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銘 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李建棟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論《圖畫新聞》的繪畫語言表達
羅 銘 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李建棟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畫報《圖畫新聞》的創刊發行是20世紀初期中國新聞領域的別樣風景。其創刊初期即爆發式成長的業績,得益于成功的繪畫語言方案選擇:面對圖文傳統布局與圖文新聞功能的不協調,它在形式(如排版、動靜等方面)向傳統布局妥協,在內涵上卻堅守新聞的即時性、客觀性、導向性;面對東、西方兩種線描技法的取舍,它用西方重摹像的技法勾勒事物輪廓,用東方重寫意的技法點染事物神態;面對繪畫審美與新聞尚實兩種藝術取向,它選擇以尚實的新聞性需求為主,同時兼顧畫面遠近、虛實、主次關系等審美需求。《圖畫新聞》的此類藝術探索,在中國近現代畫報藝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線描;圖畫新聞;印刷技術;新聞報道
《圖畫新聞》第一期由上海時事報館創刊發行,由于所定位的目標受眾明確、內容豐富、題材鮮活、印刷先進,其遂能別具特色而風行于時。本刊內容主要以時事新聞為主,兼輔以連載小說、謎語等休閑娛樂信息,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和娛樂性。畫報中刊載的建筑、人物等線描藝術作品,不但具有較強的審美價值和啟蒙意識,而且也忠實地記錄了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至1910年(宣統二年)間中國社會的真實狀況,以及當時百姓的具體文化需求。
上海畫報業的繁盛是《圖畫新聞》產生、發展的重要前提。20世紀初的上海是中國重要的通商口岸,當時的傳教士和商人不僅帶來了西方的思想、資本,也帶來了先進的印刷技術。印刷術的推廣降低了刊物成本,這極大激發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輿論和傳播的重心也因此由知識分子階層逐漸下移至民間。[1]鑒于多數國人目不識丁,畫報這種特有的刊物遂應運而生。畫報以圖為主、文為輔,形象易懂,滿足了大眾知曉時事、增長見識的文化需求?;诋媹髽I的以上特點,上海的畫報業自產生之后,便呈現出爆發式成長的趨勢,上海也成為全國畫報業的中心。當時“上海畫報銷數達萬余……辛亥革命以前全國共出版畫報約七十種,而上海達三十多種,達一半”[2]。
