)社會可持續性價值:獲取信息的主體——人、群體或社會具有平等獲取和共享信息的權利,在分布式信息系統中,各個生產單元之間的信息共享在實現平等獲取信息資源的同時,也帶來整個信息系統的增值;
(2)經濟可持續性價值:分布式信息可以滿足信息主體特定需求(例如使用學習網站平臺獲取某項技能知識等),同時也能為信息生產者帶來收益(例如“知乎”平臺的專業評論人士可以開通專欄等)。分布式信息系統的經濟價值主要表現出便捷性、盈利性和周期性等特點。
(3)歷史、文化可持續性價值:有價值的值得長期或永久保存的分布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相當長時間內的需求者起到借鑒、指導作用,可以作為一種資源長久存儲起來并隨時使用。同時分布式信息系統具有以大眾性、融合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價值,廣大的受眾、多文化融合、具有區域特色都表現出了分布式信息系統的文化價值。
(4)環境可持續性價值:信息本身的屬性決定了其具有低環境影響的特點;其次,借助互聯網技術,提高了分布式信息系統的利用率;最后,數字信息的儲存形式,降低了存儲成本,消除了交通成本和廢棄物排放。
當前,可持續產品服務系統和分布式經濟模型,特別是兩者的結合,被認為是同時處理經濟、環境和社會倫理問題的有前景的方法[3]。LeNSin項目提出了一個研究假設:“適用于分布式經濟的可持續產品服務系統是一種在中低收入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前景的方法,從而在以平等獲得資源、商品和服務為特征的可持續發展進程中起到關鍵作用”。[1]
在進一步研究具體設計策略之前,需要在現有的可持續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的理論基礎上,結合前文對于分布式信息系統的分析,從特征、價值以及驅動因素三個方面做出理論總結,目的在于對設計策略提供理論支撐。
基于LeNSin的通用解釋,本文認為可持續產品服務系統可以作為一種商業機會,促進基于分布式信息系統的滿意度系統(滿足用戶特定需求的產品與服務的集合)在中低收入地區的普及和發展,同時基于信息共通互聯的特點,也可擴散至全球范圍內,因為該系統削減了硬件采購成本和維護、修理、升級等支出,從而在以平等獲得資源、商品和服務為特征的可持續發展進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基于分布式信息系統,結合產品服務系統的特點,本文認為DIS.PSS具備以下五點特征:
(1)由于信息(數字資源)具有“無形”的特點,因此分布式信息系統與傳統的分布式經濟系統,在產品服務系統產出產品與服務的表現形式上存在差異。主要表現為分布式信息系統中信息的生產可以借助網絡快速生成、共享、傳播,效率比傳統信息生產更高,同時大部分信息可以免費獲取,因而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提高了信息資源獲取的平等性。
(2)出售的是滿足用戶需求的“滿意度單元”(例如“滴滴打車”服務中的“滿意度單元”是便捷出行服務,需要平臺、司機、交通工具、運營商等多方共同協作實現),而不是硬件設備,減少或避免了可能導致產品使用中斷的意外維修或維護成本。
(3)借助互聯網,DIS.PSS突破了“本地”的界限,將系統擴展到了整個互聯網絡中,信息接受者及生產者擺脫了地域限制。在整個系統中,專注于具體使用背景,促使一定的“本地”范圍(一定區域、知識領域、平臺等)內的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強化了“本地”用戶的相關知識儲備或技能,提升了其社會競爭力(例如P2P在線教育網站上的用戶通過學習在線課程,強化了相關技能,獲得更多就業機會)。
(4)由于分布式信息系統開放、豐富、覆蓋面廣,基于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創新互動,推動了整個系統的不斷升級,使得整個產品服務系統中建立起了新型合作伙伴關系。
(5)DIS.PSS是以信息為主體的系統,信息不一定直接帶來經濟價值,也可能帶來精神層面的價值(如社會影響力),借助生產或獲取信息。不同的利益相關方會在互動的過程中建立起一種社交關系,從而帶來新的產業價值。
除了從可持續的三個維度去分析DIS.PSS的價值,由于信息本身可以在此系統中充當“產品”的角色,因此還應該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去分析系統的價值。
DIS.PSS的社會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有助于改善社會公平,提高社會凝聚力:分布式信息系統可以使價值主體平等地獲取和共享信息,因此在系統中用戶也可以平等地獲取信息或者借助信息獲取相應的產品和服務,這種產品和服務的獲取成本比傳統的商業模式相對較低,可以滿足廣大弱勢或者中低收入地區居民的需求,實現資源獲取的民主化,提高這類用戶的生活質量,促進了社會公平和可持續發展;其次,能夠提高或改善就業、工作條件:資源獲取的民主化可以促使更多的用戶從中獲取、增強相應的技能,從而提高用戶的職業素養;最后,物權的轉變能夠減輕用戶獲取滿意度的壓力,從而優化消費模式,提升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和諧度。
