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超 郭圣元 田 剛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712000)
華佗夾脊穴放血結合正骨治療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
杜明超 郭圣元 田 剛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712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的發病機制是突出物壓迫神經根,導致神經根水腫和局部炎性反應,并進一步引發腰部及下肢的疼痛、麻木、無力等癥狀,且急性期疼痛劇烈,使患者生活不便。目前,由于人們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研究不斷深入及臨床水平的不斷發展與提高,保守治療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首選方案,只有10%的患者需要手術[1],無論中醫還是西醫治療椎間盤突出癥的保守方法很多,為突出中醫方面的優越性,筆者選用華佗夾脊穴放血結合正骨治療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并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60例患者均來自西安市第二醫院骨傷科門診及住院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1個半月,最長5年;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3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2]:①腰骶部疼痛,下肢呈典型的坐骨神經分布區域性疼痛;②坐骨神經分布區域的皮膚感覺異常;③腰椎棘突旁有深壓痛,并向患側下肢放射;④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腹壓增加時疼痛加劇,臥床休息后減輕;⑤經CT或MRI檢查證實。
治療組采用華佗夾脊穴放血結合正骨治療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①放血療法:根據患者腰椎間盤突出部位來確定放血點。一般取患者腰椎間盤突出部位棘突旁開0.5寸,及腰椎間盤突出部位夾脊穴行放血療法。具體方法:放血部位皮膚常規消毒,三棱針點刺所選的穴位,用5號大罐閃罐法拔罐,留罐10 min,每罐出血5~10 mL,起罐后用酒精消毒棉球擦拭干凈創面血跡。每次2個穴位,隔日放血1次,共放血3次。②正骨手法:首先讓患者俯臥在治療床上,術者用掌推法在患者胸椎到腰椎脊柱兩旁操作3遍,以放松腰部肌肉利于整脊;然后讓患者側臥,使患者緊貼床面的腿伸直,另一腿自然屈曲,術者以左(右)手掌根頂住患椎偏歪的棘突,用力向對側推按,以撥正偏歪棘突,右(左)肘壓在患者肩關節前部,使脊柱逐漸屈曲,并在棘突偏歪一側側彎的情況下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兩手協同動作,推按一手先捺定頂住患椎棘突,在旋轉的最后幾度用力推按。
對照組:采用常規前3 d輸液用甘露醇、地塞米松、血栓通,3 d后僅用血栓通,然后配合電動骨盆牽引。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要求臥硬板床,限制活動,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后評定療效。
1.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制定。痊愈:疼痛、壓痛消失,下肢肌力皮膚感覺等恢復正常,直腿抬高70°以上,腰部活動功能正常,不影響工作和生活;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對工作和生活稍有影響;有效:癥狀、體征有減輕,對工作和生活常有影響;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不能堅持正常的工作與生活。
2.結果: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往往使患者疼痛難忍,當務之急是要減輕患者的疼痛,才有利于進一步治療,炎癥反應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最重要的發生機制,炎性遞質對神經組織的刺激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的主要機制[4],筆者利用華佗夾脊穴放血,可以改善神經根周圍的血液循環,促使炎癥反應的代謝,有利于炎癥、水腫消退,從而減輕炎性遞質對神經組織的刺激,使患者疼痛明顯減輕。中醫認為本病以血瘀為標,氣血阻于腰間,故可令腰痛似折,不可俯仰,采用華佗夾脊穴放血可使瘀血祛而新血生,使氣血調和,脈絡通暢,從而達到通則不痛。
突出腰椎間盤的機械壓迫和來自突出椎間盤組織的化學刺激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發病機制,所以在疼痛癥狀減輕的基礎上,應該盡量減輕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壓迫,通過采用以上正骨手法,可促使患椎間隙及纖維環、椎間韌帶發生旋轉、牽拉使纖維環、椎間韌帶發生旋轉,從而對突出物的髓核產生周邊壓力,使突出物易于回納,通過撥正偏歪的棘突,椎體關節得以恢復正常或代償性的解剖位置,解除關節囊、黃韌帶對神經根的壓迫,改善椎動脈的血流,從而減輕壓迫神經根產生的相關臨床癥狀。
本研究抓住了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機進行針對性治療,運用中醫特色療法,避免了藥物對人體的危害,具有簡便、迅速,成本低、療效好等優點,值得廣大同仁學習推廣。
[1]周臨東.保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7,5(8):53.
[2]胡有谷.腰椎間盤突出癥[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
[4]林定坤,楊海韻,劉金文.骨傷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15-217.
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