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 李輝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民族寶貴的文化財產和精神寶藏,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在世界文化一體化的今天,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鮮活性、差異性,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顯著特征,代表了我們國家民族文化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的魅力,并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所指出的:“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集中凝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展現出民族文化的精神與魅力,因此,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如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及創新顯得尤其重要。探索在其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的實踐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及現實意義。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過程中遇到瓶頸,不及時解決將影響到其下一步的持續發展。以傳統藍印花布技藝為例:傳統藍印花布技藝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之一,作為一門古老的傳統手工印染技藝,藍印花布通過這種技藝最后形成了自身與眾不同的物質載體形態。它起源于宋朝的嘉定年間,因其獲取材料的便利及工藝的簡單、易操作性而成為普通百姓極為喜愛的印染制品,使用地域也從江南傳至全國,主要影響至浙江、山東、安徽、湖南、湖北等地,并又逐漸在各地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地域特色與風格。
近幾年來由于國家對非遺保護與發展的重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當中,有不少非遺項目得到了各方面的保護與支持。如政府對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的資助與宣傳,學者及各級研究人員對非遺的記錄、整理、研究與挖掘,提出了一些相應的發展思路與策略等,尤其對于手工技藝提出了生產性保護的策略。例如藍印花布非遺技藝,可以通過對其進行相關產品的研發與生產,以使其實現產業化與品牌化經營,從而提升其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并對其加以廣泛的傳播與推廣,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有“藍印花布之鄉”美稱的南通就在藍印花布的保護與傳承方面在全國起到了典范作用。其中有國家藍印花布非遺傳承人吳元新老師創辦的南通藍印花布藝術博物館,不僅對藍印花布紋樣及產品進行了創新與生產性保護,而且還對民間的藍印花布進行了收藏、整理與研究,出版大量學術著作,為藍印花布的保護與傳承做出了貢獻。除了南通地區,國內的其他地區比較分散,如山東的藍印花布主要集中在魯西南、魯中等地區,如臨沂、東明、淄博、濱州等地,幾位代表性傳承人如周延亮、劉玉國、孫朝斌等。
對比南通與山東地區的藍印花布的發展情況,總體來說南通發展更好,而山東地區的形勢比較分散,且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和文化氛圍。能有自己獨立的染坊同時能有面向大眾的店鋪算是很好的發展狀況,其他仍然多保持著較落后的手工技藝發展狀態,而且這部分傳承人的處境并不樂觀。主要問題包括:
(1)對傳承人的扶持力度不夠;
(2)缺乏傳承與創新的高級人才參與;
(3)產業化品牌化發展不明確;
(4)文化宣傳與推廣不夠廣泛。
針對藍印花布當前面臨的傳承與發展問題,應該及時調整與探索適合其發展的策略,尤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傳承與創新模式的探索更是當前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的。
目前,大多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受到外來流行文化的沖擊,失去了年輕觀眾,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嚴重危機。這種危機就像是釜底抽薪,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當前的狀況是老一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年歲已高,新一代的傳承人又嚴重缺乏。這是因為首先成為傳承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具有專業性、代表性,需要長期的習得、接受、掌握某項非遺的技藝、技術、技能,相當的艱難;其次需要相關部門的認定,還有就是成為傳承人,需熟練地掌握某項技藝、技術、技能,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寧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去學習掌握一門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區的許多年輕人不愿意成為新一代的傳承人,現在嚴重的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尤其是年輕的傳承人。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參與。傳統藍印花布手工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其物化的形式展現出其獨特的民族技藝的魅力,作為優秀文化的代表之一,應該更好地進行文化的傳播,傳播的形式要靈活多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薄熬C合運用大眾傳播、群眾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睂τ陬愃扑{印花布這樣的一些群眾基礎較強的非遺項目,應該針對當前傳承與發展中所面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手藝傳承人年齡老化,極度缺乏年輕的傳承人,缺乏創新的設計人才等對癥下藥,政府可以給予其一定資金支持,其原本較為封閉的傳統家族、師承方式可以改變為公眾化傳承,面向群眾招募傳承人。