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婷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廣東 佛山 528200)
頸三針麥粒灸結合電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
尹 婷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廣東 佛山 528200)
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ilopathy of vertebral artery,CSA)又稱眩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的一種常見類型,以發作性眩暈、頭痛甚至惡心嘔吐為主要臨床癥狀,好發于40~60歲的人群,并且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筆者采用頸三針麥粒灸結合電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研究病例來自2013年9月—2015年9月本院康復科病房及針灸科門診患者,共納入60例,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其中治療組男11例,女19例;年齡最大49歲,最小32歲;病程最短10 d,最長5年。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最大52歲,最小30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
西醫診斷標準[1]:①曾有猝倒發作,并伴有頸性眩暈;②旋頸試驗陽性;③影像學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鉤椎關節增生;④除外其他原因導致的眩暈。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頸椎病的分型標準中氣血虧虛證:頭暈目眩,四肢麻木,倦怠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舌質淡,少苔,脈細弱。
1.治療組:采用頸三針麥粒灸結合電針治療。
(1)電針治療:主穴選取“頸三針”(天柱、百勞、大杼)、風池、肩井,均為雙側取穴;配穴選取百會、后溪(雙)。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選用0.22 mm×25 mm或0.22 mm×40 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用75%的酒精常規穴位消毒,單手快速進針,根據《經絡腧穴學》要求常規針刺以上穴位,行手法以助得氣,注意肩井穴不強求得氣。得氣后,予電針機加電:同側風池-百勞,大杼-肩井,疏密波,選取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刺激量為刺激強度,余穴每10 min捻轉行針1次,均留針30 min。電針治療每日1次,1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2)麥粒灸治療:“頸三針”(天柱、百勞、大杼)穴位上涂抹少量萬花油,安放麥粒大小艾炷,以線香點火,當患者感到灼痛時將艾炷去掉,再施第2壯。灸完3壯后在穴位表面涂以萬花油。麥粒灸治療隔日1次。
2.對照組:采用單純電針,選穴、操作方法及療程同治療組,但不予麥粒灸治療。
1.療效評定標準[2]。采用《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ESCV)進行積分評估,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結束時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分。痊愈:眩暈等癥狀及頸椎壓痛等體征完全消失,頸椎活動自如,能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顯效:眩暈等癥狀及頸椎壓痛等體征輕微或基本消失,但過勞或天氣變化時頸椎仍有輕度不適,一般活動、學習、生活等受影響很輕微;好轉:眩暈等癥狀改善,但仍需進一步治療,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受一定影響;無效:眩暈等癥狀完全沒有緩解或加重,日常活動受影響如前。
2.結果
(1)臨床療效評定:兩組患者治療后,治療組30例中,痊愈8例,顯效14例,好轉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對照組30例中,痊愈4例,顯效11例,好轉9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0%,經秩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頸三針麥粒灸結合電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優于單用電針治療,詳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ESCV)積分評定:兩組治療前ESCV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前后組內ESCV積分比較,及治療后組間ESCV積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改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眩暈癥狀與功能方面均有效,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詳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ESCV積分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中醫學古典醫籍中沒有椎動脈型頸椎病這一專有病名,但根據其癥狀可將之歸類于中醫學“眩暈”“痹證”“頸肩痛”范疇。本研究納入的病例均為氣血虧虛證型,由于氣血不足,清竅失養而發為眩暈。根據病變部位選取頸部三針配以風池、肩井,重在疏通頸項部的經絡氣血,尤其頸三針對頸椎病以及由頸椎病引起的眩暈、肩臂疼痛等有特效[3]。百會為三陽五會之所,可振奮一身陽氣,有助于使陽氣上榮清竅而止眩,由于百會穴在頭部正中,部分患者不愿在該穴位直接灸,所以改為在頸部施以麥粒灸,同樣可以使溫熱效應集中透達頭項,起到較好的溫通效果。《靈樞·官能》云:“經陷下者,火則當之。”說明灸法本身就有益氣升陽的功效。頸三針麥粒灸結合電針操作簡便,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肯定,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1]孫宇,陳琪福.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及治療原則,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476.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6.
[3]袁青.靳三針問答圖解[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48.
2015-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