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重慶市教育評估院 張媛媛 龔春燕 編輯 | 張小彩
務本修德 镕心著家
——重慶市“未來教育家”培養探索
文 | 重慶市教育評估院 張媛媛 龔春燕 編輯 | 張小彩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倡導教育家辦學”,社會各界對教育家的呼聲也日益高漲。讓更多優秀教育工作者成長為教育家,讓更多教育家在辦學實踐中更好地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政府和社會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重慶市順應時代發展需求,于2010年啟動“未來教育家”培養工程。經過五年時間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圓滿完成了首批38名“未來教育家”培養任務,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模式,教育家們的光輝業績催生了一批教育家成果和典型經驗。
政策梳理找依據。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等精神,履行《建設國家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戰略合作協議》,實施“強師興教”戰略,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深化改革的教育政策,都為教育家成長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現實分析找起點。有著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的重慶,曾是教育家輩出的地方,也激勵著熱愛教育事業、精通教育規律、理論素養深厚、一線經驗豐富的優秀教育工作者。而重慶市“十、百、千、萬”名師培育計劃,更是打通了“骨干教師、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未來教育家”的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為名師名家成長提供了可能。
理論研究找支撐。盡管全社會對教育家呼聲高漲,但對教育家的理解卻莫衷一是。因此,對什么是教育家,教育家的標準是什么;怎樣才能成為教育家,教育家的成長路徑是什么;教育家能不能培養,由誰來認定教育家等一系列問題需要進行扎實、深入、長期地研究。建構對這些問題的清晰認知,為助推教育家成長奠定了基礎。
頂層設計建綱領。基于政策梳理、現實分析和理論研究,針對“未來教育家”培養對象的基礎條件與專業發展需求,精心研制并反復論證,形成了“未來教育家”培養方案《卓越行動計劃》,為重慶市“未來教育家”培養工程建構了總體綱領和實施依據,確立了搭平臺、筑展臺,發揮外因助力區域教育家成長的項目定位。
“未來教育家”培養循序推進,環環緊扣,通過調動內外力量、整合社會資源,為教育家的成長提供更好的平臺和保障。五年時間的創新探索和實踐總結,形成了六條基本舉措:
遴選培養對象既要堅持標準,又要注重代表性。“未來教育家”培養對象遴選要嚴格把關、堅持標準。重慶市“未來教育家”培養對象是全國各省市類似項目中代表性最強的群體,既有公辦學校的教師,也有民辦學校的代表;既有來自城市的,也有出自農村的;既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學校校長、教研機構負責人,也有教育教學科研一線人員;既包括中小學教育,又涵蓋了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這是在真正意義上貼近了教育的全部類型和形態,是大教育觀的直接體現,是教育均衡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注成長過程每個環節,采用系統靈活培養方式。“未來教育家”培養周期為五年,堅持系統設計與分步實施相結合、集中研修與分類指導相結合、專家引領與自主成長相結合、研修積累與服務社會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分為基礎研修、發展研修、深化研修、考核結業等四個階段進行,采用“共性+個性”的培養方式。共性研修是指集中研修,主要采用主題研修、駐所研修、拓展研修;個性研修是培養對象根據自己擬定的專業發展規劃而選擇高校訪學、名校掛職、實踐研修等自主研修方式。
堅定培養課程的政治信仰,立“家”首立德。培訓課程堅持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歷次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為指導,堅持政治過硬、品德為先,把“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及對教師“四有”“四做”要求等作為研修的重要內容,把立德教育貫穿整個研修課程,提高培養對象的師德修養,幫助培養對象切實增強“四個意識”,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
拓展培養內容的深度和寬度,培育百科全書式學養。“未來教育家”培養對象的學習既專且博,不局限于教育學、心理學領域,而是覆蓋了國學、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哲學、藝術以及信息技術等領域的綜合性研訓內容,具體設計為六大模塊: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師德提升模塊,以通識教育為核心的綜合素養模塊,以科研能力為核心的科研提升模塊,以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核心的信息素養模塊,以教育理論為核心的理論素養模塊,以實踐探索為核心的教育實踐模塊,旨在培養百科全書式的學養。
建立雙導師引領制度,發揮研修共同體的整體作用。聘請國內知名教育理論專家和全國首批基礎教育家代表等,組建起一支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的專家顧問團,通過結對指導和集體指導相結合的模式,長期地、深入地為培養對象個人或研修小組提供支持與幫助。在強化雙導師引領發展的同時,始終強調自主發展的不可替代性,致力于建立培養對象的研修共同體,發揮群體的互補互助、相輔相成作用,營造多元、開放、靈活的群體研修文化,促使培養對象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發生質變。
創新培養管理的協同機制,形成助推合力。經過不斷探索和總結,創建了“政府創設平臺、專家引領指導、個人自我發展、團隊共同促進”的培養管理協同機制,為切實有效的助推培養對象成長,凝聚多方智慧、力量和資源。在市教委的統籌指導下,由重慶市教育評估院牽頭,整合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市教育信息技術與裝備中心、市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南大學等資源,多條戰線默契配合、齊心協力,為未來教育家的成長保駕護航。
璞玉經過雕琢始放光彩,幼苗汲取養分終成佳木。五年積淀,極大促進了培養對象的個人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教育改革與實踐成果,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培養對象發展勢頭高。據不完全統計,五年來,培養對象在國內各省市以及芬蘭、香港、澳門、臺灣等國家或地區進行學術報告或示范指導近2000場次,國內外受眾約50萬人次;發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論文60篇;出版獨著或主編教材59部(冊);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18項;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8項;獲得國家級榮譽或個人表彰24項;獲評特級教師或政府名師20人次,獲評研究員或正高級教師24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或重慶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或重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10余人次。
培養工程社會反響好。《重慶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等報紙,《人民教育》《教育家》等雜志,以及中國教師研修網、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網等多家媒體對重慶“未來教育家”培養工程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報道。尤其是2015年10月在重慶舉辦的中國教育家成長聯盟全國第一次大會“云時代”教育家成長論壇,集中展示了“未來教育家”培養工程成效和培養對象風采,引起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實踐成果教改影響深。經過對自己教育經驗和感悟的梳理和提煉,“未來教育家”思想之花競相綻放。江北區教委馬培高以“首善教育”思想進行區域治學,沙坪壩教師進修學院龔雄飛院長以“學本教學”思想改革區域課堂,民辦學校重慶巴川中學郭洪校長踐行學生“自主教育”,巴蜀小學馬宏校長創建“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的課堂,謝家灣小學劉希婭校長實施“小梅花課程”改革,珊瑚實驗小學譚勁校長讓“親親教育”暖人心房,人和街小學肖方明校長提出人和為魂、和諧育人的“人和教育”,大學城人民小學卞小娟校長推行學生協調發展的“四商課堂”,童心小學秦波校長提出“向兒童學習”的教育主張,巴蜀幼兒園羅虹園長倡導“自在創造”的兒童教育,渝北職教中心張揚群校長踐行立業立人的“雙立教育”模式,農村學校奉節長龍中學劉家國校長提倡教育活動詩意化的“詩化教育”……培養對象紛紛立足實踐,凝練思想,著書立說,呈現出累累碩果的大好局面。
今天,是一個需要教育家、也定會產生教育家的時代!我們堅信,懷揣著助推巴渝教育家成長的初心,在摸索中前行,一切努力將會為“教育家辦學”的理想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