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正憲 編輯 | 李魯山
吳正憲:我和我的2016
文 | 吳正憲 編輯 | 李魯山

吳正憲全國模范教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小學數學室主任,國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核心成員。從“小學數學歸納組合法”到“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創新精神的四步曲”,吳正憲創造了孩子們喜歡的數學課堂,她的數學教學被稱作“愛與美的旋律”。
多年來我一直在一線從事教育工作,教過語文、數學,做了多年班主任,如今我在北京教科院擔任數學教研員,一直從事兒童數學教育研究和教師教育研究。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認為有兩件事很重要,一是理解和研究兒童,二是理解和研究數學。只有在理解兒童、理解數學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兒童數學教育。
我喜歡兒童,喜歡研究兒童,喜歡研究兒童生長規律。我珍惜與兒童在一起的時光,喜歡觀察他們追逐嬉鬧、開心玩耍的頑皮模樣;還愿意捕捉他們遇到難題,皺著眉頭、撅著小嘴的思考狀態;我樂意和他們敞開心扉,天南地北,竹筒倒豆,真誠分享來自他們真實感受的喜怒哀樂,就這樣在陪伴兒童長大的過程中,與他們一起慢慢品味有滋有味的童年。
我喜歡數學,喜歡研究數學,喜歡研究數學的教育規律。數學是什么?此時的我,可能還很難一言概之,但是多年的兒童數學教育實踐,讓我對數學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在我的心中,數學已經不僅僅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門科學,它還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理性精神,一種科學態度,一種交流語言,一種特殊工具。
數學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數學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數學教育不僅僅是“1+1=2”的單純知識傳遞過程,它還是一個展示人類理性探索求知精神的過程,是一種數學文化歷史的傳承過程,是一種完善人格的教育過程。
數學教育不能只對題目的對錯負責,更要為兒童后續學習發展積蓄力量。在這樣的理念支配下,我們所追求的就不再是“以分數高低論英雄”,而是要在“保護兒童成長利益”大背景下處理數學教育過程中的A、B、C……
理解兒童,就是要把兒童放在心上,遵循兒童發展規律;理解數學,就是要牢牢把握數學本質,遵循數學教育規律。
兒童數學教育,一是要關注兒童,二是要關注數學。教育是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影響、思想碰撞的過程。作為教師要努力營造真情流淌的生命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有溫度、有深度、有合作、有體驗、有質疑、有生成,有思考。
教師要充分關注兒童的差異,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鼓勵兒童獨立思考,敢于追問,善于對話與交流。注重兒童“講數學”,把自己的思考說出來。創造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圍,幫助兒童學會互動與分享。要改變以往課堂教學中的單向互動方式,以合作促進探究的生生互動的分享課堂,促進兒童和學科知識、生活經驗的對話,讓每一個兒童都有表達的機會、出彩的機會,把一個孩子的精彩變成大家的精彩。數學教育是科學,同樣是藝術。
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兒童擁有對數學美好的學習體驗,感受數學“嚴謹的科學美、辯證的哲理美、神奇的規律美、絕妙的邏輯美、簡潔的形式美、一目了然的直觀美……”進而喚起兒童對數學學習的信心與期待……
作為教研員,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以自身的修養帶動身邊教師共同進步。我最關注的是邊緣山區的教育發展,我經常深入到北京的農村地區聽課、評課、為基層教師做學術講座,還親自上課。在2016年一年內,我參加教育部西部支持計劃,多次去大西北支教,到青海省、甘肅省與基層教師交流,座談。看到孩子們渴求的眼神,看到教師專注的目光,我親自上課、給教師做講座,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用純凈的心,做專業的事,把專業的服務送給最需要的人,不辭辛苦,行程數萬公里。我的努力能讓更多教師獲得職業幸福感,很是欣慰。
2016年,是我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第四年,也是我續任國家督學的第二屆。我是來自北京基礎教育系統的教師代表,深知作為人大代表、國家督學肩上責任的重量。“認真履職,做好調研,為國家教育發展建言獻策,特別是為邊遠山區教育的均衡發展作出努力。”這是我不變的責任。
2016年,我更忙了,除了做好本職工作,還要進行深入的調研,可以用馬不停蹄來形容。每一項提案背后都要有扎實的調研為基礎,我的工作需要經常到基層做教研、督導,這也成為了我深入基層,了解民生的重要途徑。
在廣泛調研中,我深切感受到肩上的責任,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價值。我深刻地認識到,要做一名合格的代表,在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之余,更要為大家服務,替人民說話,為人民辦事,傳遞人民的聲音,這樣的建議才能更有力量。
我除了參加集體調研,還注意傾聽百姓的聲音,我為基層學校職工積極反映情況,多次利用與法官座談會的機會反應民情,并敦促法院盡快解決拖欠多年的債務遲遲不能兌現返還,2016年終于得到了落實。
一年來,我隨人大代表進行多領域的調研考察,但我更多關注的問題,還是集中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問題。我看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正在把“減輕學生過重學習負擔,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作為重點工作推進,感到很欣慰,但仍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對高質量教育的呼吁是我們永恒的主題。
在2016年12月份,我帶隊深入到湖南省、江西省進行“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專項督導,我們考察了18所學校,召開了6個座談會,為基層學校發展建設積極建言。
2016年基礎教育在促進教育公平發展方面一直在努力向前推進,但離老百姓的教育需求還有距離,教育的均衡發展,仍是我關注的重點話題。基礎教育面臨著難得機遇與嚴峻挑戰,我期待國家首先做好基礎教育的頂層設計,在“基礎教育發展規劃、教師隊伍建設、教育經費使用、標準化建設、教育質量”等多個方面不斷探索,努力實施基礎教育服務均等化,真正做到“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在調研中,校長反映新教師入職問題,當教師不該是只有“資格證”就夠了。由于師范專科學校的減少,某些地區新教師入職近三分之二是非師范專業畢業,他們雖然通過了教師資格考試,但由于缺少專業的系統學習,又沒有教學實踐實習的經歷,尤其在班級管理上、國家課程標準的把握上,都顯欠缺,這必然影響教育教學質量。要思考如何把好教師隊伍的“入口關”,辦好專業學校,做好崗前培訓,確保教師隊伍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