如上所述,印刷技術的發展是《圖畫新聞》得以風靡的重要條件,而石印技術的出現要歸功于阿羅斯·塞納菲爾德(1771—1834,德國人)。1798年,阿羅斯·塞納菲爾德通過對印刷術的不斷改進,終于成功研制出石版印刷術,這無疑是印刷術的又一革命性突破。此石印技術印制畫報的基本原理為:以輥筒和印石為主要構件,以結構細膩的石粉作為原料,依據版面把石印版材制作成規定尺寸并拋光打磨,用脂肪性轉寫墨料在版材表面直接描繪圖文,經過一定程序制成印版,然后利用水油相斥的原理,將涂上油墨的硬木圓柱體輥筒對紙張進行壓印,從而完成畫報印刷。由于石印技術在圖畫印制上具有圖像清晰、成本低廉、速度快捷等優勢,相對于傳統的木刻等雕版印刷,畫報的制版更加方便,逼真還原原稿手跡,這些優點讓它迅速擊敗雕版等傳統印刷術而成為印刷市場的主流技術。同時,印刷成本的下降也為刊物的發行開拓了更為廣闊的市場,大批刊物由此而出版發行。恰如《晚清官書局論述稿》所言:“用西國石板,磨平如鏡。以電鏡映像之法攝字跡于石上,然后傅以膠水,刷以油墨,千百萬之書,不難竟日而就?!盵3]清末民初的畫刊大多是石印的,《圖畫新聞》也不例外。與當時采用的木刻等制版技術相比,石印技術可以更真切地反映出線描語言疏密、粗細、工拙、大小、長短等細節變化及和諧之美。
《圖畫新聞》的定位是相當準確的。當時正值西學東漸之大潮,新文化之狂瀾早已涌動于民間,大眾對新文化的需求十分迫切。于是《圖畫新聞》應時而動,著眼于大眾文化水準的實際情況,從易讀性和普及性入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出版發行工作。在這一全新的事業征程上,扛鼎者如李樹函等畫報藝術家尤可稱道。雖然《圖畫新聞》尚肇始發軔,但以李樹函為主筆的創作者已能高瞻遠矚,其筆觸所及可謂包羅萬象:政治類如朝廷決議、官場現形、國際關系,社會類如刑事糾紛、商業動態、宗教傳播,民生類如恩怨情仇、鄉俚趣事、自然災情,科技類如火車、輪船、熱氣球,另有海外風俗,等等,凡諸社會百態多窮形盡相于其筆下。
盡管《圖畫新聞》著重以繪畫直觀反映新聞,但其排版同時要照顧到讀者的文字閱讀需求。因此,它在排版方面依然緊承傳統版面布局之法,繪畫多中規中矩地使用天頭、地腳、版心的排版方式,并輔以考究的文字予以點睛式刻畫。但從根本上說,它依然是新聞,即時性、客觀性與導向性特征決定了此類圖文結合內容已對傳統圖文藝術予以揚棄:一方面,出于對傳統審美之持守,它在文字使用上崇尚書法字體,講究文字排列,在畫面安排上以協調為宜,在布局中求明暗變化、層次落差,在圖文關系上力求主賓相依而不混同、主題明確而不抵牾、圖文并茂而不紛繁、動靜相合而不紊亂;另一方面,出于新聞的實用性需求,這種圖文關系又要照顧到報道時事的即時性、描繪事物的客觀性、開導民智的導向性。第二個層面無疑是對《圖畫新聞》創作者的更大挑戰,但此刊物以三年的探索與實踐,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特色的路。
所以,從表面來看,《圖畫新聞》的創刊不過是線描繪畫與石印技術的一次技術匹配,但其實質反映出受印刷術激發,報刊讀者從知識分子下移到普通民眾后新聞出版界的一次新變—圖畫類新聞的爆發式成長。與中國傳統山水畫之圖文構建為迎合士大夫審美趣味不同,《圖畫新聞》中1300多幅生動的圖文藝術畫甚為親民,既有藝術美感,又反映了社會百態,已儼然成為一種新的平民藝術。
《圖畫新聞》的繪畫技法淵源有二:一為中國的傳統線描,一為西方的線描。中國傳統線描主寫意,通過以線造型的技法而達以形寫神之境;西方線描尚寫實,通過整體輪廓的刻畫以求客觀描摹之象。故《圖畫新聞》的畫法既承襲傳統線描之寫意,又吸收西方線描之摹象,集東西方繪畫技法之兩長,這無疑為畫報的線條表達賦予了新的前景。前景雖好,但挑戰是現實的:在同樣一幅畫中,繪畫藝術家如何既運用西方線描藝術來塑形,又運用中國線描藝術來塑神呢?
