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靖 劉麗英 劉子琦 蒲杰娜 劉 艷
(大慶油田總院集團龍南醫院,黑龍江 大慶 163453)
·療法并舉·
恢刺法結合分刺法治療自體壓迫性腓總神經損傷臨床觀察
劉 靖 劉麗英 劉子琦 蒲杰娜 劉 艷
(大慶油田總院集團龍南醫院,黑龍江 大慶 163453)
腓總神經在膝后方自坐骨神經發出后,沿著股二頭肌肌腱深側面向外下行,繞腓骨頸至其前方分為了腓淺、腓深神經,腓淺神經支配小腿外側及足背部皮膚感覺;腓深神經支配小腿外側肌肉。腓總神經于腓骨頸處位置最表淺,其深面有腓骨做襯墊,因此該處最容易受壓迫。自體壓迫性腓總神經損傷是由于一些不良的姿勢,如長時間“蹺二郎腿”、極度屈膝位“盤腿”時間過長、長時間側臥于硬板床而造成腓總神經損傷。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年輕患者玩電腦時,長時間“蹺二郎腿”,導致腓總神經麻痹,其臨床表現為足下垂、足不能背屈,小腿外側、足背部皮膚感覺減弱,有的為一過性,有的呈進行性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針刺方法可舒筋活血、通經活絡,從而使腓神經損傷得以恢復,縮短了療程,提高了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龍南醫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中醫科收治的30例腓總神經損傷的患者,隨機平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5例,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齡45.40歲;病程1個月。對照組15例,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齡42.32歲;病程1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選病例均符合腓神經損傷的診斷標準。
1.治療組采用兩種刺法結合方式。恢刺:《靈樞》“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這種刺法是專對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針刺,重在先從傍刺入,得氣后,令患者做關節功能活動,不斷更換針刺方向,以疏通經氣、舒緩筋急。分刺:《靈樞》“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是指針刺直達肌肉部的一種刺法,重在快速進針提插捻轉至附著于骨骼部的肌肉。治療肌肉的痹證、痿證或陳傷等,以調其經氣。
取穴:下肢前面穴位取足三里、下巨虛、豐隆、條口、解溪、內庭。下肢后面穴位取委中、委陽、承筋、承山、昆侖。下肢內側穴位取陰陵泉、三陰交、太溪、太沖、行間。下肢外側穴位取陽陵泉、陽交、光明、懸鐘、丘墟。每組穴位通過兩種刺法得氣后,再結合電脈沖治療。
2.對照組采用單純針灸治療,取患肢膝關節以下的穴位治療,針刺得氣后,不配合電脈沖,留針30 min,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觀察其療效。
1.療效判定標準:參照腓總神經損傷恢復功能療效標準。治愈:足背不下垂、可背屈,小腿外側及足背皮膚無感覺障礙,可正常行走。好轉:足背下垂減輕、不能完全背屈,小腿外側及足背皮膚感覺障礙減輕,行走略困難。無效:足背仍下垂、背屈不能,小腿外側及足背皮膚仍有感覺障礙,行走困難。
2.結果: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治療組療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典型病例
患者,男,35歲,2013年5月2日初診。雙足不能翹起,右側為重,走路困難1個月。患者自訴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自覺雙下肢麻木,右側為重,而后雙側小腿不同程度的疼痛伴輕度腫脹,腫脹消失后即出現雙足不能翹起,走路困難;否認外傷史。查體:一般情況可。癥狀:雙足下垂,行走困難,行走時足尖先著地,而后足外側緣著地,雙側踝關節背伸及外翻困難,足趾不能背伸,小腿外側及足背皮膚感覺減退,未見脛前及小腿外側肌肉萎縮。膝腱、跟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肌電圖檢查示雙下肢腓總神經損傷。診斷:雙側腓總神經損傷。治療:選用足三里、上巨虛、條口、解溪、陽陵泉、丘墟、太沖穴,穴周常規消毒,選用0.30 mm×40 mm毫針,進針得氣后予快速的提插捻轉并讓患者足趾做背伸動作,調整針尖向不同方向針刺,在有針感的情況下,在沿小腿外側緣傳導至足部時加用選取相應穴位接通電針。電針選穴足三里與條口,輸出模式選連續波,治療時間30 min,每日1次,治療5 d后患者雙側足趾及踝關節可見明顯活動,小腿外側皮膚感覺障礙減輕;10 d
后患者行走自如,小腿外側及足背皮膚感覺無明顯異常;20 d后患者踝關節及足趾活動自如。
腓總神經麻痹屬于中醫學“痿證”“痿病”范疇。《素問玄機原病式》曰:“痿,謂手足痿弱,無力以運動也。”中醫學認為,肝、脾、腎三臟虛損是該病發病的內在原因,濕濁毒之邪侵犯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造成氣血不和、脈絡不通而發病。治宜滋補肝腎、養血榮筋、疏經活絡。通過運用特殊針刺手法及選用有效穴位,對于治療該病療效滿意,因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脈交匯處,針刺此穴能達到健脾益氣、滋補肝腎、養血和營、清熱利濕、強壯宗筋的功效[1]。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要穴之一,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扶正祛邪、通經活絡、疏風化濕之功。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的下合穴、筋會穴。《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筋急,陽陵泉主之。”丘墟乃足少陽膽經的原穴,能疏通經絡、利關節,散除局部的氣機壅滯,且其局部分布有腓淺神經分支。解溪屬足陽明胃經,淺層布有腓淺神經,深層有腓深神經,善治下肢痿痹、踝關節周圍組織扭傷、足下垂。條口深處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理氣和中之功效。太沖是足厥陰肝經的輸穴、原穴,布有腓深神經的跖背側神經,深層為脛神經足底內側神經[2]。根據《黃帝內經》“治痿獨取陽明”的原則,選取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解溪配合三陰交、陽陵泉、丘墟、條口、太沖等穴,共同起到強壯筋骨、補益氣血、濡潤宗筋、通利關節、協調陰陽的功效。
[1]鐘衛江.電針治療腓總神經損傷22例[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2(9):741.
[2]章威,劉伍立,譚曉紅,等.針灸治療腓總神經損傷46例臨床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藥導報,1998,4(3):20-21.
2016-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