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芥茉
遏制電信詐騙勢在必行
文/芥茉
盡管電信詐騙并非始于今日,但從山東準大學生被騙猝死,到清華大學教授被騙巨款1760萬元,電信詐騙的話題依然成為輿論焦點。
說實在的,這些年來,但凡有手機或家庭電話的,很少沒有收到、接到過詐騙信息的。別人不說,筆者就曾幾次收到指名道姓的“XX銀行存款返獎”、“打開老同學照片影集”、“中獎通知”、“看看你做了什么事情”之類的詐騙信息,還有兩次接到上來就叫爸,說“在公交車上錢包被盜,趕快把錢打在同學卡上”、“與女朋友開房被抓,趕快把罰款打在某賬號上才能放人”的短信。只因及時直接聯系銀行和有關同學,且自己沒有這樣混賬的兒子,才沒有上當受騙。抱歉的是,白讓人家騙子叫了兩次爹。
目前,電信網絡詐騙極其猖獗,已經成為一種高度產業化、分工精細的犯罪行當。據公安部統計,近年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發案數量以年均20%至30%的速率增長。去年,全國公安機關電信網絡詐騙立案數量同比上升了32.5%,共造成經濟損失222億元,個案被騙最高金額已過億元級。且受騙對象已不限于老年人和文化層次較低人群,就連大學生、大學教師等高智商、高知識階層也屢陷騙局。
是誰泄露了我們個人信息,又是怎樣到了騙子手中的?
原來,我們在辦理快遞、網購、物業、保險、理財、房地產中介、入學、申辦證件等事宜過程中,甚至在街頭為了獲贈一盒紙抽、一瓶飲料、幾個雞蛋等就登記身份證與電話號碼時,個人信息就成為信息泄露和倒買倒賣的主要源頭。有些是“內鬼”為了牟利直接出賣掌握的信息,有些是利用“流氓軟件”獲取并出賣公民信息,有些是以“黑盒”即銀行卡盜刷器輕便盜取他人銀行卡信息……僅以某直轄市為例,2010年至2016年被法院確認泄露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1.6億條,平均每年就有2600多萬條信息被泄露、買賣。直至目前,仍有大量“信息販子”活躍在QQ群內,諸如準大學生、新生兒、車主、業主、醫院診斷等個人數據信息均被明碼標價,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父母姓名、聯系方式等,應有盡有。事實上,我們有相當一批人等于在“裸奔”。
獲得了這些公民個人信息,電信詐騙分子也就有了詐騙便利,什么“銀行卡涉嫌惡意透支、洗錢、販毒”,“電話高額欠費”、“郵政包裹有毒品、危化品”,“銀行卡在外地高額刷卡消費”、“重金求子”、“我是你老公的女朋友”等詐騙信息,就會接踵而至,步步設套,使你防不勝防。一不小心,就可能上當受騙甚至傾家蕩產,導致不少老人痛不欲生,甚至走上絕路。有些大學生也因此被迫賣身乃至自殺身亡。故而,提到電信詐騙,國人無不頓足切齒,深惡痛絕!
那么,電信詐騙緣何屢禁不止呢?竊以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暴利使然。由于電信詐騙具有販毒的利潤,卻沒有販毒的風險,只是做個圈、設個套、動動手指頭,就可幾萬十幾萬甚至成百上千萬地騙取不義之財,遂使不法之徒瘋狂地肆無忌憚地海量行騙。有些縣鄉一條龍式的互相勾結,竟至成為“電信詐騙之鄉”。有人說,這些電信詐騙分子多由于低齡、無知、生活窘迫,筆者很不以為然。偏遠農村中生活窘迫的多了去了,人家怎么沒人去專事電信詐騙?竟連因電信詐騙悲憤離世的大學生宋振寧以及大學教授等,都被詐騙分子的高超伎倆玩得團團轉甚至搭上性命,這些不法分子能算“無知”?!說到底,是唾手可得的暴利激活了他們人性中最貪婪最瘋狂最無良的一面,所以才敢不斷變換手法,屢屢鋌而走險。
二是司法解釋缺位,量刑相對過輕。刑法雖然規定了關于“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定罪與量刑的內容,但規定尚不完善,司法解釋缺位,定罪起點失于模糊,量刑相對過輕。刑罰最輕的僅處罰金,有些地方判處緩刑的比例高達70%以上,犯罪成本低而獲利很大,自然難以遏制電信詐騙犯罪行為。特別是電信詐騙窩點正向歐美、臺灣等一些國家和地區轉移,尤以臺灣籍團伙危害最大、打擊最難,每年有上百億元人民幣被騙子從大陸卷到臺灣,涉案金額占全部損失的50%以上。因此,對電信詐騙犯罪必須加大懲處力度,對掌握大量準確公民個人信息的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或機構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懲罰力度更應“頂格”,對境外電信詐騙團伙應由公安機關加強與國際刑警組織的協調合作,像追捕“紅通”涉嫌犯罪分子那樣加以懲辦。說句不大確切的話,假如把電信詐騙等同販毒處置,諒這些犯罪分子的膽再大,也會偃旗息鼓,至少不敢如此瘋狂作惡。
三是瞄準電信平臺,凈化網絡環境。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法分子畢竟多是運用電信網絡實施詐騙的。如何從技術層面上加以整治,既需要多方協作,也檢驗著電信管理部門與運營商的智慧與誠信。譬如堅決實行實名制,并利用公安部門多地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的相關平臺,緊密配合,即時核查涉案手機信息、上網信息等,既可為公安部門打擊電信詐騙創造條件,也可有效控制170/171號段的高發電信詐騙。
四是不貪便宜,不信天上掉餡餅。為防止個人信息泄露,盡量不參加各類抽獎或免費贈送等活動;不將個人信息透露給街頭問卷、電話問卷、非正規辦卡人員;不要為了一點“禮物”隨意在陌生網站曝光自己真實身份。還要加強對銀行卡信息的保護,包括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證件、銀行卡、網銀U盾、手機等,必須提供身份證、戶口本等復印件時,要寫明“僅供某某單位做某某用,他用無效”;不輕信、不回撥收到的異常信息或電話;被要求上傳身份證信息時,要求電商平臺方也要擔負起保密義務并承擔相應的責任;不輕信網游中的一些“戰友”,不打開詐騙鏈接;凡自稱國家機關又指定把錢匯入安全賬戶、要求轉賬的都是詐騙!
電信詐騙難禁,也并非不可遏止。現在,人民銀行等六部門決定,于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聯合整治非法買賣銀行卡信息專項行動。只要全社會提高警惕,各部門協調聯動,再加上嚴格的法律承辦,那么,創造一個安全有序、生態良好的電信網絡空間,還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