通過仔細觀察,筆者發現《圖畫新聞》的繪畫藝術家們在勾勒事物的整體輪廓或復雜畫面時,總會不約而同地采用西式畫法,即先對事物的輪廓予以勾勒,其所用線描技法亦多為西式的簡潔、單純、清爽、明快的線條畫法。不過,大多藝術家在這里舍棄了刻意摹象的西式線描的終極目標,只擇取了其前半程技法,因為西式線描的輪廓勾勒已足以表現出物象的體積和質感。這一過程的切入角度也頗為獨到,畫報藝術家們或從西式的成角透視角度入手,或從焦點透視角度入手,通過對晚清風土人情、建筑風貌等的勾勒,進而將“民事糾紛”“奇聞異事”“日常生活”等畫面客觀呈現。無論花園小徑、山巒江河,還是市井街巷、亭臺樓閣,皆能以簡約的、多層次的線描技法色勒而出。
我們也發現,在事物神態點染的局部,《圖畫新聞》中的多數圖像依然繼承和踐行著中國傳統繪畫的基本理念:將線描形象化,以不同的意象傳遞多樣的信息,以不同的形態表達復雜的情感。這種創作理論可上溯到南朝畫家、繪畫理論家謝赫的《古畫品錄》,此著所涉“氣韻生動”“骨法用筆”[4]兩種繪畫理論在《圖畫新聞》中體現得至為精當。同時,古代畫家們創造的繪畫程式“十八描” 也對《圖畫新聞》的繪畫藝術家產生重要影響。因為我們發現繪畫家往往利用程式化的線條樣式去表現事物的形體狀態和質感,他們往往從客觀事物繁雜的細節中提煉出最能表現事物典型性特征的線條。筆者以上觀點亦可與《中國美術史》的相關理論相呼應:“傳神必須先寫形,寫形是手段,傳神是目的。在繪畫過程中,藝術家(審美主體)必須通過對客體的外在形體的描寫進而把握其內在的精神實質,做到‘神儀在心’才能塑造出高于外在形體美的內在精神美的形象,才能達到傳神的目的。”[5]在點染事物神態的具體線描實踐環節,《圖畫新聞》的繪畫藝術家往往通過線條的粗細、長短、曲直、緊松的不斷變化營造出強烈的對比效果,進而使畫面產生運動感、節奏感和韻律感。這種感覺往往能帶給欣賞者或柔或剛,或聚或散,或動或靜,或明或暗的視覺沖擊效果。此外,部分《圖畫新聞》還采用了“釘頭鼠尾描”的線描筆法。以圖像《不受日光雨傘之新洋傘》為例,其畫面雖沒有任何戲劇性表現,只描繪了兩位外國人在街頭相遇交流的簡單場景,但作者在表現兩人的服飾時,刻意追求起筆時頓一下形成釘頭狀、收尾時漸提漸收形成鼠尾狀的繪畫效果。同時,作者亦注意運筆速度的快慢節奏、線條的粗細變化。整體而言,該畫報反映出繪畫藝術家對含蓄、樸素、淡雅服裝畫面感的主觀構建動機。
總之,《圖畫新聞》用畫面告訴我們:在勾勒事物輪廓的環節,繪畫藝術家多使用西方簡約的、富于層次感的線條,依據焦點透視、成角透視的規律,傳遞出創作者對客觀自然界的一種認知。在點染事物神態的環節,繪畫藝術家多使用變化的、富于動態感的線條,從寫意、畫魂的角度,傳遞出創作者在主觀精神層面的感悟。兩種技法并不矛盾,恰如一喉異曲,兩手分書,相反相成。
線描繪畫的興盛得益于新聞傳媒的助推,而《圖畫新聞》等新聞刊物的大量發行,也借力于線描繪畫而廣為流傳。在20世紀前后那個新聞領域富于創新的時代,《圖畫新聞》創刊者能以線描繪畫為新聞主角,兼在畫面上附寫新聞、詩歌及書法的嘗試勇氣可嘉。但其操作難度頗大:線描繪畫作為一種審美表現性藝術,如何實現新聞傳媒對時效性、真實性信息的再現性功能需求呢?
