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陽
(江蘇省宜興中學,江蘇宜興 214200)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設計的策略
徐 陽
(江蘇省宜興中學,江蘇宜興 214200)
高中歷史教師要因時而變,順應課改和時代的潮流,通盤考量高考變化、課堂結構、學習方式、師生角色等,有效設計課堂教學,聚焦課堂設計的科學性,提升課堂教學效能。
高中歷史;教學;設計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上最大的“預”是針對學生的教學設計,它是課堂進展的指南針、課堂推進的風向標。一個基于學情的,能促進學生學的教學設計是課堂高效生成的護攔和保障。課程改革正步入深水區,高中歷中課堂也在經歷著深刻變化,隨著高考改革方案的推出,教育教學整體環境正發生著變化,高中歷史選修課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這一切都對高中歷史老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更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打磨課堂。
“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們可以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這是美國教育家奧蘇伯爾在他編寫的《教育心理學》扉頁上的一句話。反觀當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師往往選擇性忽視學生的學習起點和認知原點,總是想當然地認為教材內容的起點就是學生認知的起點,只要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就能完成教學任務。其實,這種教學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因為他沒有在新授知識的過程中為學生搭建一個認知平臺。因材施教理念說明在課堂上學生的認知地圖、認知原點、認知結構是各不相同、千差萬別的。教師需通過課前調查、個別交流或調查問卷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確定學生的歷史“最近發展區”,并針對學生的發展區精準施教。這既是學的內在需求,也是教的應然之態。
高中歷史課程是建立在歷史史實基礎上的,并以學科知識的縱橫聯系為紐帶的統一體,而高中學生的歷史知識已達一定水準,具有一定的歷史感性知識積累和認知基礎。隨著知識獲取渠道的拓寬,很多學生的歷史面相當寬,有的甚至超出教師的預期。為此,教師要了解學生歷史知識的真實起點,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從而讓教學設計有彈性、有靈性、有層次,而不是拘囿于教材和教參的條框。針對學生的不同學情和認知起點,教師在設計課堂時可考慮以下問題:一是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新授知識所必備的技能與知識,掌握的水平如何,摸清學生的“前認知”概貌;二是哪些歷史知識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哪些知識需要教師適切的啟發或點撥?三是如何針對學生起點以及能力差異來設計不同的認知平臺,把教和學連貫起來,讓因材施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軟著陸。
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其實,生活的外延就是教學的外延。杜威也曾提出過“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論斷,他們都強調了一點,那就是教學和生活密不可分,是魚和水的關系,離開了生活談教育,教育便成了無源之水;同樣,離開了教育談生活,生活便沒有了朝氣和靈氣。但反觀當下,一些老師往往較多地注重對史料的掌握和教學,學科知識呈現出嚴重的“過去時”傾向,而對當下生活、時代變化的關注略顯不足。為此,高中歷史教師要在教學資源的開發上、教學內容的整合上下功夫。
高中歷史教科書在編寫時已體現出濃厚的時代特色和生活氣息,其權威性和經典性不容置疑,教材歷時性教學內容和共時性時代特色兼而有之。比如一些活動課程的安排恰到好處,必修2《中國民生百年變遷(20世紀初—21世紀初)》等。為了彰顯歷史課程的實踐意義,課程標準還提出開展課外多種形式的學習實踐活動。作為對課堂的延伸的拓展,如修3設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歷史小論文》,教師在面對這些豐富鮮活的教學資源時要做到適量整合,用課程的眼光來設計課堂教學,讓課程成為學生樂學善思的材料。如教師可以考慮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間是否有一以貫之的聯系?有沒有“取舍增刪”的必要?二是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現實生活中是否有更加鮮活、更加有趣的教學資源?三是還有哪些創造性教學活動可以展開,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效率。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一節課究竟用什么樣的方法,不能一概而定,而要看教學的材料、學生學情、教學重難點和課型等諸多要素。高中歷史的教學方法很多,一般來說,教師要熟練掌握常用的教學方法,比如啟發性講授法、小組討論法、互助合作法等。針對學生的具體知識水平,教師還可設計辯論法、探究法等。在這些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學會變通,將方法用“活”。呂叔湘說:“成功的教師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上,還有一把總鑰匙,他的名字叫作‘活’。”歷史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取其之長,交錯使用,才能讓課堂教學效能最優化。如教學必修2課時5《新航路開辟》,在探究新航路開辟對世界的影響時,教師可以創設相關情境,透發學生的思維力,讓學生探究出它對人類歷史的發展有何作用。究竟是人類文明發展之光明大道,還是帶有殖民掠奪性質的擴張?抑或是世界市場形成的前奏曲,等等,只有讓學生在討論中激發思辨,在討論中交換思想,才能形成一個共識。同時,教師也應結合講授法,在學生思辨的基礎上補充說明、附加說明、另類解讀等,讓學生從不同側面來深化知識,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助推思維品質的發展。
評價是課堂深入發展的助推器,是學生參與課堂的內動能。如何設計評價的方式、評價的原則、評價的時間點考量著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以評價促發展,以評價促進課堂向縱橫演繹,促進課堂向高效、深度方向邁進。筆者認為,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設計評價,讓課堂在評價的作用下持續發酵。
一是發展性。評價是目的是促進發展,而不是一錘子買賣。評價要讓學生有獲得感,有自信心,積蓄持續思考和學習的能量。傳統的課堂過于注重終結性評價,學生往往面對著“分數或結果的最終考核”而畏首畏尾,這不利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多開展發展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讓評價成為激發學生情感、態度的利器,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二是多元性。多元性包括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法多元化、評價內容個性化。評價的主體不盡包括學生,更包括學生自己、同伴和小組,因此,同伴評價、小組評價、自我評價應結合起來。評價方法更應多元化,如在學生思辨時提出一個新觀點后,教師要及時給予打賞;在學生分析材料時提出辯證觀點,教師要給予表揚。有時一個微笑、一個肯定的表情,甚至一次引用“學生的原話”都能給學生以莫大的褒獎。當然,評價的內容最好是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做到以評價促發展,讓高中歷史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1] 陳偉國.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教學設計策略[J].歷史教學,2005(11).
[2] 曾文錦.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策略[J].中國民族教育,2011(01).
[3] 宋波.高中歷史“學歷案”設計的四個核心要素[J].教學與管理,2016(13).
徐陽,1981年生,男,江蘇宜興人,現任江蘇省宜興中學歷史教師, 宜興市教學新秀,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