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霞云
(廣東省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廣東廣州 510700)
班會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為了解班會現狀,我課題組依托廣州市名班主任朱霞云工作室,在2014年對我區西部4校889名中學生就“班會課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對當前班會感覺一般或不滿意,普遍認為:班會形式單一、內容枯燥乏味;班主任說教、唱“獨角戲”為多。因此,82%的中學生有“我的班會我做主”的強烈意愿。
筆者在2014年擔任年級長和廣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期間,借助我課題組對特色班會課模式的研究平臺,在我年級開展了“學生自主型班會課”的實踐,旨在將學生的自主性、個性化和群體參與性聯系起來,探討當今中學生在新時代下新型的自主德育模式,以提高德育的時效性。這種自主德育之所以能提高德育效能,是因為它創造了“實踐共同體”。
“實踐共同體”(Community of practice)由萊夫和溫格于1991年在其著作《情景學習:合作的邊緣性參與》中提出,是指一個諸多個體的集合,這些個體長時間地共享共同確定的實踐、信念和理解。通過依托學生自主班會課的平臺開展班級活動、進行德育教育,筆者期望可以使班級師生成為班級文化的傳播者和締造者。在共同體實踐中,學生自主德育,組內優勢互補,班級資源共享,實現學生個體自主發展。
學生自主型班會遵循了新課改所倡導的學生主體性原則,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小組為單位,并在班主任一定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完成的班會。其班會課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課前三自主(自主選題;自主分工;自主設計)→課中二自主(自主實施;自主管控)→課后一自主(自主評價)。“六大自主”將一堂班會課有機地串聯在一起,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學生自主德育新模式。
(1)自主選題:小組可結合班級需求和存在問題自主選題,班主任提供青少年培養的24個關鍵詞“誠信”“感恩”“責任”等以供參考。
(2)自主分工:組長負責組內任務分工,包括資料收集、PPT制作、視頻拍攝、主持稿撰寫等。
(3)自主設計: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小組自主完成班會課教學設計,采用辯論賽、演講比賽、小品表演等多樣化表現形式。
(1)自主實施:由學生遵照教學設計,自主實施完成班會課活動任務。
(2)自主管控:學生自主管控課堂。班會進行過程中,如遇突發狀況,由學生自主解決。
自主評價:班會課最后5分鐘班主任進行點評,同時,學生發放自行設計的評價表進行自主評價。會后,小組將班會花絮制作成海報或剪輯成視頻進行展示,班級期末進行評獎。設立獎項有:最佳主持人、最佳小組、最佳創意獎等。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喚起人實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種真正的教育。學生自主型班會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原則,為學生創造了在活動中自我教育的機會。在學生自主型班會中,教師不再是教育的主宰者,而是指導者;學生成為班會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感召者。學生自主型班會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體現,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潛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提升了德育成效。
以筆者的班級為例,在走馬上任時,筆者發現班級學生不活躍,課堂氣氛很沉悶。后來,筆者開展了學生自主型班會活動,發現班級學生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改變,且每次班會師生都能收獲意外的驚喜:看似冷傲的小林其實很呆萌可愛,小品表演繪聲繪色;看似文靜內斂的小岑其實一點不遜色,他是地道的說唱高手;看似傻傻的小梁其實一點不傻,他是組裝研發航模飛機的“高科人才”。漸漸地,班級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升。
2016年我課題組對自主班會的實施效果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自主型班會反應良好,滿意度高,他們普遍認為:“班會課生動有趣、改變了班級精神面貌、增強了小組和班級凝聚力。”“自主班會給予了每個學生展示才能的機會,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使學生成為班級真正的主人。”
教育研究應該是一個教育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的過程。在學生自主型班會開展過程中,我課題組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并組織和觀摩了多節自主班會課,同時發現了以下一些問題。