DIS.PSS的經濟價值也可以從企業、用戶和行業三個方面來說明。對企業而言,DIS.PSS為企業帶來了戰略發展方向,主要包括:新的市場定位、提升企業靈活性和活力、建立長期的客戶關系、提升企業形象等,使其能夠與用戶所認知的潛在附加價值緊密聯系。對用戶而言,DIS.PSS擴大了其所得價值,從單一的產品到產品服務“滿意單元”,用戶所得到的的價值更加多元化且更貼合其滿意度。同時,該系統中的用戶既可以是享受“滿意單元”的人,也可以是借助系統獲取經濟收益的人,這就為個人帶來了新的市場機遇,普通群眾也可以從系統中獲取經濟價值(這里的經濟價值可以是可量化的經濟收益,也可以是能帶來經濟收益的其他附屬價值)。對整個行業而言,DIS.PSS具有更加彈性的機制,可以及時響應市場變化,同時不斷升級發展模式和創新方式,帶來比以往技術變革更多的顛覆式創新,保持市場活力。在此基礎上可以促進市場、行業和地區的繁榮。
DIS.PSS的環境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減輕對環境的危害,數字化信息可以減少交通運輸成本和傳播成本,具有低環境影響的特點;二是促進有益于環境保護的行為的建立,DIS.PSS可以憑借分布式信息的傳播、生產優勢,可以促使企業和用戶參與到低能源消耗和排放的行動中來,為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正面的宣傳作用,激發多方參與環境保護的熱情。
DIS.PSS特有的價值是基于分布式信息系統產生的歷史、文化價值。其歷史價值表現在:分布式信息系統可以在DIS.PSS中充當產品或者是服務,因此當有價值、值得長期或永久保存的分布式信息系統被保存起來時,可以作為一種資源長久存儲起來并隨時使用。其文化價值表現在:由于分布式信息系統具有以大眾性、融合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價值,當信息作為系統中的產品或服務時,廣大的受眾、多文化融合、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都通過信息反映到系統之中。用戶在獲取滿意度的過程中會獲取相應的信息,因而會使得整個系統表現出文化的價值。
驅動DIS.PSS的因素,可以從系統主要參與者的角度來分析,即:政府、企業、用戶。本文將從這三個方面具體分析其驅動因素。
DIS.PSS的驅動力可以來自于政府為實現宏觀上的環境、經濟或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所發布的政策、法規,其在企業在選擇或設計可持續產品服務系統時,可以產生明確的導向性或強制性作用,DIS.PSS可能正是其中的解決方案之一。
獲取更大的商業利益是所有企業行為的出發點。DIS.PSS作為一種新的嘗試,基于分布式信息系統本身靈活、低成本、高效、豐富等特性,不僅可以使企業在已經成熟的商業環境中找到新的細分市場,也可以使企業在已有的市場環境中挖掘出新的機會,搶占先機。企業對利益的追求會驅使其在原有的產品服務系統的基礎上尋求更加差異化的、定制化的服務以滿足更廣大范圍內的客戶需求,因而通過其他類型的經濟形式與產品服務系統的結合將是未來企業發展的一個可能的方向,DIS.PSS為其提供了一個可行的途徑。
用戶對于產品服務系統的核心需求不是產品或服務,是以價值實現為主的“滿意度單元”。驅使用戶選擇產品服務系統的首要原因來自于經濟因素:減少支出,獲取滿意度。分布式信息系統的低成本性、共享性和覆蓋廣的特點,會驅使用戶在新經濟形勢下實現自我服務,大大降低其實現價值的成本。同時分布式信息系統開放性的特點,也可以使用戶參與到產品服務系統的建設中來,企業可以借助用戶的自生產信息,滿足其它用戶需求,從而形成了一個“用戶-企業-用戶”的價值生成循環系統,因此會驅動企業考慮實現DIS.PSS的可能性。
DIS.PSS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社會公平及凝聚力的研究假設,雖然尚未有具體案例和設計實踐驗證其合理性,但是本文從DIS.PSS的特征及價值兩個方面說明了其在社會、經濟、環境和歷史文化方面對于可持續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同時亦能提高社會公平及凝聚力。因此本研究的理論探索初步證明了假設合理性,后續研究需要從設計策略上繼續完善該理論用以指導設計應用,最后通過相應的設計成果驗證進一步完善該理論。
[1] Polimi team, Politecnico di Milano-Design dept. The LeNSin Research Hypothesis: The Design of S.PSS Applied to DE:Win-Win Offer Model for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All[EB].(2016-05-27).
[2] Munasinghe,M.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2007
[3] Vezzoli C.,Kohtala C.,Srinivasan A.,with Xin L.,Fusakul M.,Sateesh D.,Diehl J.C..Product-Service System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M].London:Greenleaf Publishing Inc,2014
呂杰鋒 博士,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
吳 遠 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