客觀而言,要將多種事物融匯于同一畫面空間,創作者心中必須先有前后、主次等對應關系的考量。事實上,這一考量已經涉及藝術的審美層面。同樣,用線描語言所描寫的眾多新聞亦必然處于既定的空間范疇,繪畫藝術家也必然會面對前后、主次等空間審美問題。通過對《圖畫新聞》中諸畫報的梳理,筆者發現《圖畫新聞》的創作者非常注重用線的長短粗細、繁簡疏密、虛實強弱等變化,來構建遠近關系、虛實關系、主次關系等畫面審美效果。這不僅有效提高了線描語言在畫面表現中的清晰度與立體感,而且給讀者留下充分的審美想象空間。因此,大眾在閱讀《圖畫新聞》時,他們獲取得的不僅僅是時事政治、社會民生等即時、真實的新聞信息,無形中也吸收了畫報這種表現藝術的審美陶冶。亦即《圖畫新聞》以畫面的遠近、虛實、主次關系安排,不僅構建出空間距離感、層次性等客觀審美境界,同時也引發了讀者深層次的情感涌動,崇高如高山仰止,優美如怡然自得,共鳴如感同身受,等等。當然,線描繪畫的藝術性并不排斥真實性,創作者構建遠近、虛實等審美畫面的首要目的就是再現新聞的瞬間感、現場性,畫面的主次安排也是為了更有效、更清晰地再現新聞人物或事件。
從新聞的角度而言,真實性是《圖畫新聞》對繪畫和文字的最基本要求。聯系《圖畫新聞》中的相關人物、事件報道可知,盡管畫面的視覺形象常表現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或特殊性群體的生存狀況等,反映了創作者對人物、事件、環境、狀態等的主觀認知,但創作者同時也注重新聞事件的時效性、場合性,因此,線描繪畫又真實、客觀地再現著新聞信息。線描繪畫要獲得這種真實再現的效果,就給繪畫藝術家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藝術家既要有對即時新聞的先驗認知,又要具備收集、歸納新聞素材的線描基本功。線描藝術家以線描繪畫客觀反映新聞的流程為:其根據自我現場經歷,或根據照片、其他親歷者的口頭描述,結合自我新聞認知經驗,用簡約的線條將新聞中最關鍵性的事物予以著力刻畫,力求直觀地表達新聞人物形象或事件的發展狀態。當然,任何繪畫藝術都不可能做到對真實新聞的逼真再現,因此,繪畫藝術家能否抓住新聞人物或新聞事件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瞬間就尤為重要。繪畫藝術家只有對新聞人物或事件的關鍵性特征心中有數,才能以線描繪畫直觀、形象地將新聞畫面和盤托出,進而給讀者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亦即線描藝術家在反映新聞真實性時,必須以畫筆描繪出事件的現場感、畫面的瞬間感、信息的有效性、人物的典型性等。不容否認,這一過程時時刻刻又有著藝術家主觀審美的參與:諸如新聞背景畫面的空間布局、層次安排,新聞人物形象的色彩濃淡、高矮胖瘦,新聞事件角度的正反、縱橫,等等,無不如此。
在求美與尚實之間,《圖畫新聞》選擇了以尚實為主,兼顧審美的取向,這和其刊物的新聞質性有著必然關系。若就審美層面而言,線描繪畫在構建新聞畫面的遠近、虛實、主次關系時,既獲得了畫面空間審美效果,又能激發讀者高山仰止、怡然自得、感同身受等更深層次的藝術感悟。就尚實層面而言,線描繪畫又必須照顧到新聞對事件現場感、畫面瞬間感、信息有效性、人物典型性等的客觀要求。當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一衣帶水的關系。線描繪畫中構建畫面的首要目的就是再現事件的現場感、有效性,媒體新聞現場畫面的選取亦離不開主觀審美判斷的參與。
論文對與畫報《圖畫新聞》相關的三組關系—圖畫與文字、寫意與摹象、求美與尚真的考察結論是:在處理圖文統傳布局與圖文的新聞性功能時,《圖畫新聞》在圖文字體、排版、色彩、動靜等形式方面,充分發揮了傳統布局的優勢,而在內容上則注重新聞的即時性、客觀性、導向性;在處理東方線描重寫意與西方線描重摹象的關系時,《圖畫新聞》在勾勒事物輪廓的環節使用了西方線描藝術,在點染事物神態的環節使用了東方的線描藝術;在處理繪畫審美性與新聞實用性兩種審美取舍時,《圖畫新聞》主張以事件現場感、畫面瞬間感、信息有效性、人物典型性等尚實的新聞性需求為主,同時兼顧畫面遠近、虛實、主次關系等審美需求?!秷D畫新聞》在以上方面所做的藝術探索,不僅僅為自己開辟了廣闊的商業天地,在中國近現代新聞史和繪畫史上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1]韓叢耀.中國近代圖像新聞史:第二卷[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吳果中.中國近代畫報的歷史考略:以上海為中心[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14(2).
[3]鄧文峰.晚清官書局論述稿[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
[4]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5]黃宗賢.中國美術史綱要[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