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莉
(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小學,江蘇南通 226100)
巴金說過:“和平不是一個理想、一個夢,它是萬人的愿望。”國泰民安、和平幸福是每個人的愿望。然而,在社會進步的當今,卻仍有一些思想落后的不法分子唯恐天下不亂,發動戰爭,既使得自己國內人民生命得不到保障,又影響了其他國家人民群眾的安全。當我們無法控制別人的思想和行為時,當戰爭無法避免時,我們只能勇敢面對,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國家。國家強大是保衛祖國與維護世界和平的砝碼,國強才有話語權,國強才能震懾敵人,國強方可抵御外敵。“熱愛和平,熱愛祖國”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的思想教育要求。我們在教育學生熱愛和平的同時更要加強學生的強國意識與強國志向教育,激發愛國情,編織強國夢,樹立強國志。我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教師,能夠立足品德課堂,在學生心田播撒和平種子,點燃愛國火苗,激揚強國志向。現以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戰爭何時了》教學為例,將自己的思想品德教學實踐與反思與各位分享。
“情無景不發,情因境而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人是一種情感動物,“情”是品德教學的主線,在所有的教學活動中,情感與態度伴隨始終,學生只有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才能有效提高思想認識,形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品德與社會是促進學生社會化進程的重要學科。有效的品德教學需要基于一定的情境而展開,情境是催生學生情感、熏陶學生心靈的催化劑;情境是情感種子萌芽的土壤,我們應在肥沃的土壤中播撒和平的種子,在豐滿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積極正義的情感。
“知道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在戰爭與和平的比較中,感受和平的美好,懂得要珍惜、捍衛和平。”這是《戰爭何時了》一課的教學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戰爭是死神的盛宴”,為了激發學生對戰爭的憎惡之情,我通過兩組情境的設置,引導學生在鮮明的情境感知中對比感悟,從而催生學生對和平的強烈憧憬,在學生心田播撒下和平的種子。在教學中,我首先播放了一組和平環境下的幸福生活主題的視頻。孩子們觀賞著優美迷人的景觀,感受著溫馨美滿的生活,享受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在觀看了視頻之后,我請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情況交流自己的幸福生活。學生在觀看與交流中深深感受到和平的重要價值。“如果發生戰爭,還會有幸福和平的生活嗎?”我邊問邊播放第二段視頻: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和抗日戰爭時期的視頻,風格轉換為硝煙彌漫的戰爭場景。血腥的畫面,劊子手的暴行,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憤怒。該段視頻讓學生感受到侵略者的殘暴,體會到戰爭對人民的危害。看到戰爭讓人民流離失所,造成家破人亡,學生內心充滿了對戰爭的厭惡,對侵略者的憎恨之意。
“沒有比較的事物是無法鑒別它的好壞、美丑與善惡。”有比較才有動力,兩組反差強大的畫面,造成強烈的對比,給學生的視覺與心理產生強烈的沖擊與震撼,促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和平的愿望被充分激發,和平的種子深埋心田,為接下去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我國古代詩人陶淵明曾說過:“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閱讀使人明智,辨析激發情感,閱讀辨析是品德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理越辯越明”,閱讀后的辨析討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也是提升學生道德境界的重要方式。辨析讓學生思想碰撞,情感共鳴。我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經常組織開展閱讀辨析活動,通過形式豐富的閱讀資料,開展充分的集體辯論賞析,讓更多的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品讀中浸潤,在激辯賞析中啟智明理、抒發情感。
《戰爭何時了》一課的主題思想雖然是倡導和平,但是,我在教學該課中沒有將和平教育作為唯一的思想教育主題,而是在和平教育中融入了愛國主義教育。因為我考慮到和平的關鍵在于國家的強大,在于國民素質的提高,戰爭能夠激起學生的民族仇恨,激發其愛國熱情。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在教學中充分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中提供的各種文本資料,并且組織大家展開充分熱烈的討論與辯論。我在組織學生閱讀了《爸爸媽媽再也回不來》《硝煙彌漫的戰火》《和平鴿的由來》等文字資料后引導學生對戰爭展開辨析,讓學生說說:“是什么原因造成爸爸媽媽再也回不來?”學生經過討論懂得:“如果沒有戰爭爸爸媽媽就會回來,全家人就會幸福地在一起。”在學生深刻體會到和平的意義后,我又向學生提出問題:“面對戰爭我們怎么辦?”該問題引發了學生對保衛祖國、捍衛和平等話題的激烈討論。
戰爭與和平只有一墻之隔,“戰爭會讓一個國家人民變得更加團結和睦”。只有愛國的人們才會在戰爭中團結在一起。閱讀辨析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戰爭的危害,感受到和平的重要,深入的分析與熱烈的討論,點燃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強國需要實際行動,為了壯大學生的強國夢想,使他們將愛國熱情轉化為強國激情,實施強國行為,我繼續將學習主題深化,喚醒學生的強國意識,激揚強國志向,開展強國行動。
在教學《戰爭何時了》一課時,我不僅讓學生懂得只有國強民富才有能力制止戰爭,敵人才不敢侵略我們國家,人們才會擁有和平幸福的生活,而且還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暢想,為國家的富強獻計獻策,鼓勵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在通過閱讀與討論激發學生的愛國激情后,我問學生:“如果戰爭來了,我們要勇敢地保護自己的家園,但是我們怎樣才能讓戰爭盡快結束呢?又該怎樣避免戰爭的發生呢?”有學生說:“我們要制造出非常厲害的武器打敗敵人!”還有學生說:“我們要建設自己的祖國,讓我們的國家強大,這樣敵人才不敢侵略我們國家。”“同學們說得沒錯!只要我們的國家強大了,敵人就不敢來欺負我們!”我表揚幾位同學的觀點說,“強國是避免戰爭、維護和平的第一要務!那我們該為強國做些什么呢?”“我們現在要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報效祖國。”“我們可以通過科技強國,發明出高科技的先進武器,讓敵人望而卻步!”學生強國的志向在暢想中得以激揚。“同學們說得真好,那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制定出你們的強國行動方案,并落實到今后的行動之中。”在我的鼓勵下,學生設計出各種強國行動方案,有的立志要當一名科學家,有的還繪畫設計出新式武器,孩子們紛紛表達出各自的強國意志。
“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讓我們立足品德與社會課堂,以和平教育為契機,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樹立強國志向,促使他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建設世界強國而努力。
[1]龐時杰.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率之我見[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2(04).
[2]田艷艷.優化“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策略[J].教育藝術,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