有的班主任在學生自主班會時過度放權學生,沒有對班會內容進行審核,導致其主題偏差,未能達成預定的教育目標。如:某班召開了一次主題為“青澀的回憶”的班會,目的是引導學生正視學業、拒絕早戀。班會過程中插播了一段學生自編、自導的視頻,講述的是一對學生情侶意識到戀愛對學業的影響之后幡然醒悟、斷然分手的故事。這個頗像青春偶像劇的視頻畫面很唯美,但多是倆人在校內秀恩愛的鏡頭。全劇長15分鐘,前10分鐘是戀愛篇,后5分鐘是分手篇。不可否認,嫻熟的拍攝技法和精美的視頻制作盡顯學生的才能,但是,由于班主任過分放權,學生過于自主、過度宣揚了愛情故事,反而削弱了主題班會的教育作用。
學生自主型班會的成功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但是,若缺乏合理的分工,小組成員參與的積極性將會被大大地削弱。觀摩課上,難免會見到這樣一幕:承辦班會的小組,其成員在班會課上表現各異,有的同學能說會道,才華橫溢,在班會課上出鏡率極高,從頭到尾忙得不亦樂乎;但有的同學卻游手好閑,無所事事,整節班會課都只是站在教室后面或旁邊溜達。他們是被忽略的弱勢群體,還是自命不凡、桀驁不羈的“江湖墨客”?這些同學參與度不高,是缺乏自信、性格內斂,還是因能力所限被置于任務外?對于此類學生,該如何去引導、發揮其個人所長?這是自主班會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
組織者在自主班會策劃時若缺乏前瞻性的目光和縝密的構思,則會令班會思想內容空泛而陷入僵局。如筆者曾經觀摩過一節“衛生教育”為主題的自主班會,主持人在播放了學生自編自導的視頻“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宣傳片后,帶大家進入了“談一談、議一議”環節,讓大家圍繞“怎樣做才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進行3分鐘小組討論,然后讓同學自由發言,大多同學沖口而出的答案都是:“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因為回答多無新意,有些冷場,主持人有些尷尬,匆忙轉向了下一個環節。造成其尷尬局面的原因是由于組織者在設計時缺乏縝密構思,對問題的原因挖掘深度不夠,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細節。如果主持人能引導大家從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飲食衛生、生理衛生和公共衛生等方面詳談其重要性并分組討論,那么“談一談、議一議”環節便能通過多維度地層級構建議題框架,挖掘議題深度,拓展議題廣度,從而達成學生自主德育的良好成效。
對班主任而言,敏銳的職業嗅覺和正確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班會課是德育教育的陣地,絕不可以為消極的負能量提供溫床,否則便是對不良思想意識的默許和縱容。學生自主型班會雖然由學生自主,但班主任并非可以撒手不管。中學階段正是學生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缺少了班主任正確的引導,學生很容易偏離正確的認知軌道。因此,為保證自主班會思想的純潔性,班主任應事先審核自主班會的臺詞、視頻、劇本等,給出合理化的建議。同時,班主任要把握好最后五分鐘點評的時機,即便班會過程中有不可控因素發生,這寶貴的五分鐘亦是班主任“撥亂反正”的好時機。
參與的積極性是班會課有效達成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證。對于班會課上無所事事的學生,班主任應注意引導,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同時需加強小組培訓,提升組長的工作能力,使組長學會根據小組成員的性格特點、能力大小、喜好差異分配適合的角色,做到小組內分工合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另外,合理的分組也是自主班會成功的重要保證,學生自主型班會應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分組,即根據小組內各成員的性別、性格、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合理搭配組合,以便小組內能優勢互補,也便于組間開展公平的競爭。
一次成功的自主班會要求思想內涵要有深度,因此,承辦小組要注重對議題內涵深度的挖掘和對廣度的引導,如:就討論環節而言,堂上匆匆而過的三兩分鐘討論明顯是不夠的,大多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還只停留在表面上,思維的廣度還未能打開,需要主持人機智的點撥和策劃者巧妙的活動設計,給他們創造提升思維深度的廣闊空間。若組織者缺乏縝密的構思,導致對問題的挖掘深度不夠,則難以達成良好的教育成效。因此,一節好的自主班會課離不開精心的準備和縝密的構思。
通過三年的實踐,基于實踐共同體的學生自主型班會培養了學生自主德育的能力,使得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班級凝聚力得以增強,才能得到展現,內在潛能得到挖掘,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但同時,在探討自主德育新模式的實踐中還有許多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作為實踐共同體中的一員,我們將在不斷實踐、探究、反思、提升的過程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1]翁宗琮,朱霞云.城鄉結合部環境下特色班會課的探索與實踐[J].教師,2016(1):124-126.
[2]江宏,王顯鋒.主題班會課的誤區及對策[J].人民教育,2011(22):30-31.
[3]翁宗琮.基于實踐共同體的年級文化刊物建設[J].成功教育,2013(10):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