由相關部門統籌規劃,公開招收學徒,達到技藝傳承與創新的目的。而作為年輕學子云集的高校,必將是傳播與傳承的最佳選擇場所,尤其是那些熱愛傳統文化及有創新意識的設計人才,他們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與傳播的有力人群。所以,越來越多的非遺已經瞄準高校并進入高校,通過講座、展覽、合作等多種形式來融入高校的文化氛圍。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傳播非遺文化,發現與培養非遺傳承創新人群,尋找和實現對非遺的文化傳播和傳承創新的各種機會。文化部對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鼓勵非遺走進校園,走近大學生,鼓勵高校加入非遺傳承的隊伍,成為非遺傳承院校。有不少代表性傳承人和學有專長的學徒,經常到高校中授課或培訓,這樣既可以提升傳承人的文化素養,又可以解決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師資嚴重缺乏的難題。二者結合可以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優秀人才,并通過院校的年輕設計人才進行設計創新,結合非遺文化與技藝創作出適合當代的優秀作品。這樣的做法與形式已經初見成效,如第四屆中國非遺展上我們看到了更多的高校已經加入到傳承院校中,并展示出了新的優秀成果。非遺傳承展現出新的時代魅力。
傳統手工技藝作為非遺的一部分,面對當前傳承與發展現狀應該不斷進行探索與嘗試,挖掘其內在的民族文化內涵的表達形式,培養與其相聯系的優秀設計人才投入其中。作為傳統的手工技藝多產生在民間,傳承人所處的環境以及自身的經濟情況都不可能使傳統技藝融入現代審美與文化,這必然造成了其生產的產品多是停留在民間的傳統、樸素、鄉土等特色,而無法更廣泛地拓展到城市大眾人群,不完全符合現代大多數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從而限制了其產業化,甚至是品牌化發展,也同時限制了這項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當前非遺傳承方式在我國大體有四種:師徒傳承、家族傳承、社會傳承及院校傳承。其中家族占了21.5%,后來又提升到51.3%,比例增加,傳承人既是保護者又是研究者。然而這樣的傳承方式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那么從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角度來看,高校傳承方式應該是當前最理想、最具有可行性的一種傳承方式。探索與研究這種方式對未來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于高校的傳承方式首先便是能夠與現在的一些相關的大學課程相聯系。以傳統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為例,它的傳統技藝是手工形式的,但其最終呈現出的外在物質形態——藍印花布,卻彰顯了文化、藝術、審美、功能、民俗等眾多特點。因此,完全可以與當前高等學校中的美術、藝術設計、產品設計、文化傳播等專業相融合。正如藍印花布傳承人吳元新老師所言:“只要保留核心技藝,如手工刻版、手工刮漿、手工印染、手工刮白、手工晾曬這些程序不變,其他都可以順應時代、順應主流文化做出改變。適應這個時代,既有民族性又有現代性的作品才能被現代人認可,才能歷久彌新,不斷傳承下去。”正因為吳元新老師認識到高校教育傳承的重要性,他才身體力行的實踐著,并將藍印花布帶入高校校園。通過講座、展覽、授課,建立院校合作關系,成立實驗室等多種形式將藍印花布非遺技藝引入校園。所以,針對一些高等院校的設計專業,結合相關設計課程適當地將非遺項目融入高校教育,讓學生在課程實踐過程中親自參與并體會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激發年輕設計者的創意思維,帶動大學生這一傳承人群,創作出適應當代社會生活的新的作品,也同時實現對非遺更好的傳承與創新。具體的實施過程中 ,可以開設專門的藍印花布非遺技藝與設計課程,在強調傳統的“工匠精神”的同時,打破傳統的“師徒制”傳授模式,采用專業必修、選修方式,通過正式的課堂教學,應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普及傳統的藍印花布手工技藝文化。
非遺進入課堂教學后,建議在有研究基礎的骨干教師帶領下,根據學生的興趣與專業水平進行考核選擇。在前期成立非遺研究與設計工作室的前提下,創建一支穩固持久的設計團隊,既要激發與保持設計團隊的創意氛圍與活力,又要實行嚴格的團隊制度。教師可帶領學生設計團隊圍繞非遺相關的項目展開研究與設計實踐,研發新的創意產品。在學習與實踐中打開思路,掌握傳統技藝并結合現代設計方法進行研發,最終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在高校中努力創建穩固、持久的設計團隊是非常必要的,這不僅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設計實戰水平,而且給我國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創新與活力。比如在開設專門的藍印花布非遺技藝與設計課程的基礎上,還可以挑選部分優秀學生課余時間跟隨教師學習,在老師的指導下從事比較專業的藍印花布藝術作品制作、創作,培養非遺文化傳承人才。
在非遺的高校教育傳承中,可以針對相應的文化遺產設立研究與設計工作室,以點帶面,逐步擴散發展。在研究的同時與實踐應用相結合,進行現代產品的設計開發,使其從傳統到現代延伸拓展的設計作品更符合當下的審美與需求。這種教育與傳承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認可并推廣開來。如清華美院、北京服裝學院、江南大學、南京藝術學院、武漢紡織大學等。這種形式充分發揮了高校學生資源廣闊的優勢,給高校文化教育帶來活力,對優秀文化的傳播與推廣起到積極作用。同時這種形式也必將推動對非遺的保護、傳承、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由于高校集中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從教師到學生總體代表了最先進的文化,從文化熏陶、學術研究到新知識的探索發現,高校無疑成為傳播文化、宣傳文化、推動文化的最佳平臺。而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高校這個文化平臺。同時高校是一個地區的文化、教育中心,擁有豐富的地區文化資源,對于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習人具有獨特的優勢。高校應充分利用所在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發揮所在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構建具有高校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培育機制。這也是高校保護、傳承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責任。[1]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遺產的傳播也提出了需要多種形式的傳播方式來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因此,將非遺傳入高校,讓越來越多的年輕學子認識,并通過這些活動吸引有志趣的年輕人投入其中,這將對非遺的推廣與傳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體實踐中,還應該盡可能地根據高等教育平臺的不同層次,在方向上各有側重。高職教育應該相應地強調實踐能力,重點培養實踐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則可以更多側重研究能力,培養具有科研能力的專業研究與管理人員。本科教育則兩者兼顧,更為全面,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擴展知識體系。
