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淑利
(遼寧省撫順市雷鋒中學,遼寧撫順 113000)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在體育教學中也越來越趨向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教學方法也由單一趨向綜合。而創新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深化和延伸素質教育內涵,提高人才的創造性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實驗將“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與“以教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進行了比較,分析兩種教學方法在增強學生體質、學習效率和創新意識三個方面的影響,研究其中存在的差異。
探討教學改革體現在體育課程中,在目的、性質以及教學中的改變;明確體育學習方式的理論,對比不同方式之間的優劣性,從多方面衡量理論實踐的可行性。
(1)教學改革對學生的影響。

體育課有興趣希望提高體力92.6% 100% 92.9% 78.6% 92.8%資助學習空間希望教師指導希望提高水平
(2)教學改革后對教師的影響。

觀念更新 學生發展為主 增加工作量 師生統一整體 補充理論知識78.3% 90.5% 78.8% 49.5% 65.4%

分類標準劃分 學習方式類型學習情境 情境學習 體驗式學習自主水平 自主學習 他主學習學習團隊性 獨立學習 團隊學習學習內容是否為定論 接受學習 發現學習
根據數據推出學生希望有較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希望氣氛活躍,教師學生關系和諧;希望獲得更多的運動技巧,提高個人身體素質。“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思想基本得到共識,近一半的教師感到自己需要進一步學習,儲備新的知識技能。根據個體差異采取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也適用于不同性格的學生。
第一,創新教育在提高學生素養,以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體育教學方法的進一步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向。第二,把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界定為“是師生為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采用一系列的教學策略、組織方式、具體手段的教學活動措施”。分為“以教為主”的教學方法和“以學為主”兩大類教學方法。第三,體育課堂教學設計中,應該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方法的角度進行選取,教學設計應遵循體育中所特有的健身性、趣味性、多樣性原則,從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出發,合理編排設計教學內容;還要從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著手,全面有效地改進教學方法,提高人才培養和教學質量。第四,“以學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在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創新意識三方面優于“以教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
(1)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制定教學目標明確,還要注意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例如在身體素質方面,針對一些體胖的學生,在“耐久跑”這一教學環節中,要針對其特點制訂一個不同于其他同學的計劃。對于學生們的個性差異,教師應該對學生采取多方面的說服教育。
(2)理論與實踐
內容可從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場景進行設計,并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愛好,將教學內容以游戲活動、競技比賽等形式呈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通過各種設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興趣。教學改革后,體育學習方式變得多種多樣,課堂方式也不拘泥于單一的教學方式,為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可采取以下有較突出的優點及良好的可行性的方法。
①自主學習法。自主學習法即是在教學中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不過度地對學生學習效果和內容進行要求。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學習。在教師的幫助指導和個人的積極自主下,實現學習目標,提高個人體育素養,這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渠道。
②合作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即是將學生分為小組,相互交流學習。由于學生之間的認知規律相同,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和更好的身心體驗。例如:在組織學生3人籃球比賽時,可以將學生按照技能和體能進行分組,體能和技能優秀的學生配合相對較弱的同學進行組隊,組員之間通過相互配合、補充、幫助,實現優勢互補。而且好的學生能夠對較差的學生給予技術上的指導和演示。通過這種合作學習,不但提高了學生的籃球技術水平,而且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友誼,營造了一種偷快、和諧、團結互助的課堂氣氛,增強小組的凝聚力,達到共同進步提高的目的。
③創新性學習法。學生不拘于局限,充分發揮個性,開發潛能和智能。應該在實踐中加以正確引導,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新,逐步培養他們形成創新學習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創造意識和能力,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當然學習方式的變革仍存在著許多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不斷地反思,以找出這些問題存在的真正原因,并為學習方式的真正變革提供科學合理的對策。
首先,要改變教師對體育教學改革理念的認知,在課堂教學中不應流于形式,應該在實施教學時,充分考慮教學方法的優勢、內涵和如何合理應用。將教學改革從理論上逐步落實到實踐中,充分發揮教學改革和新教學方法的作用。
其次,要自主學習法與合作學習法相結合,這對體育教師的課堂掌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掌控力度不夠,就會導致課堂的失控,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開展這兩種教學模式時,教師也應該加強學習,掌握課堂調控的理論,總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不斷地提高體育教學水平和課堂掌控能力。
再次,體育教師需完成課堂內的角色重構。新體育課程強調,體育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要表演者,而更應扮好課堂的合作者、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摒棄傳統教學中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推動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最后,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對于課堂教學中學習方式對教學效果的作用評價,至今仍處于探索階段。由于缺乏有效的評價標準,導致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很少研究學習方式的實質,而只是追求一些表面的東西。因此,在體育課程改革中,對學習方式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已成了當務之急。
只有理解了體育教學中改革學習方式的實質,并使之真正運用于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學才會得到長遠的發展,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才會提高,才能使體育課程發揮它真正的作用。
[1]魯雅紅.“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在體育教學中的貫徹與實施[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06):56.
[2]羅志鋒.試論“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在技校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7(02):141-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