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林
(蘇州市吳江區汾湖高級中學,江蘇蘇州 215211)
歷史知識由于時代久遠無法感受當時的歷史場景,而情境教學可縮短歷史的時空距離,增強真實感。在歷史課堂中,對于具體的教學內容,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其中,創設一些歷史的情境環境,包括課堂布置和人文的安排,既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更能把握和理解知識。
歷史課堂中,教師要為自己的教學尋找有效的方法。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用于推動課堂的氣氛及有效性,使課堂更有吸引力,并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這種情境其實就是教師創設的一種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更能發揮其主體作用,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學生對于一些形象直觀的事物印象深刻,很容易引起注意,這方面可以用觀看電影片段、電視視頻等,甚至是投影等方式,它們的特點是直觀形象,把一些本是抽象的概念,真實地反映出來,調動學生的感官作用,使得課堂形象生動起來。例如,在講述甲午戰爭黃海海戰時,播放電影《甲午風云》有關黃海海戰片段,讓學生親自感受官兵為了維護國家主權而壯烈殉國的悲壯局面。既再現了歷史事件,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情愫,也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實物情境的創設,既形象直觀,又讓學生有一種尋找歷史的欲望。例如:在執教《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參與一個服裝展示的活動。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典型服飾,包括旗袍、馬褂、中山裝、西裝,也可以找一些與服裝有關的飾品等,在課堂上展示及介紹。通過這個活動使同學們感覺自己與歷史是那么接近,更能融入歷史、體驗歷史,從而使一堂本是平淡無奇的課變得有血有肉,氣氛活躍。同學們甚至還饒有興趣地提出中山裝是怎么來的、它與其他服裝有什么關系等等問題。
課堂教學中角色情境的創設,最突出的特點是發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更積極、更投入,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學生自覺就是歷史事件的主角、當事人。比如在執教《古希臘民主政治制度》時,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開設“公民大會”“陪審法庭”等機構的日常活動,同學們分別扮演公民、陪審員等角色。這樣全體學生都融入其中,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上課之前,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去思考,這種激發學生興趣和探索精神的方法和手段,就是創設問題情境。這種模式的程序是“導入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課堂進行中,也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索,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者,老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如:在新授課《中國早期政治制度》時,可先設計4個問題:西周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統治廣闊疆域?分封的對象有哪些?分封的目的是什么?這種制度在當時起了什么樣的歷史作用?
學生在思考的同時,又會產生新的疑問。如“分封”的含義是什么?為什么要分封先代的貴族?天子和諸侯是一種什么關系?通過“導入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同時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和提高也有促進作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了師生距離。
在歷史教學情境創設中我們要有明確的目標。創設情境要根據教學要求進行,而且目標要清楚,如要解決課堂中哪個問題等等,不能太隨意,比如要提供資料幫助學生解決抽象概念問題,或是幫助同學總結一些規律等。總之,要有明確的目標,再通過情境教學,讓學生在認識上和行為上產生預期的變化。
不為情境而情境。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不能因為要情境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教學,要根據該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科特點而定。要有總結和反饋。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復習小結。情境教學還是一個發展性的過程,有時課堂雖然結束,但這種課堂思維還在繼續,在進行總結時可以再布置一些情境問題,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事實上,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的課堂參與及激發探知欲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方式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啟發了他們求知的積極性,如通過采集歷史物品、扮演歷史人物角色、觀看歷史電影片段等,使歷史課真正做到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促使學生對于相關歷史內容做進一步的研究,還有利于創新能力的提升。
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在教學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情境教學可以盡可能地發揮這種作用,如在實施模擬角色情境教學法時,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表演,同學們認真地查閱資料,精心準備,出色地完成了模擬角色的表演。讓學生在情境搭建的舞臺上展示自我,從參與的歷史角色中體會歷史課堂的魅力。
情境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鍛煉能力的機會,也展示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多種能力得以提高。如在《南京大屠殺》教學中學生的模擬表演。這要求學生去查閱大量珍貴史料,進行自主整理,并融入感情,合理發揮,然后塑造角色。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閱讀、歸納、思考、表達等能力都得到提高,綜合能力在情境教學中的提高是傳統教學方法所無法比擬的。
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挖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呵護了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活動方式。這種方式促進了學生間的多向交流,相互啟發,勇于探索,形成新知;積極發揮學生想象力,拓展思維想象空間,提高悟性。在情境教學中引導學生開拓思維,結合生活開展活動,進行自主學習,挖掘學生潛能,使學生變得更聰明。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激勵學生,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殷切之情,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積極思維,在教師創設的和諧的師生關系中,激活創新的潛能。教師在教學中多多鼓勵學生,肯定他們的創新成果,與學生教學相長,相互合作,激起學生的創新欲望,發揮其創新精神,在鼓勵與肯定中學生的創新能力被不斷激活,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得到真實有力的提高。
課堂教學中影響成效的環節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很多其他環節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教師的教、學生所處的學習環境及教學內容等,這些與學生融合得越好,課堂效率越高,反之,則要差些。因此在教學中師生要建立心理上的美好橋梁,采用最佳手段,學習中使學生與學生之間學會合作,這樣學生在學習中,便與老師和歷史教材之間建立情感紐帶,以“情”入學,在情感的驅動和深入中讓學生的心靈真正進入歷史情境。
[1]靳彥慶.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探究[D].河南大學,2009.