高校面對的是充滿活力的年輕學子,正處于學習各種專業知識的黃金時段,容易受到文化思潮的影響,思維活躍并逐漸成熟。尤其是學習藝術與設計的學生,更是創意思維最豐富最活躍的時候,如果將傳統非遺技藝項目融入校園,讓學生參與到其創新設計中,必將促進其傳承與發展。建立恰當的校企合作關系,使技藝傳承人走進高校與年輕學子交流。如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與一些高校已經建立了相關博物館、研究中心或工作室,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中,不斷相互碰撞、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并產生新的創意產品。只有建立這種校企合作互動關系,才能使傳統技藝在傳承發展過程中保持動力與活力,才能創造出適合當代的新的文化產品,也才能對非遺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起到真正的推動作用。
非遺文化牽手社會公益文化,多方面宣傳、普及非遺文化,是實現非遺文化傳承的有效之路。還應牽手基層學校,合作共建非遺文化教育研究基地。比如由學院師生組成的非遺文化藍印花布手工技藝隊伍深入市區各幼兒園及中小學,宣傳非遺文化,激發學生和孩子們的興趣與熱情。孩子們能獨立完成作品,培養動手能力和審美情趣。通過體驗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和孩子們共同去感知、領悟傳統文化之美,提升了自信心,感覺到自身價值意義,效果顯著。
可以與地方政府聯合,組建相關非遺集聚區,集生產、展示、體驗、傳習、交流功能于一體。由相關部門出資,建立相關項目孵化基地,為項目單位提供場地和基礎設施運行保障。重點由高校實施人才培訓計劃,組織和鼓勵傳承人參加技能和項目運營管理、營銷等相關培訓,提高綜合能力,以形成“傳習培訓基地+生產基地+市場集聚”的文化與創意集聚區模式。此外,在組織開展各類非遺活動展示的同時,可增設群眾體驗窗口,普及非遺保護相關知識,全面促進非遺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在十七屆六中全會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人民的精神家園;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活態性”,它的存在依賴于人的活動,它的發展處在人與自然、歷史和現實永不停息的變化之中。教育本身就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承載方式,同時也是人類文化記憶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弘揚民族文化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培養等方面具有更加明顯的優勢。合理地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僅可以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面臨的危機,同時也有利于我國文化事業的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文化,推動文化事業的繁榮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國家軟實力,實現中國夢,必須加強文化教育。與此同時,進一步弘揚我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高校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開設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有利于培育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一代,有利于增強當代大學生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對未知世界和事物充滿好奇心的當代大學生接觸、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會被它們多元的文化、豐富的形式、以及內在價值所吸引,產生巨大的民族自豪感。從而產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積極認知與學習、深入探究并有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這有利于激發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維系我國各民族文化的血脈,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有利于維持我國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促進文化的和諧發展。[2]近幾年,教育部、文化部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部門協同合作,結合我國的教育體系,支持、鼓勵各地方教育部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校園,甚至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教學體系,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保護效果。希望未來非遺走進高校校園的實踐傳承教育方式得到更好的重視、拓展、研究和發展。
注釋:
[1]沈紅燕.地方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必要性和途徑探析[J].學理論,2012
[2]韓品玉,孫書文,孫秋英.傳承創新:推進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